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英芳
摘 要:過激行為是指個體的行為超過了某個程度或者底線。而對于小學生而言則是強烈的逆反行為,如穿著奇裝異服,不懂禮貌,沒有公德,自私自利,紀律渙散,做一些違反公德規范的行為。雖然這幾年這個問題受到了學校的一定重視,但是一直卻沒有取得很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生;過激行為;策略
在小學校園中,小學生過激現象不是很多,但是這幾年卻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這些學生輕則目無教師,不尊師長,重則拉幫結派,進行人身攻擊。這樣的行為極大地擾亂了日常教學秩序,破壞了師生之間或者生生之間的關系,使彼此之間產生了一種戒備的心理。本文作者經過思考,就這些問題的出現以及策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矯正小學生過激行為的意義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他們的身體和精神正在急速的成長,但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不協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步,使他們產生了很多的問題和矛盾。這些問題由于得不到教師和家長的正常指導和排解,于是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得到了激化,進而產生了不好的行為。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妨采用各種教學的手段,不斷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人,增強自我調控能力和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質與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小學生過激行為的現狀
1.家庭教育的失策
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小學生也是一樣的。由于現在的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值普遍都很高,所以就造成了小學生大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必要的克制和包容,他們習慣“唯我獨尊”的去看待周圍的人或者事,一旦發現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會發脾氣,導致沖突的發生。有的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他們對于孩子輕則張口就罵,重則動手就打,這樣的做法,不僅對學生的教育不能產生任何好的影響,還會讓他們形成一種暴力意識和逆反心理,從而形成一種錯誤的示范和導向。
2.學校教育的疏忽
雖然這幾年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多學校和教師還是以成績論英雄,對于那些學習好的學生百般遷就,而對于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則是冷眉相對,極少關心。還有很多的教師把德育或者心理健康的課程看作是可有可無的副課,認為學生會在逐步的成長中慢慢糾正這些習慣,得到自我成長。并且有的教師教學方法簡單粗暴,只顧自己的教學,不顧學生的感受,進而造成了師生之間關系緊張,矛盾頻發。
3.社會環境的影響
時代的不斷發展,小學生獲得各種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容易。但是由于他們還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往往都是全盤接受,不能進行有效的分辨和篩選,這就造成了他們的很多認知不清,產生出一些錯誤的思想和觀念,進而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
三、小學生過激行為的應對策略
1.學校與家庭進行合作,共同促進學生成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家庭教育對于小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一定要利用各種手段及時和家長溝通,對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和心里狀態進行正確的描述,讓家長明白學生遇到了什么問題,產生了什么樣的焦慮,進而通過教師和家長的交流共同制訂相應的辦法,矯正學生的錯誤意識,改變他們的心理狀態,讓他們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與此同時,家長本身和教師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促進他們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2.提高德育的意識,提高學生道德品質
小學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中,他們的很多習慣和認知都來自于教師的引導和模仿。
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一定要提高對于德育的認識,在教學中始終貫徹德育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促進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形成。例如在教授二年級下冊《我不是最弱小》的時候,我在教授完課文之后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強大?”學生思考了一會兒,便七嘴八舌的回答道:“強大就是比較厲害的,能打敗別人的。”“強大就是那些很壯的人。”“強大就是能夠保護弱小,使大家不被欺負的人。”大家各自說著自己的看法。“那么你長得高、長得壯,你把別的班學生打哭了,那么你算強大嗎?”我微笑著問大家。“不算,這是欺負人,不是強大。”“那到底什么是強大呢?”我繼續追問道。“強大就是不欺負弱小,可以保護弱小的人。”這次大家一致的回答道。“那你們以后該怎么做啊?”我接著引導大家。“我們以后不欺負弱小,我們要保護那些還很弱小的人。”學生大聲地說道。看到學生都懂得了這個道理,我開始了這篇文章的后續教學。
3.進行生活實踐性教育,促進優良品質形成
各類新技術的發展,雖然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同時也造成了一些新的困擾,如學生接受的渠道變多,但是又不能進行分辨,致使他們產生了一些錯誤的想法和行觀念,造成了一些不當的行為。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該聯合家長,時刻對學生進行關注,積極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幫助他們進行分辨和解讀,使他們對一些社會現象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還要適時為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人物傳記,讓他們以這樣的人物為榜樣,樹立正確的觀念,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生的應激行為,教師一定要聯合家長,利用各種手段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和矯正,進而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讓他們以一個健康向上的心態去面對將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孟昭瑛.青少年過激行為的心理分析之我見[J].衛生職業教育,2015(3).
[2]楊亞萍.青少年過激行為患者的心理護理及溝通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9).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生過激行為與心理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2979)研究成果。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