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娟
摘 要: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有的學生學習力較強,而有的學生受環境的因素影響,學習力相對滯后,被稱為“后進生”。盡管后進生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學習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暫時落后,但通過實施有效的德育策略,各方面發展相對滯后的學生的進步也會由量變達到質變,實現成功的轉化。如何遵循教育教學及人的發展等規律,有效地實施德育策略,盡早地轉化小學低年級中出現的后進生?對此進行闡述。
關鍵詞:后進生;意識;德育
一、實踐鍛煉,任務驅動
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養成教育缺失的孩子,其學習能力等發展明顯落后于其他學生。因而,轉化這部分后進生,就要從習慣培養入手,在各種任務驅動的實踐鍛煉中引導其形成良好的品質。
(一)培養良好習慣,形成長效機制
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形成良好的學習、作息、生活等習慣是他們在學校教育中接受的第一課。教師可利用這一規律,引導后進生進行實踐鍛煉。針對后進生的具體情況,教師每月進行一次養成教育主題活動,如“早睡早起身體好”“端正書寫我能行”等月主題,讓孩子和家長明確這一階段訓練的重點,并與家長配合督促、幫助孩子堅持這一習慣,建立“培養—鞏固—檢驗”的長效機制,經一月的習慣養成期和下月的鞏固期及后續的隨機檢驗期,最終培養孩子形成伴隨終生的好習慣。
(二)實施任務目標,激發內驅潛力
激發后進生的內驅力,就要通過“我是班級小主人”“我做老師小助手”等任務,充分發掘后進生的優點,利用其某一方面的特長,讓孩子承擔具體的班級事務,在參與班級管理的實踐過程中鍛煉其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能力,逐步培養孩子的進取意識、擔當意識、主人翁意識,為其注入能量,促進其獲得成功感、自信心和勝任感,從而邁出全面進步的第一步。
二、情感陶冶,活動滲透
轉化后進生,除了在實踐中鍛煉成長,還需在具體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習慣,提高學習能力,樹立進取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班級各類教育資源,創設育人環境,通過班級文化建設、學科滲透德育、主題活動開展等形式轉化后進生。
(一)創建班級文化,組織主題活動
良好的情境是情感陶冶的必要條件,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情境,營造積極健康的班級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來熏陶感染學生。首先要營造“班級是我家”的良好氛圍,使學習、習慣、品行有點滴進步的后進生登上“明星榜”“進步星”等宣傳欄,讓其獲得自我感、存在感、歸屬感和成功感,從而激發其主動學習、嚴格律己、積極進取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強大的潛能。同時,教師因地制宜,巧妙地針對某個后進生存在的問題組織專題班隊會,或講“互助”,或講“誠信”,既解決了個別問題,又防微杜漸,開展了群體教育。
(二)注重學科滲透,開展情境教育
素質教育注重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明確提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除了文化基礎之外,還包括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兩大方面。因而對于后進生而言,多學科綜合素養潛能的發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顯得更加重要。學科任課老師和班主任在多方溝通前提下,充分了解后進生的特點,制訂特殊教育和個別輔導計劃,在備課上課過程中多一些關注,有效實施補困措施,在各自學科有意識地發掘其潛能,培養后進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特定情境下對后進生進行特殊指導、小組幫扶、鼓勵激發等活動,使其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三、心理干預,多維溝通
(一)探究行為規律,加強心理疏導
兒童發展心理學等理論等告訴我們,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往往可以從其心理上找到根源。研究和探索兒童行為與心理的規律,才能科學有效地給予后進生分析、指導和幫助。在學校層面,設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教師,對后進生進行專業的問題分析和指導,建檔并跟蹤輔導。以“陽光社團”“心靈驛站”的社團、廣播站等形式的心理輔導也在引導著孩子們的健康心態。每學期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問題的學生開設的趣味心理講座也成為解決后進生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打開心靈窗口,實現多維溝通
與后進生開展有效溝通的前提便是敞開心扉、真誠以待。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可以選擇形式多樣的溝通方式,走進后進孩子的心靈。“閱讀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閱讀循環筆記、陽光循環日記等為后進生提供了與同學溝通交流的平臺,讓其和小組同學敞開心扉交流心聲。“給爸爸的悄悄話”“孩子,我想對你說”等親子交流手冊也讓家長參與孩子的心靈成長過程,幫助其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干預、積極糾正。師生、生生、親子之間的多維互動,為后進生邁向進步之門搭建了橋梁。
通過以上德育策略的實施,加上科學合理的評價手段、完善的跟蹤督促機制,后進的孩子在自信心、自控力、學習習慣、興趣和能力等方面將會取得長足發展,與其他孩子一路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鄧清梅,范建華.青少年創新德育形式的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卷)[C],2017
[2]嚴鳳英.關于德育教育的一點思考[A].2017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