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瑛 曾晴 謝琰
【摘要】 目的:探討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對4.5 h內靜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方法:將2017年6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內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41例設為研究組,另將2016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內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41例設為對照組。研究組按照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進行護理,對照組按照常規護理流程進行護理,比較兩組溶栓等待和住院時間、存活率、治療后7 d的NIHSS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溶栓等待和住院時間、治療后7 d的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存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2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1.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556,P=0.033)。結論:將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應用于4.5 h內靜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縮短溶栓等待和住院時間,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院內; 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 靜脈溶栓;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hospital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procedure o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b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4.5 hours.Method:A total of 41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ho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4.5 hours from June 2017 to May 2018 were set up as the study group and 41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ho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4.5 hours from June 2016 to May 2017 were set up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study group was nursed according to the in-hospital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procedure,the control group was nursed according to the routine care process.The thrombolytic waiting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survival rate,NIH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7 days and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hrombolytic waiting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NIH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7 day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12.2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1.71%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字2=4.556,P=0.033).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in-hospital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b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4.5 hours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It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thrombolysis waiting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hospital;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procedur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cute ischemic stroke
First-authors address:Ganzhou Peoples Hospital,Ganzhou 34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31.025
腦卒中是一種高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的疾病,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1]。缺血性腦卒中是其最常見的類型,起病急驟、變化快、病情重,其早期救護直接影響到患者的預后[2]。靜脈溶栓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治療對于時間的要求較高,目前臨床推薦的時間窗為發病4.5 h內[3]。因此,根據適應證嚴格篩選患者,盡量縮短溶栓前等待時間與其能否納入時間窗密切相關,對治療效果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通過為患者提供一體化、便捷、快速的急救護理,縮短確定性治療前的等待時間,從而增加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預后[4]。本研究針對4.5 h內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按照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進行護理,探討該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6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內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41例設為研究組,另將2016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內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41例設為對照組。納入標準: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和/或MRI檢查確診;年齡均<80歲;發病至入院時間均在4.5 h內;均意識清楚或嗜睡,有明確神經系統受累體征;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既往顱內出血史;近3個月內有腦卒中、心肌梗死、嚴重顱腦外傷;近2周內有消化或泌尿系統出血;大型外科手術、嚴重外傷;合并腦出血、多腦葉梗死、顱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等靜脈溶栓禁忌證;收縮壓≥180 mm Hg和/或舒張壓≥100 mm Hg;心、肺、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妊娠、哺乳期婦女。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予吸氧、心電監護、控制血壓和血糖及營養支持。于4.5 h內行靜脈溶栓治療,予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商品名:艾通立,生產廠家:愛德藥業(北京)有限公司;批準文號:注冊證號S20020034,規格:50 mg/支] 0.9 mg/kg(最大劑量不超過90 mg),先將10%劑量在1~2 min內靜脈推注,再將余下90%在1 h內靜脈滴注。溶栓后1 d復查頭顱CT,確定無顱內出血后予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溶栓結束予擴張血管、保護及營養腦細胞等治療。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護理流程進行護理,包括入院后病情評估、急救分診、嚴格準確執行醫囑、陪同患者檢查及相關治療、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等;初步救治后引導患者家屬辦理入院手續,并聯系相關科室送患者入院。研究組按照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進行護理,具體實施步驟如下:(1)成立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小組。選取急診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影像科等多科室中經驗豐富的醫師和護士組成腦卒中院內一體化急救小組,由急診科護士長負責統籌安排各成員工作,組織并協調各個部門合理分工,嚴格把控接診救治時間,將患者院內溶栓等待時間定在60 min之內,提高工作效率;由護理部、醫務科組織急救小組進行腦卒中的專業知識培訓,提高組內人員對院內急救技巧的掌握。(2)院內接診。急診科護士接到“120”電話后,立即通知組內成員及相關科室做好急救準備,并確認搶救室的急救物品及器械的完好性;護士在搶救室大門接到患者后,開啟院內綠色通道,直接將其送入搶救室。(3)急救處理。患者進入搶救室后保證其絕對臥床,予吸氧、心電監護、測血糖、建立靜脈通路、遵醫囑用藥等急救措施,醫師問診、體檢及護士處理患者同時進行,盡可能為其爭取更多的救治時間。(4)靜脈溶栓護理。急救小組對患者病情進行預見性評估,對符合溶栓治療適應證的患者直接送至搶救室,途中及溶栓準備過程中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安撫患者及家屬情緒,介紹溶栓的必要性及風險,消除患者心理負擔;快速完成術前準備工作;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瞳孔、呼吸、心率、血壓等變化,若發生病情變化,及時向醫生反映;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定期評估神經功能,觀察有無出血、意識障礙及其他并發癥情況,遵醫囑予藥物治療及護理。