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陽
作為國土和農業不動產信息化業務方面的龍頭企業,國源科技一向以重視技術和主營業務著稱,在面對資本市場的選擇時表現出一貫地審慎態度,經過仔細甄別后掛牌新三板、順利完成企業與資本的對接。
地理信息技術算是一門交叉學科,由于受計算機、數據庫等基礎技術發展的制約,從采集加工到管理應用方面都比其它數據的難度要大得多,因此,起步也相對晚。但這是一個涉及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產業,世界各國對這個產業都非常重視,對其商業前景也都十分看好。2004年,美國勞工部將地理信息技術與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一起并列為三大最重要的新興發展領域。我國國務院在2014年,也正式頒布了《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把地理信息產業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2014年國家發布的《國家地理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來看,到2020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會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20年總產值將超過8000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國源科技(證券代碼:835184)是國土和農業不動產信息化業務方面的龍頭企業,有著二十年的從業經驗和人員積累、具備甲級不動產測繪、甲級攝影測量與遙感、甲級地理信息系統工程、甲級土地規劃等多項國家頂級專業資質。國源科技董事會秘書張凱對《首席財務官》表示,“由于政府的持續增長性投入,產業的增速大于個體企業的增速,這就意味著依托于這個產業的企業有著無比廣闊的發展空間。”
縱觀國源科技二十年的發展歷程,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便是務實肯干、隨“機”而動,其在確保主營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準確跟隨國家的政策導向并結合地理信息產業的特點,不斷挖掘新的發展機會和盈利增長點。根據國務院決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全國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直到2010年整整將近四年的時間國家總投入近300億。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年產值由2009年的931.9億元提升至近2600億元,企業數達2萬多家,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國源科技緊緊抓住了這次政策紅利,一直在這個市場中深耕。
2014年,國家制定了地理信息產業五年規劃。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在全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下,仍然保持了穩步增長,發展態勢逆勢上揚,隨著政策紅利逐步釋放,測繪資質單位數量也在穩步增加。截至2015年10月,全國共有測繪資質單位15699家,較2014年末增加8.2%;同時,民營企業發展迅猛,截至2015年10月,測繪資質單位中民營企業數量為8921家,占資質單位總數的56.8%。地理信息產業在2015年產值已達近3600億,計劃到2020年年產值將達到8000億。張凱表示,“在農業領域,我們初步預算應該會有600億的市場,國源科技已經在全力以赴地抓住這次機會,以實現企業在此期間的最大化發展。”
張凱介紹道,國源科技的發展戰略可分為點、線、面三種模式。“點”即為技術戰略,以核心技術為突破點結合項目和課題進行研究開發,為其它項目的綜合應用提供技術來源;“線”即產業戰略,借助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所形成的業務優勢,對農業大數據進行精耕細作,完善農業大數據采集加工-建庫管理-系統建設-智能應用的全產業鏈建設,這也是國源科技正在開展的“農業大數據項目”;“面”則是行業戰略,未來國源科技將借助國家不動產統一登記、自然資源調查等任務,進一步拓展行業渠道,為林業、水利、環境等行業提供不動產信息化綜合服務。
張凱特別強調,“點線面戰略是相輔相成、同時進行的。國源科技在保證主營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將農業大數據作為未來三到五年的重點,它既是國源技術實力的綜合體現,又能為其它行業的發展積累經驗。目前,我們已經找到一條適合國源開展農業大數據項目的道路,全國各地也已經開始進行前期試點工作。”
2016年12月19日國源科技中標農業部《國家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平臺開發與數據集成建庫項目》(項目編號:CTEC2016B129),此次中標,是國源科技繼國土二調國家數據庫管理系統之后第二個國家級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不僅為鞏固其在農業信息化領域的龍頭地位起到關鍵性作用,而且也為2017、2018年度經營業績及未來農業不動產信息化業務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張凱:成功掛牌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點,掛牌后對于企業管理和管理者而言才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政策紅利雖好,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仍會遇到很大資金問題,由于政府項目支付方式的特殊性,國源科技很多項目存在大量的資金墊付,加之農業大數據項目的開展,在啟動階段和推廣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就決定了國源科技對資金有了十足的“剛需”,進而對接資本市場的舉措迫在眉睫。2015年12月24日,國源科技成功掛牌新三板,在引入資本助力企業發展方面邁出了穩健的一步。
近幾年,掛牌新三板在某種意義上看已然成為一種“時尚”,為了成為所謂的“上市公司”或者被投資者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脅迫掛牌的例子屢見不鮮。而國源科技則進行了掛牌“熱潮”下的冷靜思考。在張凱看來,掛牌不是時尚,如果企業沒有業績支持,即使完成掛牌,對于企業的后續發展來說也是一種負擔;掛牌也不是圈錢的工具,新三板的投資人相對比較理性,如果企業試圖通過炒作概念而“發家致富”,注定終將成為新三板的過客。“企業一定要明確掛牌目的。國源科技之所以選擇新三板掛牌,是因為面對巨大的市場機遇而沒有資金保障,掛牌真正起到了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
