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藻藻
摘要:什么是閱讀?《中國大百科全書》說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言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是一種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閱讀是表達的基礎。沒有廣泛有效的閱讀,就沒有良好的語言輸出。教師除了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之外,還應將閱讀延伸到課外。本文側重來講述課外閱讀這一塊的做法,和在文字表達即學生習作這一塊的實踐和思考。
關鍵詞:閱讀 表達 課堂
一、自由自在靜閱讀
母語應該是溫暖的,童年應該是輕松的,我們應該做的是,帶著孩子走進母語溫暖的懷抱。我主要是通過班級圖書角這個載體來推進學生的自由閱讀。首先充分了解本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閱讀取向,網上學習,咨詢區內閱讀推廣方面有經驗的老師,然后據此配備大量的范圍寬廣的優秀兒童讀物,開出具體書單,由家委會購買,并組織對圖書進行分類登記。
選出班級圖書管理員后,期盼已久的閱讀活動就開始了。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心無掛礙地進行自由選擇、自由閱讀。閱讀過程中,我沒有特別指導,也沒要讓學生做讀書筆記或完成其它的任務。
二、呼朋引伴樂閱讀
對于孩子來說,閱讀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是學生心之所至,自我怡樂。全班54個孩子,我把他們分成了9個讀書小組,倡導小組成員一起讀整本的書,注重品讀和分享。
在讀書小組的活動中,我主要做了這幾方面的工作:1、幫助每組制定科學合理的課外閱讀計劃;2、充分發揮小組長的管理和督促作用;3、做好小組課外合作閱讀的展示和評價,如精彩文章或段落朗誦比賽、好書介紹等。就這樣,孩子們像一只只小鳥,翅膀輕靈,鳴聲清脆,在書的密林里快樂飛翔。他們能對書里他們感興趣的點進行探討交流,甚至是辯論。在實際中,《草房子》《淘氣包馬小跳》《森林報》等書很受讀書小組青睞。
三、師生互動深閱讀
一段無端的機緣巧合足以改變學習的軌跡,這機緣里包括閱讀。盡可能地多給孩子們提供一些“偶然”和“機緣”,正是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存在的意義。他無須是一個嚴謹的研究者,但應該是一個熱情的閱讀者,最應該是一個虔誠的引導者。
比如《爸爸愛喜禾》這本書,被評價為:史上最深情的父親用最動人最幽默的言語寫給兒子的沉默。我看了以后感動之余,也很有感觸。某天,選取了“這是爸爸”、“這是海底世界”、“這是你的星球”這幾個小故事對給孩子們聽,課堂上保有了一種靜謐的傾聽的氣氛?!懊\露出獠牙,小蔡卻把它當做一個微笑。”不少孩子對這句話印象很深刻。接下來,班上最調皮的男生找我借書,很多孩子網購了這本書,大家一起看,一起聊,一起思索,達到了一個讀書的小高潮。
我想,學生的成長需要榜樣的指引與力量,一個愛讀書的老師在建立自身精神支柱的同時,也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子,窗子開了,會有陽光透進來,心靈的葉子就會舒展、就會舞動。
四、讓教師與學生對話
努力營造對話的氛圍,使對話在寬松、民主、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因為學生往往在交流中處于被動地位,很多學生不敢或不愿敞開心扉與老師交流。這時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師生互動交流的環節,設置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場,引導孩子們輕松自如地表達內心、與他人交流。
平時,我主動向學生介紹自己,講自己的故事,融入到學生中間去,成為學生的朋友。我在習作教學中經常會跟學生讀讀自己的文章,說說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學生很喜歡聽,也慢慢習得了一些方法,敢于表達。在平時的小練筆中,也可以增加一些師生交流的話題,如“知心小信箱”,“給老師的一封信”,以此來促進學生與教師主動交流。
五、讓學生與生活對話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習作教學就自然而然地應與他們生活環境聯系起來,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與環境對話,讓學生在對話中感受到習作的樂趣。
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多角度有意識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我常鼓勵學生設計一些新穎的題目,引導孩子們記下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或所見所感。
還有周記《家長座談會前后》《上課百態》《我看春節聯歡晚會》,小練筆《暴風雨來襲》《媽媽最可愛的時候》等等,這些都是試圖在“對話作文”中,把學生的目光引向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自然生活,指導學生敢于對話,積極對話,做積累素材的有心人。通過對話,將生活的樂趣引入課堂,拓展作文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的筆觸回到生活。
六、讓學生與文本對話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話上有著獨特的魅力。語文教材很精彩:或語言優美,富有意境;或形象生動,吸引讀者;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一篇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敞開的文本,具有生命的靈性。我注意指導學生在讀背的基礎上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進行語言積累,學習寫作方法和文章布局,并學以致用。
如學完五年級課文《人物描寫一組》,我布置學生也寫班上同學的《人物描寫一組》,活學活用課文中的方法,突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學生筆下的人物,大多生動形象,純真可愛。
如四年級課文《秦兵馬俑》中,描寫秦兵馬俑神態各異一段用的是:“有的……好像……”,我布置學生的小練筆,就是用這樣的句式,讓學生由事實展開聯想,體會和以前單純的“有的……有的……”造句不同之處,明白文章是怎樣漸漸充實起來的。
如學完《竊讀記》,孩子們寫下了《悅讀記》《竊玩記》《樂釣記》《摔跤記》……就這樣,教師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表達”因子,為學生搭建扎實的語言實踐的平臺,學生模仿或創造性地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或表達方法,提高了運用語言的能力。
閱讀的能力是學習的能力、平靜的能力、充實的能力,也是幸福的能力。讓孩子愛閱讀,就是讓他們愛生活。而以閱讀為表達的基礎,以內容與方法的學習為表達的突破口,以人文性為表達的靈魂,讓兒童的心靈在語文的觀照下敞亮起來。
有一種過程叫“操千曲而后曉聲”,有一種堅持叫“厚積薄發”,在引導孩子“愛閱讀善表達”的路上,讓我們守望,讓我們有為。
參考文獻:
[1]張燕霜. 基于文體,滲透文法于無痕[J]. 七彩語文:教師論壇, 2016(11)
[2]滕雙.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J]. 考試周刊,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