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干預后的各項臨床指標,包括溶栓等待和住院時間、存活情況及治療后7 d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該量表共包括意識水平、肢體共濟失調以及上下肢運動等11個項目,總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其中NIHSS評分≤6分為輕度神經功能缺損;7~15分為中度神經功能缺損;≥16分為重度神經功能缺損。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腦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研究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32~79歲,平均(61.50±4.90)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5~4.1 h,平均(3.04±0.95)h;NIHSS評分8~19分,平均(13.28±2.81)分。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33~78歲,平均(62.20±5.30)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5~4.2 h,平均(3.09±0.84)h;NIHSS評分9~20分,平均(13.08±3.24)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病至入院時間及NIHSS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干預后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溶栓等待時間為(49.18±6.37)min、住院時間為(13.54±1.23)d、存活率為97.56%及治療后7 d的NIHSS評分為(6.94±1.02)分,對照組溶栓等待時間為(83.86±10.29)min、住院時間為(19.60±1.65)d、存活率為75.61%及治療后7 d的NIHSS評分為(10.15±1.56)分。研究組溶栓等待和住院時間、治療后7 d的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存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2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1.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556,P=0.033),見表2。
3 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區及其周圍缺血半暗帶組成,前者損傷呈不可逆性,而后者尚存在大量可逆神經元,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使阻塞血管再通,該區神經細胞可存活并恢復其功能[5]。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是纖維蛋白特異性溶栓制劑,可促進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是建立再灌注的有效藥物[6]。但溶栓治療有嚴格的時間窗,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時間窗為發病后3~4.5 h[7],發病至就診時間超出時間窗是目前臨床上溶栓率低的主要因素[8]。因此,縮短院內溶栓等待時間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9]。
急診救治護理一體化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它采用團隊工作的形式,把雜亂無序的護理工作標準化、專業化、簡單化,從而提高急救效率[10-11]。本研究針對4.5 h內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按照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進行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溶栓等待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能優化急救流程,縮短溶栓等待時間,為早期溶栓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該護理模式能有效減少溶栓等待時間的核心原因在于各急救環節的緊密銜接和急救流程的順暢[12],護理中首先成立了腦卒中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小組,經過規范急救訓練使其急救操作更為專業、急救反應更為迅速,從而使得溶栓前的急救措施更為順暢[13];護理中急救小組從多環節、多方位參與完成腦卒中患者的急救流程,注重各科室間的協同救治,縮短了各環節間的協調時間[14-15];患者入院后開通綠色通道,減少了掛號、繳費時間,進一步縮短了救治時間[16-17];同時,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有助于緩解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提高其護理、治療依從性,從而預防潛在并發癥發生、提高搶救成功率[18-20]。此外,研究組住院時間、治療后7 d的NIHSS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存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表明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能提升溶栓治療的效率和質量,從而改善患者生存率和預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進而提高整體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將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流程應用于4.5 h內靜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縮短溶栓等待和住院時間,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香梅,楊先芝,李法良,等.河南省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2):142-144.
[2]曹朝陽,李明,朱新建,等.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藥靜脈溶栓治療發病4.5 h內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和安全性[J].武警醫學,2017,28(7):653-655,659.
[3]張淑媛.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治療的護理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6):134-135.
[4]顧怡蘭.無縫銜接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在嚴重創傷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5):126-128.
[5]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6]姜超,徐俊,陳蓓蕾,等.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溶栓和取栓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卒中雜志,2016,11(2):121-125.
[7]歐陽取平,安婷.rt-PA靜脈溶栓治療50例急性腦梗死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22(3):206-209.
[8]陳蕾,朱宣,張萍,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中假卒中的臨床特點及鑒別[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6,37(10):1222-1225.
[9]江行舟.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8):116-117.
[10]張密香,石義紅.改良急救護理流程對腦出血手術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J].中國現代護理學雜志,2013,19(25):3105-3107.
[11]龐大梅,顧靜,魏硯秋,等.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2):198-200.
[12]楊潔.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7,25(7):548-550.
[13]諸小華,覃海森,吳月英.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3,20(12A):54-57.
[14]李娟,陸皓,胡軍,等.高海拔地區院前院內一體化救護路徑在群體傷救治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7):2070-2072.
[15]洪彩霞,張雪玲,張燕寧.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的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6):144-146.
[16]張娟娟,劉慧麗.無縫銜接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在腦卒中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新疆醫學,2017,47(8):919-922.
[17]劉娟.一體化急救護理方案對腦卒中患者急救效果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173-175.
[18]陳翠翠,韓強.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6,11(6):605-606.
[19]田珂.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在院內外腦卒中患者救治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學工程,2016,24(2):109-110.
[20]徐敏,戴建英,樓敏.院前院內一體化救治模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4,21(17):17-19.
(收稿日期:2018-08-15) (本文編輯:李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