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冠欽
大連市中山區人民法院民事第二合議庭,遼寧 大連 116000
新《民訴法》中規定:“申請實現擔保物權,暨在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登記地基層人民法院,由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提出依照物權法等法律。”由此規定可以看出,新《民訴法》在對待如何實現擔保物權這一問題上準許當事人通過非訴的方式來進行,這樣在方便債權人實現其權利時亦大大節約了訴訟資源。但是可以看出新民訴法的規定過于簡單,對于何人可以提出擔保物權之訴的申請,該類案件具體的管轄法院,乃至于針對此類案件費用如何收取等問題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這樣在實踐中不僅增加了法院的審查難度,而且容易被個別人利用,成為規避法律,逃避訴訟費用的工具。本文擬對實踐中擔保物權之訴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簡單的解答,以為相應司法解釋的出臺盡綿薄之力。
擔保物權的含義首次出現是在2007年施行的《物權法》中,該法第170條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的,擔保物權人在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或者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而對于擔保物權實現方式的規定陸續散見在《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和新《民訴法》中。
我國《擔保法》第53條第1款規定:“抵押權人可以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物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物在債務履行期屆滿抵押權人未受清償的;抵押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協議不成的情形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0條規定:“在主合同糾紛案件中,對擔保合同未經審判,人民法院不應當依據對主合同當事人所作出的判決或者裁定,直接執行擔保人的財產。”依上述規則,擔保物權人遇到這類情形只能通過法院訴訟的方式來保障自己的權利。而無法直接申請變賣、拍賣擔保財產。這樣既增加當事人維護自身權利的難度,也造成法院大量案件的囤積和司法資源的浪費。
新出臺的《物權法》做出了以下規定:“抵押權人與抵押人未就抵押權實現方式達成協議的,抵押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由(第195條第2款)可以看出,此規定完善了《合同法》原有的擔保物權的實現途徑。如新規“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替換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舊規則。這樣,與《擔保法》相比,《物權法》力求擔保物權能夠更快更簡單的得以實現,降低當事人訴訟難度,應該說是我國司法規定的一大進步。但是,座位實體法的《物權法》的規定是否在真正的法律程序中得以應用仍值得探討,因為在法院的具體立案審理中“只要向人民法院請求就必定是訴訟,因為法院要作出究竟是采取拍賣還是變賣的裁定”。
從上述實體法的規定中可以看出,我國長期以來只能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來保證擔保物權的實現。債權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為這樣的程序時間較長且復雜。由此,新《民訴法》在第15章第196條規定:“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由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依照物權法等法律,向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登記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第197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后,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拍賣、變賣擔保財產,當事人依據該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由此可見,新《民訴法》明確將實現擔保物權之訴吸收進特別程序規定中,賦予了擔保物權非訴執行之意義,這意味著擔保物權的實現在《物權法》等實體法有了法定的程序保障。無疑,這種規定是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新形勢的,大大簡化了過去的訴訟程序,節約了司法成本,對債權人的合法債權便利實現,切實保障合同之債的履行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抵押權、留置權以及質權是擔保物權的主要內容,對于此三種權利是否都可以成為擔保物權之訴的救濟范圍呢,如果能,此三種權利是否又存在差異。
在抵押權人與抵押人的爭議在實踐中往往表現為以下兩種情形:一是在債務履行期屆滿而債權未受清償時,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就抵押權存在這一事實沒有異議,只是對于以何種方式對抵押財產進行處理這一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二是質押權人和抵押人對于抵押權是否存在或者債權債務是否已經履行這樣的問題存在較大爭議,比如對于規定在抵押合同或者主合同中的有關抵押權的條款雙方存在較大差異,這也就說明從根本上雙方是對抵押權存在與否的前提條件是有實質爭議的,這樣也就無所謂以何種方式實現抵押權了。對于上述的第一種情形,也就是雙方對于抵押權是否存在并無爭議,只是對于如何實現抵押權有爭議的,筆者認為為節約訴訟資源,減輕當事人訟累,應當在實踐中適用擔保物權之訴的程序;對于第二種情形,由于雙方從根本上是否認抵押權存在,或者抵押權成立的條件是欠缺的,筆者認為,抵押權人仍應當采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解決。
在債務人未為債務履行的義務時,質權人是否也可以提起擔保物權之訴,從而直接申請人民法院拍賣、變賣質押物和留置物呢。對此,我國《物權法》關于質權的實行的規定上不完全同于抵押權實行的規定。其中,《物權法》第219條第2款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質權人可以與出質人協議以質押財產折價,也可以就拍賣、變賣質押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此規定與《物權法》第195條第1款規定相當,該款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抵押權人可以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協議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其他債權人可以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協議。”
