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安
摘要: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帶動了全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物質需求的增長,同步提升的還有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逐漸呈現出了多元化、多層次的態勢。基于此,我國在實現農村精準扶貧的工作上,要格外注意并落實關于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方面的內容,從多個角度去探尋如何為農村群眾打造多元化多層次的文化生活。
關鍵詞:精準扶貧 群眾文化生活 農村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是黨當下在經濟向高質量轉型后的一個迫切任務,也是基于國家發展以及農村群眾對于物質文化需求提升的基礎下精神層面的一個必然需求,同時也是基于和諧社會構建的一個重要要求。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精神文化的建設無論是經濟條件和還是基礎設備,或在政策的指導方面,都相對比較欠缺,且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構建應當建立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意識理念上,進行精準扶貧工作。
一、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建設的時代意義分析
我國當下建立并推進的是和諧社會,而與此同時,我國又是農業人口大國,實現農村精神文化構建,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落實工作就顯得尤為關鍵。首先落實群眾文化生活,是對于我國整體文化素養的一種提升。通過鄉鎮政府對于當地文化特色的建設和引領,形成由精準性的文化扶貧,完成相對應的精神文化建設工作,然后層層遞進,打造精品群眾文化生活,為提升我國整體的人口文化素養而努力推進一大步。
其次是基于和諧社會本身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構建并不是通過單一的努力就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建立在群眾基礎上來完成的。經濟的發展是和諧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并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全部內容,精神層面同樣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部分,精神層面的構建又是建立在群眾的基礎上,從個人到群體,從群體到鄉鎮,從鄉鎮到縣市,最終實現全國的精神文化構建和提升。因此對于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構建和落實是尤為必要的。
二、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現狀及措施分析
本文以屏南縣為例,對于龍潭村整體的基層文化建設與文化底蘊特色進行分析,了解其對于自身群眾文化生活構建的過程及對于地域優秀文化的發揮,以此來實現對于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建設的基礎分析。
(一)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
屏南縣,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偏遠,村民如果需要到達鎮里,需要將近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才能夠到,因此在文化生活的建設和落實上,顯然從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就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而自我國2015年啟動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以來,屏南縣整體堅持以“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互聯網”為主要思路[1],形成了對于文化創造與創新活動的建設和開展,隨著文創產業初步落成及可持續發展趨勢的呈現,對于農村的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也呈現出了積極的態勢。
而開展的前提,就是完成對于文化基礎設施的基本建設,首當其中的,就是對于諸如文化廣場、影劇院等一些街道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通過精準扶貧與地方政府的有效配合,實現對于整個街道文化的整合與推動,從無到有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滿足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奠定了良好的開端和基礎工作。
(二)保護并運用當地文化資源
對于屏南縣而言,當地的優秀文化資源實際上非常厚實,如屏南雙溪油畫,柘榮剪紙行業,古田油畫等等,都是極為有效并且優秀的文化資源,因此在完成了對于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下,還要形成對于當地文化資源的有效運用,以此來發揮當地的文化資源優勢,推動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建設。
以屏南雙溪油畫為例,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屏南縣雙溪鎮引進上海一家專業藝術教育機構,為村民免費提供油畫教學。小鎮掀起了全民創作油畫熱潮,參與到油畫創作當中的,有年過九旬的老人,也有咿呀學語的孩童,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不同基礎的人都來參與到這樣的藝術創作當中。為群眾文化生活的提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屏南縣雙溪古鎮本身,就是我國傳統古村落之一,具有非常良好的風景地貌優勢,通過這種文創手法,一方面對于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建設開創了一條新的路徑,另一方面,這種與當地優秀資源結合而的做法,推動了傳統村落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很多游客慕名而來,即保護了古村落原有的地貌,并將其推廣發展,又為鄉鎮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重要的是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一舉多得。現如今,屏南雙溪油畫已經發展成為了地方特色,甚至一些畫藝精湛的作品在市場中打開了銷路,逐漸成為了很多藝術學者專家青睞的作品。
