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璇
摘要:現階段,互聯網金融在我國金融領域方面呈現幾何級增長態勢,其對我國傳統金融業領域的業務經營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并將會對整個金融體系產生深遠的綜合影響。本質上,互聯網金融并沒有徹底改變金融所具有的基本屬性,可以說是傳統金融在互聯網發展基礎上的理念及思維流程延伸。但互聯網金融兼具互聯網和金融的特性,其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道德風險以及技術風險都更加凸顯,更需要完善的風險防范和監管。本文就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與監管展開詳細論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本質 風險 監管
互聯網金融主要是指運用互聯網技術以及相關移動通信技術,積極開展資金融通以及支付等業務的金融模式。目前,互聯網金融這種新興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義,然而,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法律及道德風險等諸多因素都可能對貨幣政策、金融穩定性及行業沖擊方面帶來不確定性,必須要從多方面入手,強化監督管理,實現其健康運行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分析
本質,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基本屬性。就目前發展情況而言,互聯網金融沒有徹底擺脫金融本質特征,僅僅是傳統金融在多個業務環節上的創新升級。換言之,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不能夠對傳統金融造成實質性的顛覆,不能夠脫離其本質[1]。在現代金融發展過程中,需要借助互聯網手段日益完善金融服務,拓展金融渠道,實現金融服務層面的多元化發展。現階段,之所以會出現互聯網金融已經具有“顛覆性”本質的言論,主要是由于對互聯網金融實際發展期間的制度要求、體制環境等方面的分析不夠。
首先,金融的基本功能是資金融通,互聯網金融并沒有改變“金融”的屬性。盡管互聯網金融在融資與支付模式、結算與產品供給方面都與傳統金融有了明顯區別,但融通資金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我們將余額寶作為案例進行分析,第一,余額寶所具有高收益以及高增長特點,必然存在一定的制度基礎支持,尤其是中國利率還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發展。第二,余額寶增長,存在特定市場結構,運用余額寶,能夠使普通大眾逐漸發展為資金市場供給者,并獲得相應收益回報。第三,余額寶在市場上的發展存在產品競爭基礎,由于金融市場穩健性收益產品相對較少,運用余額寶能夠為普通投資者帶來流動性強且收益性高的貨幣基金。盡管余額寶實現了高速規模發展,但本質上依然是一種金融衍生品,和傳統金融理財產品沒有本質不同,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其次,互聯網金融是金融和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發展的眼光看,金融是一個動態的事物,必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最早可以推算到周朝的賒賬機構——泉府;南齊時出現了抵押放款的“質庫”,最后發展成當鋪形式;明朝開始出現票號、錢莊等金融機構;現代金融業的發展更加多元,包括銀行以及各種金融組織。由此可見,金融的表現形式是時代發展的結果,而互聯網金融就是在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技術進步下的產物,其本質上沒有改變金融的屬性。
再次,電子貨幣是互聯網金融的流通形式,是互聯網金融的基礎。金融行業離不開資金的流通,電子貨幣應運而生。從目前最流行的支付寶、微信、P2P平臺等網上銀行業務都屬于電子貨幣的應用范疇。本質上與紙幣貨幣并無不同。金融發展到今天,貨幣經歷了物物交換、貴金屬貨幣(黃金白銀等)、紙幣階段。而互聯網金融電子貨幣的產生,是貨幣發展高級階段的產物,大大提升了貨幣支付的便捷和快速。電子貨幣就是一種采用電子形式存在的貨幣,其基本屬性是不變的。
總之,互聯網金融不能夠稱之為獨立化的生態體系,不能對傳統形式的金融體系構成顛覆性威脅,反之,可以實現傳統金融以及互聯網兩者的融合創新。金融創新包括新技術的應用創新、互聯網背景下新方式新形式的創新以及傳統金融機構的制度創新與管理變革。在我國金融體制不斷改革創新的基礎上,互聯網金融需要更多地回歸傳統形式,發揮補充作用,注重對信用體系彌補以及服務實體經濟。
二、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依托互聯網實行資金融通的一種金融方式,因此互聯網金融的技術風險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互聯網本身的安全技術風險和互聯網企業在工作中應用技術缺陷風險。
