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蔣麗 張志宇
摘要:在國家精準扶貧方針中,開展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有效實施手段。但當前,我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存在部分問題,導致實效性不強。本文以精準扶貧視野下的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入手,通過對其現狀進行分析,從而為提升其實效性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 大學生 三下鄉 實效性
精準扶貧是針對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精準識別、幫扶、管理,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強調物質扶持和精神幫助相結合。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能對貧困地區的貧困群眾進行有效的思想幫助,對我國精準扶貧開發工作的持續推進具有重要意義。但就目前來說,我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性不高,如何提升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推動我國精準扶貧開發工作穩步進行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現狀分析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作為高校學生了解、參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的重要途徑,能有效豐富貧困地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幫助貧困群眾樹立戰勝貧困的信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精準扶貧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但當前,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部分問題,制約了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實效性,也不利于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在精準扶貧開發工作中的推動作用。通過分析,當前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部分大學生對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認識不足
當前,我國高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進行了不斷完善,將社會實踐作為必修課程,其中,大學生利用假期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是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部分大學生存在對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認識不足,認識不足主要體現在對三下鄉實踐活動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以及如何有效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具體來說,部分大學生存在著完成學分的思想,對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在實際過程中難以適應角色的轉變,怕苦怕累。對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認識不足主要體現在大學生支教過程中,部分學生難以適應角色轉變,缺乏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勞的能力,導致支教效果不佳。[1]
(二)三下鄉實踐活動基地的持續建設不足
部分高校對三下鄉實踐活動的重視度不高,認為只是為了幫助學生完成學分,導致頻繁調換三下鄉實踐活動基地,開展形式單一,缺少對實踐活動基地的資金支持。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資金支持一般由高校和服務區域單位共同提供,由于資金不足,導致三下鄉實踐活動基地的持續建設不足,甚至出現部分貧困地區對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進行排斥和抵觸,難以真正保證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有效性,難以達到推動精準扶貧開發的作用。
(三)三下鄉活動保障機制不健全
從活動保障機制來說,三下鄉的活動保障機制不健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三下鄉實踐活動在大力開展的同時,只是作為活動,國家沒有相關法律政策進行保障,導致三下鄉的實效性不高;另一方面,三下鄉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學生參與,高校溝通,服務地區單位配合才能有效開展。但當前存在著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高校和服務地區單位溝通不暢、部分服務地區單位對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認識不夠,甚至存在排斥心理的情況。
二、提升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實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對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重視
要求國家、社會及高校提升對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重視,充分利用新媒體對精準扶貧及三下鄉進行宣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三下鄉實踐活動對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意義,充分提升學生對三下鄉實踐活動的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具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由高校團委牽頭,建立大學生三下鄉工作小組,負責工作的開展,并積極發揮高校師資力量優勢,動員思想政治教育專職教師參與其中,充分保證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有效開展 ,不斷拓寬三下鄉實踐活動覆蓋面,開展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并充分發揮模范作用,開展以學生干部、黨員示范為模范,以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并進步的實踐活動。二是做好宣傳工作,在宣傳過程中,要充分尊重當代大學生的發展特點,并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尤其是充分發揮自媒體平臺優勢,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對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認識,科普三下鄉實踐活動相關知識。一般而言,常見的宣傳和教育形式有開設社會實踐選修課程,組織宣講會等。
(二)提高對三下鄉實踐活動基地持續建設
實踐基地是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推動精準扶貧開發的重要平臺,高校通過與地區服務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推動三下鄉實踐基地的持續建設,達到“合作共贏”的效果。一方面,學校通過爭取社會支持,加大對實踐基地的持續投入,并結合服務單位地區實際情況與學生實際情況拓寬活動范圍,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良好的平臺,甚至能有效帶動大學生就業、創業;另一方面,服務地區單位應當主動與高校溝通,從而為本地區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人才,充分發揮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實效性,推動本地區精準扶貧開發工作。在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基地建設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設長效基地。其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經費問題,針對經費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先入手:一是學校要根據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實際開展情況,大力支持,從學校財政中劃出一定數額的活動經費;二是學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在科研教育和社會服務中的優勢,積極探索學校、企業和政府三位一體的保障制度,爭取專項撥款和企業贊助,為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的持續建立提供長期穩定的經費來源;三是充分發揮學生在各方資源中的調節作用,整合社會可用資源,如校友會和公益基金等,為推動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的持續建立、推動精準扶貧開展提供有效資源。[2]
(三)建立健全三下鄉活動保障機制
三下鄉活動保障機制是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實效性的有效保證。通過政府、學校和服務地區單位相互配合,明確職責,共同建立健全三下鄉活動保障機制,同時加強與各地方校友會及校企合作企業的聯系,充分推動三下鄉實踐活動開展,不斷推進精準扶貧開發工作。其中,對高校而言,建立健全三下鄉活動保障機制還需要重點完善考核機制。具體來說,高校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專業差異,從組織單位、實踐基地、指導教師和組內互評四個方面對學生的實踐成績進行考評,并將考評結果納入學生培養系統,與學生評優、入黨、獎學金評定相掛鉤,充分完善考核機制,從而不斷健全三下鄉活動保障機制,不斷提高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三、結語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推進精準扶貧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不強,現狀不容樂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策略,首先需要不斷提高對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重視,為實踐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其次要加強經費投入,保證對實踐基地的持續建設;最后要不斷建立健全三下鄉活動保障機制,特別是完善考核機制。通過采取有效策略,不斷提高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從而有效推動精準扶貧開發工作,實現學校、學生、企業、政府和貧困地區的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1]王浩,陳偉伯.精準扶貧思想指導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以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為例[J].知識經濟,2017,(24).
[2]翁楚歆,曾振寧,蘇銘.精準扶貧視野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研究[J].科技風,2017,(05).
[3]譚紅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3).
[4]葛傳東.進一步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為學生勵志成才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N].遼寧日報,2008年.
[5]岳耀,鄭琳.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2).
(本文為2018年度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重點課題,(課題批準號:2018ZD020)課題名稱:精準扶貧視野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時效性研究。作者簡介:[1]劉佳,研究生,唐山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蔣麗,研究生,唐山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3]張志宇,研究生,唐山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