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文, 郭維超, 吳曉衛, 石 磊, 魏 偉, 孫業霞, 朱錦磊
(1.江蘇豐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揚州 225642; 2.江蘇省阜寧縣農業委員會,江蘇阜寧 224400; 3.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揚州 225007)
小麥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貿易額最多的糧食作物。據統計,全世界有35%~40%的人口以小麥作為主要食糧。中國既是小麥生產大國,也是小麥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小麥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麥病害,在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黑龍江春麥區,南至華南的冬麥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長江流域是我國南方冬小麥主要生產區,受特殊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小麥赤霉病流行頻率高,在長江中下游麥區幾乎每2~3年就有1次中度或大的流行,成為危害小麥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1];小麥黃花葉病毒病是禾谷多黏菌攜帶其土傳病毒借助于灌溉和耕作傳播的病毒病,因大部分品種感病而逐年加重[2]。因此,小麥這些病害的頻繁發生,一般減產20%以上,直接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植農戶的經濟收益,也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同時,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逐步形成大戶規模種植,一味追求水稻、小麥單產水平的提高,水稻遲熟、小麥晚播現象嚴重。此外,稻麥秸稈全部實施機械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同時,往往由于部分稻草機械還田技術不到位[3],容易引起小麥越冬階段的凍害死苗或僵苗弱苗等現象,也嚴重制約了小麥高產穩產。這就對小麥新品種高產、抗病、耐遲播、耐寒特性、分蘗性強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江蘇豐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針對江蘇淮南麥區目前推廣的中筋小麥品種普遍存在產量和品質不穩,赤霉病抗病性較差等缺陷,通過引進具有優質、高產、抗病的種質資源和地方優異種質資源,運用常規育種、核技術育種和現代分子育種技術相結合的基本原理,實施品質育種、抗性育種、高產育種和生態育種等綜合手段,聚合有利基因;采用南繁北育和分子標記鑒定技術及多年多點試種鑒定,育成具有上述目標的春性中筋小麥新品種蘇麥188,國家區試表現產量較對照揚麥158增產10%,中抗赤霉病,高抗黃花葉病毒病,抗穗發芽,抗倒性較強,耐寒、耐遲播等。2014年以來列為江蘇省淮南小麥主推品種和江蘇好品種。現將蘇麥188的選育過程、品種特性、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情況概述如下,旨在為大面積蘇麥188高產栽培提供參考依據。
針對長江中下游麥區小麥赤霉病、白粉病、黃花葉病毒病等危害日益加重和優質中筋小麥蛋白質含量偏低、面筋強度偏弱等現狀,先后收集、整理、鑒定了國內外各類種質資源 2 000 多份,從中篩選出優異種質資源10多份,利用這些優異種質,構建攜有抗赤霉病QTL、抗白粉病基因(pm4a和pm21)、抗紋枯病基因以及含有5+10優質谷蛋白亞基等的多基因聚合的育種親本檔案,2004年從中選擇出揚輻麥2號通過輻照創造剩余變異群體,采取南繁北育、異地加代、多年多點鑒定相結合,對分離世代逐株、逐系采用分子標記技術對其品質、抗病性進行檢測,并對農藝性狀、產量性狀逐代跟蹤鑒定選擇,實行優中選優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相結合的育種方法。2006年獲得目標穩定品系6個,2006—2008年通過3年多點鑒定品比,決選出綜合性狀突出的優系于2009年申請參加江蘇省小麥中間試驗,2010年申請參加國家長江中下游冬麥組中間試驗和生產試驗。2012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蘇麥188(審定編號:國審麥2012005)。
國家長江中下游冬麥組試驗產量,2011年區域試驗產量494.2 kg/667 m2,比對照揚麥158增產9.9%,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居第1位;17個試點中有16個點增產,增產點次率為94.1%。2012年區域試驗產量421.1 kg/667 m2,比對照揚麥158增產10.3%,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居第1位;17個試點均增產,增產點次率100%。2年區試結果,平均產量 457.7 kg/667 m2,比對照揚麥158增產10.1%。2年34個區試點次中33個區試點次增產,增產點次率97.1%。2012年生產試驗產量449.4 kg/667 m2,比對照揚麥158平均增產11.1%,8個生產試驗點次均顯著增產,增產點次率100%。