互聯網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網絡平臺,直接面對大量的客戶或非客戶用戶,在提供查詢、交易以及其它金融服務時,內聯網與外聯網之間的連接需要高度的技術安全性。否則很可能受到黑客攻擊,遭受來自網絡外部以及內部可能的病毒入侵,從而帶來客戶資金損失以及系統風險,危害金融安全。其次,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技術在互聯網金融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機器學習、語音識別、神經網絡等技術的運用,可以為金融企業在智能客服、產品服務、客戶評估、風險評估方面提供技術支持。但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的缺陷也會帶來一定的誤判風險和泄露風險。比如一個算法交易程序的錯誤或一個數據輸入的微小抖動,都會帶來系統誤判和操作誤判,從而給資金融通帶來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相對于傳統金融有著更大的信用風險,比如眾多的網絡借貸企業,它對客戶的信用審查制度、擔保制度以及借貸制度都與傳統金融機構不同,基于我國個人信用體系不夠健全,金融機構面臨巨大的信用風險。與此同時,監管不力、信息不對稱等因素也使互聯網金融企業本身存在信用風險,部分P2P企業跑路就是這種風險的釋放。而關聯交易過程中存在的眾多當事方使得違約后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較難以認定,加大了信用風險。比如P2P擔保問題,有平臺自身擔保,有控股或持股相關機構擔保,有第三方擔保等多種模式,這些關聯性交易更容易產生信用風險,也加大了系統性風險。
(三)互聯網金融的道德、隱私及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結構和體系各異,有著更為復雜的管理體系,同時透明性不夠。缺乏透明的操作會引起掩蓋損失、信息披露不及時等道德風險;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系統防范漏洞、對客戶資料的管理漏洞,極易引起客戶私人信息泄露,給客戶帶來損失或困擾;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本質上是一個法律法規問題,我國互聯網監督管理制度落后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面臨復雜的法律監管和行業監管。
三、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分析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
第一,國家層面大力出臺相關的互聯網金融監督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監管原則及最終目標措施;第二,從分業監管以及機構監管發展情況出發,明確部門職責,制定出針對性以及可行性都相對較強的監管條例[2]。第三,健全監管協調管理機制,實現功能監管與綜合監管之間的統一發展,尤其是增強一行三會以及工信部間的協調性。第四,強化信息技術管理,重視風險監測管理,做好風險預警應急預案。
(二)健全金融市場體系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從中反映出體制層面的一些弊端,例如金融要素價格不能夠實現市場化、市場信用缺失以及穩健性投資工具少等。針對上述問題,中央政府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相關金融體制,加強市場體系管理,尤其是金融要素價格、基礎設施管理以及消費者保護管理等,實現互聯網金融規范化運行。
(三)加強互聯網金融行為監管
行為監管主要是指監管機構出于保護消費者受教育權、安全權以及選擇權等的權益,最終制定出來的公平交易、個人隱私保護以及信息披露等規定,并要求相關金融機構嚴格遵守上述規定,針對消費者實際情況,加強定期現場檢查以及評估管理[3]。實質上,行為監管往往會運用問題預防的方法,在行為經濟原理指導下,及時糾正行為偏差,加強金融機構相關行為及產品管理,進行科學干預,增強其規范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已經在我國范圍內展開創新熱潮,例如各種P2P以及眾籌等金融創新。隨著互聯網金融日益創新發展,其監管問題日益凸顯,甚至呈現野蠻生長以及無序競爭的趨勢,從而使行業面臨較為嚴重的法律風險,不利于經營管理。所以說,互聯網金融本質與監管逐漸發展為國家監管部門關注重點,要求相關人員運用科學化措施,通過完善金融市場體系以及強化行為監管等,提升監管水平。從而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發展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為我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汪沂.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本質、邊界與監管[J].理論月刊,2017,(09):164-171+183.
[2]李愛君.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與監管[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6,(02):51-64+159.
[3]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4,(05):103-118+6.
[4]丁玉,盧國彬.互聯網金融:本質、風險及監管路徑[J].金融發展研究,2016,(10):38-42.
[5]楊卓越.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現狀及安全風險分析[J].金融經濟,2017,(02):147-148.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五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