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科性質一直都是語文教育的基礎性問題。能否準確把握語文學科性質是關乎語文教學是否能夠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一直以來,人們都在探索到底語文學科性質的落腳點在哪里。本文試圖從“語文”入手,從“語文”名稱的變化到“語文”與“語言”的界定,進而引出“語文學科”,實現對語文學科性質的探討,將著眼點放在“語言”和“言語”共同展現的實踐性與“言語”單獨展現的心理學特征——語感結合在一起。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再認識就可以歸結為:在學校教育中通過言語活動的實踐培養學生語感的一門基礎課程。
關鍵詞:語文學科;性質;實踐;語感
引言:
我國語文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就是語文學科性質問題,這個問題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問題?;仡櫸覈恼Z文教育從1903年清政府頒布的《學務綱要》至今,人們在語文教育改革的路上不斷前行,許多關于語文教育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在人們眼前:觀念、教材、師資等等,都成為阻礙語文教育發展的因素,但究其根本都可以歸結為對語文學科性質把握不準。1997年《北京文學》掀起的一場引起全國范圍人民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的關于語文教育的大討論,將眾多問題都提出來了,但仔細分析之后可以發現,這些問題的根源仍然是語文學科性質認識不清。無論是“工具觀”還是“人文觀”甚至是后來的“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這些觀點都尚未能深入語文學科性質。在21世紀的大背景下,只有準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實現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再認識,才能正確的提出語文教學任務,選擇正確的語文教學方法,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更好的實施素質教育。
一.再認識“語文”
清政府于1903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是語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但是那時的語文還不是以“語文”命名。后來蔡元培、梁啟超等人提出了“國文”這個名詞,而這個在辛亥革命之后得到了實踐。19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中明確宣布將之前的“中國文字”、“中國文學”的課程正式更名為“國文”。后來在1923年頒布的《中小學課程標準綱要》中提出將小學課本改稱“國語”而中學課本仍沿用“國文”。1949年葉圣陶先生在起草課程標準時開始用“語文”一詞,這一名稱也就這樣沿用至今。從這些名稱的演變可以看出語文這門學科的性質的變遷。那么時間最長的“語文”體現出語文學科的什么性質與內涵呢?《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語文”作出了如下解釋:指“語言文字”,又指“語言文學”。而這樣的解釋也正引起了各方學者的爭議,“語言文字”說、“語言文學”說、“語言文化”說等紛紛出現,而這些也驗證了語文的豐富性內涵與個體差異性。要追尋其本意,還是應該按照提出者的說明。
再從詞源學角度探討,詞源學認為“語文”就是“語言”。在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的理論中廣義的語言包括了語言和言語,聯系這個理論再來分析“語文”就是“語言”中的“語言”這個定義,可以說,它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交流工具。但在《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中“言語”作為一個心理學名詞被定義,這就將“語言”與“言語”分別置于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從這個角度分析,語言就作為了一種工具性特征突出的交際載體,在這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雖然工具性是語言的突出特性,但人文性也已經在無形之中影響它。
二.再認識語文學科
“語文”與“語文學科”顯然是不一樣的。語文是一種現象,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被人們廣泛應用,是人類文明的結果,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而語文學科是課程之一,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等要素,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手段之一。再將二者放在一起看它們之間的聯系,“語文”是“語文學科”的傳播內容,它的特點、構成等對“語文學科”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而“語文學科”則是“語文”傳承的途徑之一,它促進了“語文”的傳承。因此再認識語文與再認識語文學科是不一樣的,前者只是對后者的理解起著一定的輔助與促進作用。關于語文學科的認識,首先要從其性質入手。對于語文學科本質屬性的理解眾說紛紜,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工具說”、“人文說”、“兼有說”等等。
回歸到語言學角度提出的“語文”的內涵是“語言”和“言語”。語言是一個民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生存與生活中相互約定而成的一種習俗性的語言知識,而言語則更多的是在使用“語言”時所在這一方面展現的能力與經驗。而這兩點目標都需要相當多的實踐才能實現。洪鎮濤先生曾經提出:“從本質上看,語文課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能力建構。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言實踐。”從這樣的角度看,“語言”和“言語”相互作用影響,共同要求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呈現,實踐性是其本質屬性之一。
再從“言語”所展現的心理學方面對語文學科性質進行分析。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日新月異,信息化時代,多元化文化等因素讓語文學科更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綜合素質?!罢Z感”這個概念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學者提出來。語感,顧名思義,是人們對語言的一種感知,它是在人們長時間的實踐中慢慢積淀而來,它是人們近乎條件反射的一種近似自動化的心理活動。它是人們的先天稟賦與后天的實踐經驗的一種綜合性產物。
事實上,實踐性與語感的培養是息息相關的。語感的培養必然離不開實踐,實踐必然會促進語感的培養。所以二者的結合可以視為是語文學科性質的根本。
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語文學科性質確實難以把握,但我們完全可以以全新的視角對其進行研究和探討,當我們以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的時候,許多本來糾纏不清的問題就會一下子清晰明了。當我們認識到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是實踐的時候,我們就會重視語感的訓練,而這也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所在。語文學科的性質就可以表達為:在學校教育中通過言語活動的實踐培養學生語感的一門基礎課程。
以上所提到的再認識語文學科性質的理論可能還是非常的簡單、淺薄,在許多方面也還是不完整、有欠缺,但這些也都是積極的、有意義的、認真的。至于怎樣更好的培養語感,如何實踐等更加有深度的問題,這些留待更有能力者去解決。
參考文獻:
【1】陳勇《論語文課程的實踐品格》[J],重慶:西南大學,2010年。
【2】鄒木榮《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再認識》[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作者簡介:
王揚(1996 — ),男,吉林省延吉市, 延邊大學朝漢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為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