江蘇省2014—2015年有32個縣(市、區)以該品種作高產競賽品種,金壇市省級驗收組對3.33 hm2核心方驗收產量 615.27 kg/667 m2;666.7 hm2示范片產量571.1 kg/667 m2,刷新該市高產紀錄。高郵市卸甲等鎮6.67 hm2高產示范方產量 603.4 kg/667 m2,江都區邵伯鎮、小紀鎮和邗江區公道鎮、廣陵區頭橋鎮等6.67 hm2豐產方相繼出現600 kg/667 m2的高產田。2015年揚州市農業委員會在江都區小紀鎮的高渠展示13個小麥新品種,蘇麥188產量居首位。
國家區試抗性鑒定結果,蘇麥188中抗赤霉病,高抗黃花葉病毒病和抗穗發芽;高感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揚州市江都區農業委員會2012年對全區小麥赤霉病調查結果:揚麥16、鎮麥9號等品種赤霉病病穗率76%~79%;鎮麥168、揚輻麥4號、華麥5號、揚麥20、揚麥15等赤霉病病穗率84%~90%;揚麥21、寧麥13發病較輕,赤霉病病穗率 45%~47%,蘇麥188赤霉病病穗率為22%。
國家區域試驗多點混合取樣2年和測定測定結果:蘇麥188籽粒容重816、774 g/L,蛋白質含量12.60%、12.46%,硬度指數50.1、44.2;面粉濕面筋含量26.1%、27.4%,沉降值28.0、31.5 mL,吸水率53.3%、52.3%,面團穩定時間5.1、5.9 min,最大拉伸阻力315、458 E.U,延展性162、128 mm,拉伸面積73.2、81.2 cm2。表現為蛋白質含量高優質中筋小麥,適合制作優質面條、饅頭、餃子等。
蘇麥188屬春性紅皮小麥品種,生育期187~202 d。幼苗半直立,葉片上沖,葉色濃綠,分蘗力強,生育中后期株型緊湊,成穗率高。平均株高81 cm,莖稈粗壯有蠟質。穗層整齊,熟相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紅粒,籽粒橢圓形、粉質、飽滿。2011—2012年國家區試,穗數分別為36.2萬/667 m2和34.4萬/667 m2,每穗粒數37.7粒和38.1粒,千粒質量 42.1 g 和38.7 g。
蘇麥188通過推廣種植區域耐寒特性調查,在江都區宜陵鎮于2011年12月28日播種2.67 hm2,實收產量平均 414 kg/667 m2。在江都區武堅鎮2012年12月17日播種2.53 hm2,實收產量410 kg/667 m2,比同期播種揚麥、寧麥13等品種增產33 kg/667 m2,表現耐遲播耐寒特性。2014—2015年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夏熟總結中,蘇麥188種植區域北移示范在鹽城市濱海縣種植表現,比當地適宜種植品種凍害輕,表現為耐寒性突出。
蘇麥188分蘗性強,淮南麥區的最佳播種期10月25日至10月31日。一般中上等土壤地力水平下,適期早播、播種質量好的田塊,控制基本苗12萬/667 m2。土壤地力中等或偏下的田塊,適期播種的基本苗控制在14萬~15萬/667 m2。提倡條播機精細播種,適當擴大行距,控制高產群體基本苗和種子量,一般用種10~12.5 kg/667 m2。地力水平較差、播期遲的田塊,視具體情況,適當增加播種量。
小麥需確保內三溝和外溝高標準配套。對稻草機械還田量大的田塊,增加豎溝,增加取土量噴至畦面,增加覆蓋土量,防止露籽現象。內三溝順長縱向每隔2.5~3.0 m開1條溝、深度25~30 cm,橫頭溝和腰溝深35~40 cm;排水外溝深達100 cm。小麥全生育期,遇到旱災可抗旱2~3次;遇雨季要能排水暢通。前期確保全苗、勻苗;齊苗后保墑防凍。拔節前清溝理墑1次,疏通內外三溝,確保在抽穗揚花前后如遇到連續陰雨能夠及時清除積水,確保根部通氣、根系活力強。
產量600 kg/667 m2一般施純N 22~24 kg/667 m2。確保足氮、增磷、補鉀,N ∶P2O5∶K2O為1 ∶0.8 ∶0.6,不同區域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方案作適當調整?;?∶分蘗肥 ∶拔節肥 ∶孕穗肥為5 ∶2 ∶2 ∶1,磷肥和鉀肥用于基肥 ∶追肥為 5 ∶5,提倡拔節肥、孕穗肥以45%氮磷鉀三元高效復合肥(N、P2O5、K2O含量均為15%)為主。
小麥病蟲草害結合實際田間調查,選用低毒對路藥劑。雜草依據田間雜草基數、草相,在墑情適宜時,抓住播后芽前用50%異丙隆等藥劑封閉化除;越冬前抓緊在氣溫較高、土壤墑情較好的有利時機,選用高效安全除草劑化除[4-5];春季除草抓住冷尾暖頭天氣,避開寒潮前用藥,防止藥害影響小麥拔節。對紋枯病、白粉病及早防治。抽穗揚花期前重點防治小麥赤霉病,堅持2次預防不動搖,根據氣候和田間調查情況,采取3次用藥,確保豐產豐收。
蘇麥188系江蘇豐慶種業有限公司自主育成的小麥新品種,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的江蘇和安徽兩省淮南地區、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陽地區、浙江中北部地區種植。
蘇麥188生產表現為高產、抗赤霉病、矮稈抗倒、分蘗力強、耐遲播、耐寒等綜合優良性狀。2014年成為江蘇省主推品種和江蘇好品種。2013—2016年在江蘇、安徽、湖北、浙江、上海等省市推廣面積達17萬hm2。
參考文獻:
[1]陸成彬,張伯橋,高德榮,等. 抗赤霉病小麥新品種——揚麥18[J]. 麥類作物學報,2010,30(1):188.
[2]陸成彬,范金平,褚正虎,等. 高產抗病小麥新品種揚麥21的選育與應用[J].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6(2):28-31.
[3]王和平,譚長樂,劉震林,等. 機械化麥草還田技術操作規范[J]. 農業裝備技術,2007(2):48-49.
[4]許 賢,劉小民,王貴啟,等. 75%苯磺隆·雙氟磺草胺WDG防治小麥田闊葉雜草效果及其安全性評價[J]. 雜草學報,2016,34(3):33-38.
[5]朱友理,吳小美,何東兵. 江蘇省鎮江市麥田雜草發生情況調查[J]. 雜草學報,2016,34(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