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勤 張世洪
(1.重慶市涪陵區義和鎮畜牧獸醫站,重慶 408104;2.重慶市涪陵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 408000)
生豬是涪陵區畜牧業的支柱產業,近5年來,年出欄量都在80萬頭以上,產值約16億元,占畜牧業產值78%,占農業總產值23%,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全國豬肉食品主要以 “洋三元”普通豬肉為主,生產相對過剩,價格波動較大,養豬農戶收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而綠色生態高質量豬肉市場需求旺盛,市場前景較好。
盆周山地豬是重慶市五大地方豬種之一,廣泛分布在武陵山脈、長江和烏江流域的涪陵、豐都、彭水、酉陽、黔江、石柱等10多個區縣,體型中等,被毛黑色,因其生長速度慢,耐粗飼、豬肉必需氨基酸、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明顯高于“洋三元”瘦肉型豬,其肉質嫩糯、肉香味濃、豬肉風味和口感好,享譽重慶市,暢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自投放市場以來,價格高達40~60元/kg。
為了保護和開發地方豬種遺傳資源,自2009年以來,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將“涪陵黑豬”作為地方特色產業加以大力扶持和發展,并以重慶海林生豬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以本地盆周山地豬為種質資源,做大做強“涪陵黑豬”產業。
在“再創業、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涪陵黑豬產業從無到有,并經過幾年的創新發展,現已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初步育成“涪陵黑豬”新品種1個、涪陵黑豬原種場1個、存欄種豬1860頭;新建成種養循環或三產業融合基地3個,電子商務平臺2家、標準化屠宰場1個、涪陵黑豬企業品牌5個、涪陵黑豬肉專賣店133個、龍頭企業2家、規模養殖戶30多家。2016年出欄商品黑豬35628頭,實現產值1億多元,涪陵黑豬產業鏈條完善,現已初具規模。
當前,生豬產業除面臨土地、環保、資源等短板要素約束外,豬肉食品的供給側結構矛盾短板龍為突出,面對以上短板矛盾,我局從2014年起就將涪陵黑豬產業作為涪陵區的重點畜牧特色產業給予重點發展,2016年4月21日,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加快涪陵黑豬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2016年7月制定了“10萬頭涪陵黑豬產業發展規劃”,從生豬全產業鏈思維角度對產業發展各環節進行了頂層優化設計。
生豬產業是涪陵區農民收入的重要增長點,近年來,黑豬肉因其風味和口感好,價格比瘦肉型豬肉高30%~50%,全國各地正掀起開發利用本地黑豬培育新品種、發展黑豬產業,調整生豬品種結構的浪潮。涪陵黑豬產業走在全國前列,近幾年實踐證明,以品牌化、差異化開發涪陵黑豬肉市場,產品價格相對于“洋三元”豬肉較穩定,發展態勢良好,涪陵黑豬產業是推動豬肉食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
創新了“陽光沙地大棚”和小單元“移動式”豬舍,實行種養平衡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以上模式采用標準化金屬配件,安裝簡單、移動方便、設施完善、生產可控,不使用一塊磚、一包水泥,解決了養豬用地的短板;同時實行種養結合,養豬所產生的糞尿等廢棄物經就地處理后還田還土作為有機肥料種植農作物,不但能解決三峽庫區養殖污染的短板,提高農業廢棄物利用率,而且能有效根治嚴重酸化土地、降低種植成本,提高農作物產品品質。
一是將涪陵黑豬產業與晚熟柑橘、榨菜產業達到深度融合,實現種養平衡,生產出“高檔肉、放心肥、綠色菜、綠色果”;二是將涪陵黑豬產業與休閑觀光農業融合,通過旅游提升產業的社會聲譽,每年涪陵黑豬產業園接待游客約3000人;三是用工業的理念發展黑豬產業,加強設施農業建設,實行車間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鏈價值。
一是2014年依托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重慶市畜牧技術推廣總站、重慶海林生豬發展有限公司和區畜牧獸醫局,成立涪陵黑豬品種培育專家組,涪陵黑豬新品種已初步形成;二是我局成立涪陵黑豬專家工作組。制定涪陵黑豬品種標準、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解決涪陵黑豬原糧飼料配方、健康生態養殖、疫病防控和豬肉產品質量監測技術,涪陵黑豬商品豬配料不使用含銅配方料、預混料和抗生素,確保豬肉產品和有機肥質量;三是海林公司分別與區環境衛生監測中心、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農經站、區畜牧獸醫局等單位的專家聯合成立全區生態循環農業研發組,解決涪陵黑豬、晚熟柑橘、榨菜三個產業深度融合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的配套技術。
一是利用“陽光沙地大棚”和“移動式豬舍”創新設計,采取“公司+家庭農場”的模式,實行種養業配套發展;二是按照“扎根涪陵、立足成渝、面向全國”的市場定位促使黑豬產業向全國輻射發展;三是按照“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設施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態化、產業化”等八化的要求促使涪陵黑豬產業向現代生豬產業轉變;四是按照“當地政府、業務部門、銀行、保險、龍頭企業、農戶、村干部”等8方合作機制建立涪陵黑豬全國基地,五是建立從品種培育有、繁育、基地建設、屠宰加工、專賣店建設及黑豬餐飲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開發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
一是成功申請了“涪陵黑豬”國家地理商標品牌;二是成功注冊了“海玲業”、大木山、“泰升”牌等涪陵黑豬有機或綠色食品企業品牌5個;三是建立涪陵黑豬專賣店133個,電商平臺2個;四是加大涪陵黑豬品牌宣傳,使涪陵黑豬產業蜚聲全國各地。2017年3月8日、3月9日中央電視臺(CCTV-7)“致富經”欄目分上下2集播出了“涪陵黑豬”及“沙地種養循環”模式以來,受到全國各地行業人士的共鳴和欣賞,前來考察交流的人員共336人,主要來自內蒙古、江蘇、湖北、湖南、浙江、安徽、海南、云南、河南等10多個省市,我們擬多種聯營合作方式,打造全國涪陵黑豬產業聯盟。
(1)政府重視是關鍵。多年來,涪陵黑豬產業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對促進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區農委、畜牧、環保等部門聯動,解決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
(2)創新是動力。一是海林公司創新了“種養大棚“還原模式,在大棚內先養豬、后種菜,循環生產。養豬不沖水,種菜不施化肥,減少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產量;二是將黑豬、榨菜和果品產業有機融合發展,生產“高檔肉、放心肥、綠色菜、綠色果”,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三是標準化清潔化生產,通過建立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處理中心,使廢棄物得到循環利用。三是創新發展方式。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主”模式發展黑豬、蔬菜生產。農戶土地入股建立家庭農場,只負責生產,龍頭企業統一修建大棚,并統一黑豬、蔬菜生產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和統一品牌銷售。
雖然我們在生豬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要做大做強涪陵黑豬產業,既要克服資源、要素、資本等配置失衡的硬短板;也要克服制度、機制、措施和產權等設計落后或是保障不足的軟短板,望在政府的領導下,通過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進一步克服涪陵黑豬產業發展瓶頸,促使供給側改革后形成的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發展壯大,形成涪陵區新的經濟增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