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生 羅學香
摘 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對人的發展是何其重要。在小學高年級,個體的自我意識進入到第二個發展高峰期,是孩子形成正確自我評價、積極悅納自我的關鍵期。認識自我的過程是自我意識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過程,是個體探索、完善“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的過程。
關鍵詞:小學生;自我評價;特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生的真諦,在于認識自己,而且是正確認識自己,自我教育正是從這里開始的。”可見正確地認識自己對人的發展是何其重要。在小學高年級,個體的自我意識進入到第二個發展高峰期,是孩子形成正確自我評價、積極悅納自我的關鍵期。筆者將從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評價的發展特點、影響因素及對策等兩個方面淺析小學生自我評價的形成及培養。
一、小學生自我評價的特點
認識自我的過程是自我意識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過程,是個體探索、完善“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的過程。
在回答“我是誰”時,低年級學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齡、性別、家庭住址、身體特征、活動特征等,而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更加注重從品質、人際關系、動機等特點來描述自己。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從比較具體的外部特征的描述進入到比較抽象的心理特征的描述。
在回答“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時,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自我評價從順從別人的評價發展到有一定獨立性的評價;從比較籠統的評價發展到對自己個別方面或多方面行為的優缺點進行評價;同時,對內心品質進行評價的傾向也更加明顯。
在班主任工作中,筆者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在談到自己的優點時,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回答得好;高年級學生談自己的缺點比談自己的優點更容易,尤其是學困生更是不知道自己有何優點。究其原因,是學生的自我認知出現了偏差。
二、影響小學生自我評價的因素及對策
自我意識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個體所處的環境對個體自我認知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生很難形成客觀、穩定的自我評價。影響小學生自我認知的環境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1.社會支持因素
父母、老師、同學等都是社會支持因素。心理學家阿倫森認為:人們大都喜歡那些對自己表示贊賞的態度或行為不斷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贊賞的態度或行為不斷減少的人或事,隨著贊賞的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最終會導致行為消失。很多時候父母、老師對孩子的批評多于獎勵,強化了孩子對自己的消極認知,使孩子承受的壓力日益增大,從而導致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較低。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做到了什么,比如在每次考試之后,我們往往只關注孩子在哪里做得不好,卻忽略了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傳遞負面信息多,積極信息少。經過長期的積累,到了高年級學生的自我認知出現了不協調的現象:對自己的缺點可以娓娓道來,而對于自己的優點卻三緘其口。
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善于發現、放大學生的優點,傳遞正面的、積極的信息,孩子們才會朝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前行,我們的校園才會更加陽光。
2.學業經驗
小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業經驗密切相關。成績突出、能力強、習慣好的學生更容易做出較高的自我評價。
在一個叫做“夸夸我自己(學生夸一夸自己、老師、好朋友和喜歡的課程)”的活動中,筆者發現,在夸贊自己時成績越好的孩子,優點寫得越多,概括性越強。筆者不否認這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關,但是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沒有較清晰的認識,就如盲人摸象一般,無論他多么有才華,也寫不出那些話語。這里摘錄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夸贊自己的內容。
楊同學:我有幾個優點,就是英語單詞背的準確率高,速度快,讀語文課文有了感情,數學的錯題少了。
田同學:聽課注意力集中了;數學成績有所提高;作業能夠按時完成;在家里,懂事聽話。
張同學:我的優點是聰明、淘氣、開朗,動手能力強,有耐心。喜歡思考,愛看書。我的改變是愛做手抄報,愛交朋友了。
在學習中,合理歸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水平。對于不理想的考試或測驗,要盡量避免學生將失敗歸因于內在的、穩定的因素,如學習能力差、智商低等。而對于所取得的進步,應引導他們將其歸因于穩定的、內部的因素,如記憶力好,理解能力強等。
3.同伴接納
同伴接納也是影響學生自我評價的重要因素。同伴作為一種非正式群體,是學生自由選擇形成的,心理認同感較高。因此,同伴群體的信息是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依據。
孩子在同伴群體中被接納程度越高,自我評價就向更加積極的、有利于個體成長的方向發展。筆者在臨近考試前給孩子們上了一節主題為“減輕壓力,自信向前”的團體心理輔導課,其中的兩個活動——“閃光點”和“戴高帽”,目的都是給學生提供明確且真誠的同伴的評價信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增強他們應對挑戰的信心。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