2016年3月16日,國源科技首次在新三板公開發行股票350萬股,向9家證券公司募資2625萬元,募集資金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并于2017年1月20日,國源科技公司以10元/股的價格發行850萬股,成功募資8500萬元,其中,深圳同創錦程新三板投資企業(有限合伙)和安徽同創安元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兩家私募基金以及3名在冊股東對股票進行了認購。本次股票發行募集資金用于補充主營業務流動資金、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營銷渠道拓展。張凱表示,“我們一直在尋找可以共同發展企業的志同道合的投資人,此次引入外部投資人,不僅在企業發展理念上達成了一致,同時也優化了國源科技的股東結構,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直接融資功能是新三板市場發展的“生命線”,也是國源掛牌新三板的初衷。談到融資過程,張凱不無感慨地表示,“2016年是公司創業到現在壓力最大的一年,由于業務的快速擴展加之市場對資金需求量巨大,現金流成為所有壓力來源的核心。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沒有因為現金流的問題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在小企業和大資本的談判桌上,急需資金支持的企業沒有任何議價權,在極不對等的條款和條件下,很多企業往往只能含淚接受。
張凱表示,隨著國源科技業務和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盡管缺錢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但是在穩定主營業務收入的保障下,在選擇投資人的過程中依然保持著掛牌前的“苛刻風格”,“志同道合”和“條件對等”成為國源科技嚴格的篩選條件,但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實現投資人和企業利益的共同最大化。
談到新三板對國源科技發展的助力,張凱表示,新三板為公司提供了良好的融資平臺,公司、產品和品牌有了官方和第三方機構的認可和背書,為未來國源農業大數據產品的推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思考新三板分層政策帶給企業的“名與利”時,張凱特別指出,“利”主要取決于市場環境,當前,資本面對分層更多地還是會采取理性的觀望態度,未來隨著分層政策逐步完善和落地,這種局面一定會得以改觀。而“名”則是掛牌新三板帶給企業實實在在的實惠,很多處于創新層的企業已經受到來自監管部門、媒體和投資機構的扶持和青睞。“如果未來能夠推出優選層,或者企業連續兩年處于創新層,這些都將對投資人的判斷具有重大的參考意義。”
張凱表示,企業掛牌新三板除了要明確掛牌目的外,企業自身實力和持續增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企業掛牌新三板的門檻雖然相對比較低,但是從審查和監管的角度看,有些環節的把關甚至比主板還要嚴格。因此,任何一家企業的掛牌乃至到后來的分層都無法通過運作來實現,而是企業正常經營和規范管理的必然結果。國源科技從企業成立之初,便以股份制的方式進行管理運營,經營管理和財務管控制度十分健全且運轉正常,這也為國源科技的掛牌準備工作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此外,張凱表示,券商是輔助企業掛牌的機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掛牌整體進程的控制以及內部事務的溝通都需要券商來牽頭主導。“選券商時,不一定非要選擇知名的大券商,但一定要選擇做事認真負責的團隊,其中,口碑和案例是最好的評價標準。券商確定了以后,律所、會計事務所的選擇可以參考券商的建議,這樣更方便工作的溝通和交流。同時,企業與券商溝通的過程中,不要害怕暴露問題。”另外,財務是一個企業掛牌過程中必須關注的關鍵點,公司內外都要以極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對待。
“成功掛牌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點,掛牌后對于企業管理和管理者而言才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張凱坦陳,從戰略決策層面來說,很多掛牌前原有的商業邏輯和思維方式需要進行更新換代,經營管理理念、價值觀的升級轉型將是考驗企業家和管理團隊的最重要的門檻之一。從具體戰術層面來說,掛牌后,企業需要全面梳理人、財、物、事、法,甚至可能還要重構產業體系,再造企業價值鏈。
作為董秘,張凱表示,企業的董事會秘書的工作非常重要,肩負著如何更清晰地讓投資者了解公司有關運營情況、減少因信息偏差而產生的投資風險的重要使命,同時需要將公司的商業模式、戰略規劃、業績釋放方面持續給投資人提供信心,以有效提高企業的投資價值。
由于國源科技早已成型的股份制管理模式,完備內部管理機制以及財務、業務等制度建設方面都相對比較規范,因此掛牌后的梳理磨合期顯得比較順暢,掛牌后經營業績也有突出表現。2016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國源科技實現營收1.31億元,同比增長141.48%;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317.54萬元,同比增長115.15%;基本每股收益為0.38元,同比增長100%。截至2016年6月30日,國源科技資產總計為2.54億元,比本期期初增長42%;資產負債率為25.55%,較本期期初27.56%,下滑2.01個百分點。
張凱肯定地表示,“企業既然來到新三板,就一定要用資本的思維考慮問題,重視企業資本運作,借助資本的力量將企業做大、做強。”
在被問及國源科技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問題時,張凱坦陳,曾經有過一些上市公司來與國源科技談并購,但更多的真實目的不是看重國源科技的未來發展,而是用并購行為來變相粉飾其財務數據。“國源科技秉承以往務實發展的作風,毅然地拒絕了短期了利益,堅定地選擇了詩和遠方。”國源科技一方面在期待新三板的政策紅利,一方面也一直用IPO的要求嚴格規范企業,做足了隨時遞交材料的準備。
此外,在保證主營業務的同時,農業大數據項目目前在全國各地幾個省市正處于試點階段,一旦試點成功,在生產、研發、市場推廣上都需要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這也是國源科技沒有馬上IPO排隊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凱表示,“如果未來遇到有益于農業大數據發展的大型企業,我們也不排除并購的可能性。總之,無論是留在新三板綻放,還是遞交材料去IPO或者采取與大集團合并的方式共同發展,國源有充分的選擇權,但無論在資本道路上怎么走,我們都有一個明確目的——切實促進國源科技的長遠發展。我始終相信,只要企業不忘初衷、腳踏實地、追求卓越,不斷進取,走到哪里都可以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