再以柘榮剪紙為例,柘榮剪紙是一種福建省寧德市的傳統民間藝術,與其他地區的剪紙藝術不同,柘榮剪紙本身的地域特色明顯,一方面繼承了南方剪紙中的嚴謹性和細膩性,一方面又融入了民族元素和地方特色,剪紙大多寫意,根據剪紙的具體內容,呈現出不同的審美需求,現如今,將柘榮剪紙發展成為了當地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僅豐富了群眾生活,更重要的是,借助柘榮剪紙的各類形式用途,如作為窗花、禮花等,賦予剪紙形象以美好的寓意,作為贈送親友、旅游紀念的佳品,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高效發展[2]。
除此之外,戲劇、影劇院的建設都是在借助當地具有文化特色的一些文化內容,努力創造來實現從群眾生活建設來帶動經濟發展,進而推動地方經濟建設,再運用經濟重新投入到文化生活建設的產業鏈條當中。
(三)建設基層工作隊伍
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和推動群眾文化生活的建設,而群眾文化生活的建設,一方面需要當地的文化資源作為支撐,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政府培養起基層文化工作隊伍,形成強有力的支援。現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斷的提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是推動了群眾思想道路的進步,也推動了農村建設發展。而這些工作的進一步落實與開展,都有賴于基層工作隊伍的組建。
基于屏南縣的現狀,可以邀請不同村鎮的“藝人”,通過舉辦一些具有藝術性的活動,來實現帶動村民參與文化生活建設的過程中來,如“秧歌隊”、“油畫比賽”、“電影欣賞”等[3],根據活動特性,拆分成為單個的、多個的、單月的或單周的等多種活動形式,一方面激發群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調動農村群眾的積極性,為后續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認識到群眾文化生活建設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認識到群眾文化生活建設的重要性,才能夠腳踏實地的從實際出發,真正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精準扶貧工作。首先,文化是一種精神排遣的重要渠道,對于農村本身而言,由于過去農村的落后,很多勞動力都選擇離開家鄉與城市尋求打工賺錢的機會,農村無人建設,逐漸經濟衰退,陷入了惡性循環,原本在農村中的一些老齡化人口,也會由于長期的寂寞情緒,心理產生一定的問題,因此建設群眾文化生活,首先能夠幫助現有的群眾排遣精神,豐富生活。
其次文化生活的開展和建設,在群眾和黨之間建設起了橋梁,尤其是基層文化團隊的打造和確立,能夠進一步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將基層人民的真實訴求進行有效、精準的反饋,將群眾與黨牢牢的聯系在一起。
最后是關于實現精準扶貧的相關工作,建設和落實群眾文化生活,一方面能夠有效地提升現有的農村活力,另一方面,一些特色性、地域性活動的打造,配合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的推廣,能夠有效為農村帶來經濟創收和社會效益,實現自我扶貧、精準扶貧,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出發,來實現自己脫貧、自己致富的目標。除此之外,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開設,也能夠進一步實現文化公平,縮小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距,進而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定基礎[4]。
但是,雖然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等待解決,諸如文化建設資金的具體運用,對于古村落的具體保護措施,對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等,都是在推動文化生活,實現精準扶貧道路上的切實問題,如果在推動過程中不加以重視,很容易阻礙文化生活的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基于問題的個性化,這些有待進一步分析和逐一解決。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群眾文化生活的建設既能夠實現對于群眾精神生活的滿足,又能夠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實現精準扶貧,還能夠為和和諧社會的全面落實奠定基礎,但是其存在的突出問題也同樣不容忽視,應當重視其重要性,從多方面、多角度的看待文化生活的建設工作,為了農村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而努力,調動村民積極性,形成真正的群眾文化力量。
參考文獻:
[1]郭平祥.農村精準扶貧過程中群眾路線的貫徹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7,(01):112-112.
[2]曹樹亮.建設先進農村文化,助推精準扶貧[J].四川戲劇,2016,(12):09-10.
[3]張燕青.新時代推進精準扶貧實踐中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論壇,2018,(10):109-110.
[4]吳亞榮.精準扶貧視野下農村地區思想扶貧的路徑探析[J].社科縱橫,2017,(08):58+67-68.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影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