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淑毅
摘 要:應急管理水平是衡量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重要指標。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難點在于應對突發事件,學生突發事件更是重中之重。分析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的特征和高校應急管理的主要問題,有助于找到提升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安全穩定;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平安校園
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的特征
事件的不確定性
一是發生的突然性,無法事先預知;二是誘發因素的不確定性,包括自然的、人為的或社會政治等因素所致;三是在短時間內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為轉移。
主體的活躍性
高校學生由于欠缺社會磨煉、生活閱歷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思想活躍又欠成熟,對社會發展具有獵奇心強,信息甄別能力偏弱,加上個別學生言行不謹慎或者情感上遭受挫折,容易引發一些沖突。
影響的廣泛性
高校作為高級專門人才的培育機構、科技文化的研發基地,在社會上有特殊地位,發生惡性突發事件時容易被社會關注。同時,現代通信工具傳播的速度快、范圍廣,很難做到輿情控制。
高校應急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危機意識薄弱
在實踐中,學校分管領導過多地依賴于保衛部門,二級單位負責人的危機意識不強,安全防范的主體——學生更是普遍缺乏主動參與預防的意識。高校是個復雜的龐大系統,如果二級單位在應急管理中缺位,一旦措施不當,各組織系統之間協調不力,其后果危害將會極其嚴重,對教學秩序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制度執行力弱
高校一般都制定了應急管理預案,卻普遍存在紙上談兵的問題,一是制度建設跟不上信息社會更新的需要;二是非保衛部門對制度的執行力偏弱,層級責任落實不到位。由于教學科研和學校管理任務重,院系和機關單位對安全責任過于依賴學校保衛部門、宿舍管理部門和輔導員,主要領導的安全管理責任缺位嚴重、預案不周詳、相關單位責任不清晰、檢查整改走過場、演練過于形式化,這些都是安全隱患。
財力保障不足
高校經費預算一般較為緊張,安排在安全保衛中的經費更是捉襟見肘。高校以預防管理為主的綜合布控體系建設需要信息化支撐和更多的人力成本,這都要靠較大體量的資金投入才能發揮作用。
提升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的主要對策和建議
強化黨委統籌領導責任,科學界定二級部門權責
應急管理是一個全局性的工作,必須強調學校黨委統籌領導的責任,指定一名校領導具體分管,成立學校領導掛帥的應急管理領導小組,日常具體工作由綜合治理辦公室、保衛處、學生處、校辦按分工負責。同時,必須通過制度界定有關機關單位、二級學院(系)、附屬機構的責任,做到主體責任明確到人,不推諉、不缺位,依靠科學的制度設計來確保應急管理處置機制能夠發揮作用。
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完善綜合防控體系
全校上下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思想,始終把師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對學生突發事件的知情報告是全校師生的責任和義務。綜合防控應該把人防、物防、技防結合起來,做到“三位一體”,既突出專業保衛隊伍的作用,也要調動廣大師生參與安防的積極性;既要依賴高校內部資源,也要協調利用外部力量。綜合防控,更應該重視信息化建設,善于通過網絡監管發現問題,在信息共享、輿情監測中發揮作用。
提高防范研究能力,科學制定應急管理預案
建議教育部應盡快出臺《高校突發事件應對指南》,作為各高校應急管理制度建設的規范。還應定期組織全國或省級的高校應急管理研討會,學習和借鑒優秀的管理經驗,提高本校防范研究能力。而且,應急管理中的應對預案必須分類細化,把政治類突發事件、自然和人為型的突發事件、治安類突發事件、衛生性災害事件分別制定出應對預案,根據研究能力再逐級細分,制定出合理的二級應對預案。應急預案越是細化,各組織部門和個人的權責越是明晰,機構之間的協調配合界定得越是科學,就越能顯示高校對應急管理的重視程度和管理水平。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把演練和整改落到實處
建議高校設置安全教育月(周),邀請專家普及安全防范知識。高校應在主干道和宿舍區設置專欄,或者利用信息化工具來宣傳安全防范和應急管理預案,在安全檢查中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見并督促整改意見落到實處。同時,確保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組織應急演練,做到每學年組織高年級學生以及具有學生管理和實驗室管理職責的教職工參加應急演練。
提升專職安防隊伍素質,突出保衛部門作用
高校參與的安防隊伍,既包括校衛隊、保衛部門工作人員,也包括宿舍區管理人員,還包括心理咨詢服務人員、網絡監管人員。傳統的安防人員只是看家護院的觀念必須摒棄,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對安防隊伍素質的要求。高校組織人事部門應重視專職安防隊伍建設,選用部分高學歷、懂專業的人員補充到安防隊伍中。安防工作是一個全局性的工作,必須要突出保衛部門的作用,應該賦予保衛部門在綜合治理中的權限。應急管理預案的制定和執行,應依靠保衛部門的組織協調和專業優勢的發揮。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公安處)
【參考文獻】
[1]孔令棟,馬奔.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2]王學文,吳俊法.當前我國高校校園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J].科教導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