郝青璞
摘要: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高效性學習是亙古不變的話題,也是穩步前進、良性循環的過程,而不是毫無創新的傳統教學模式。作為小學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勇于實踐,提高教學質量順應教學改革潮流,摒棄傳統教學中的弊端。對小學課堂教學高效率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課堂教學;高效率;策略
引言: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的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1 培養學生主動認知能力,巧妙安排合作學習
主動認知能力,使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如何去主動認知、主動探究、主動實踐能力尤為重要。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提高課堂效率,更應該側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該積極加以引導,例如,在學習圓的直徑、半徑復習課時,可以把它變成《橡皮泥上的數學問題》。可以在課前叫學生準備好橡皮泥和小刀,在課中有學生將橡皮泥擰成一個球,用刀一分為二看它們的直徑、半徑是多少;有的學生將圓的大小直徑構建圓形建筑,甚至有學生將橡皮泥擰成圓放在圓柱中求陰影部分的體積、表面積這一系列問題,可以分為小組進行討論研究,使學生主動去探究、去動手實踐,課堂整體氛圍空前活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師生間巧妙地形成了合作學習關系。更重要的是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對知識點有個更深層次的了解,為今后學習圓的知識點做了鋪墊。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只有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促使教學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蘇教版國標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年、月、日”的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生日快樂”的音樂,從而引入主題———“年、月、日”,使得學生迅速進入數學學習的最佳狀態,認真聽教師講課,教學效果良好。
3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建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熱情而真誠地看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稱。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工作系統,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在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對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智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要把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4創設情境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
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主動性是高效教學活動的關鍵。因此,要想營造出更熱烈的學習氛圍,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積極主動地加入到課堂學習中。若教師不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就會導致教學活動的單向性,降低教學效率。小學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積極采用情景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學習環境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在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教學,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教學的難度。
以數學教學為例,教師在“加減法運算”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開展口算比賽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激烈的競爭中,學生會更為充分地掌握運算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表揚比賽成績優秀的學生,并給予一定的精神獎勵或物質獎勵,以此激發其他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5注重課堂反饋的有效性
課堂反饋是檢驗一節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它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能讓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及時的鞏固,增強課堂實效性。課堂上要及時收集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越及時越有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調整。可以從學生的回答,從學生的目光、表情、態度來了解;也可以利用一節課的最后五分鐘給學生提問釋疑;也可以當堂提煉少量的涉及本節課重難點的練習題給學生做,教師根據檢驗結果及時補充講解。無論哪種形式。只要及時得到反饋,就能及時查漏補缺,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注重課堂有效評價,關注全體學生發展
現階段,對小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指導和評價,大部分小學教師并未引起重視,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小學生不能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向。所以,在新形勢下,小學教師應對課堂的有效評價予以重視,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減少小學生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
以小學數學《乘法分配律》為例,小學生對此章節的知識點理解較為困難,故很難提起學習興趣。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常只重視結論教學,忽視了過程教學。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讓其認真聽講,及時反饋。對于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熟練掌握“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可以把這兩個數分別乘以這個數,然后再相加兩個積,其結果不變”的結論。教師應要求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掌握分配律的推導過程,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和歸納總結意識。
7提高作業批改的有效性
批改作業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無聲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教師可以從中得到教與學的信息反饋。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掌握的程度;同時也有利于調整教學內容的進度;學生可以從作業檢測中了解對所學內容掌握程度,確立學習目標,改進學習方式方法。教師從作業批改中獲取的信息,不僅具有促進和調節學生學習的功能,而且具有對教師的教學的參照和導向作用。
結束語:
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主戰場,教師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更是一門極強的藝術,而這恰恰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必經之路。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施樹瑋. 探究小學課堂教學的“穩”與“變”[J]. 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8(11)
[2] 洪艷. 如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J]. 新課程(下). 2014(08)
[3] 鄧秀仙. 校園足球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可持續性發展分析[J]. 科技資訊.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