從上述可知,質權與抵押權的實行作同一解釋,適用于同一事件作同一處理的原理,同屬于擔保物權,適用擔保物權之訴。
留置權不同于抵押權和質權,留置權本質上屬于法定的擔保物權,《物權法》第236條第1款規定:留置權人與債務人應當約定留置財產后的債務履行期間;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留置權人應當給債務人兩個月以上履行債務的期間,但鮮活易腐等不易保管的動產除外。債務人逾期未履行的,留置權人可以與債務人協議以留置財產折價,也可以就拍賣、變賣留置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我認為留置權應當和質權、抵押權作同一問題處理。雖然留置權屬于法定擔保物權,但同屬法定擔保物權的建設工程款優先受償權(《合同法》第286條)的實行規則亦與抵押權的實行規則相同。因此,可以認為,留置權的實行與押權的實行應作同一解釋。
由上述可知,新《民訴法》僅是對擔保物權之訴的主體、管轄做了原則性的規定,而對實務操作中的具體問題并未做明確的規定,尤其是對具體的申請主體、管轄法院、收費標準沒有一個明確的定性,這就增加了實踐中對具體案件的操作難度。
根據新《民訴法》第196條規定,“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實現擔保物權的人”都可以作為擔保物權之訴案件的申請人,那么尤其在實踐中“擔保物權人”和“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如何界定呢,筆者認為應當從如下兩個方面考慮:
1.程序法設立之目的是為了保障實體法的順利實現,因而有權請求擔保物權之訴的擔保物權人應該是指物權法規定的“抵押權人”;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應該是指“出質人”(物權法220條)和“財產被留置的債務人”(物權法237條)。那么實踐中,當與三類主體相對應的主體,也即與“出質人”相對應的“質權人”、與“抵押權人”相對應的“抵押人”、與“財產被留置的債務人”相對應的“留置權人”提起擔保物權之訴時應否受理。根據權利義務的相對性以及法律的公平原則,法律應當保護每位公民的合法正當利益,所以當該擔保物權的實現關涉到上述三類人的利益時,法院應當受理由上述三類人提起的擔保物權之訴。
2.擔保物權作為物權的一種,物權法規定的權利主體自可以針對此權利提起訴訟,物權法之外的其他實體法的規定是否也可以作為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依據。民訴法立法的初始目的即是為了節約司法資源,減輕當事人訟累,從這個角度講應當認為上述主體也是與擔保物權相關的利益人,應當也具備提起擔保物權之訴的主體資格。
依據我國民訴法的規定,擔保物權登記地法院和擔保財產所在地都屬于擔保物權之訴的管轄法院。
1.對于抵押權而言,抵押包括動產抵押和不動產抵押,由于不動產抵押其標的為不動產,可以直接援引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原則;由于飛機、航空器等動產抵押以及浮動抵押不以登記為抵押權成立要件,因而應當分情況而定,若未為登記則管轄法院以財產所在地,若已為登記則管轄法為登記地法院;對于最高額抵押因其不特定性,因此,該項權利的實現應當由擔保物權登記地法院管轄。
2.對于留置權而言,其是法定擔保物權不具備登記屬性,以財產所在地法院管轄為宜。
3.對于質權而言,由于質權以交付為成立要件,因而擔保財產所在地法院管轄為宜。
4.當擔保物為多個物且分散在多個地方時,應當如何界定法院管轄問題。擔保物權之訴應當認定為普通的民事訴訟,在確定此種情形的管轄時可以依據民訴法的規定由申請人向其中任何一個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申請。
人民法院在處理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提出的申請時,法院應當初步確認主債務和擔保物權的真實性和法律效力,以此來決定是否予以立案,具體來講應當審查下述材料:
(1)主合同;
(2)擔保物權合同;
(3)抵押權登記證明;
(4)能夠證明實現擔保物權條件成就的有關證據材料;
(5)其他的人民法院認為的需要證據材料。
新《民訴法》中并無對擔保物權之訴實效審查的規定,但是基于新《民訴法》設立該條的立法本意,應當認為在立案時進行實效審查,否則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由于實效經過而無法實現擔保物權時,反而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因而為適應民訴法立法之本意,筆者認為申請時效應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為主債務履行期間屆滿之日起兩年。
依據新民訴法的規定,擔保物權的實現為一種特別程序,而依法律規定,特別程序是不收取訴訟費用的,從這個角度,擔保物權之訴不應當收取訴訟費用。
但是擔保物權是為了保證主債權債務的實現而設立的一種從債權債務,因而從本質上講擔保物權之訴屬于財產性的糾紛,應當收取相應的訴訟費用。同時在實踐中,由于新民訴法的規定大大簡化了擔保物權實現的程序,大量的擔保物權之訴涌入法院,且往往標的額較大,這樣,在加大了法院工作任務的同時,大量訴訟費卻輕易流失,大大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難度。因而,為了保證法院工作的正常進行,擔保物權之訴還是應當收取一定的訴訟費用的,但是由于其非訴屬性,對其費用的收取不應像普通民事訴訟一樣以申請實現擔保物權標的額為依據,其費用的收取可以比照支付令案件來收取費用。
新《民訴法》將擔保物權之訴規定在特別程序一章,該章規定自然適用擔保物權之訴,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依照本章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選民資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難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關于審限,應當適用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條關于人民法院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審限的規定,即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須經本院院長批準。
對于被申請人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該進行審
查。既要審查其是否為提出異議的適格主體,又要審查其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必要時可有雙發進行對質,經審查,若異議成立的,則駁回之申請。對于審理過程中,雖然被申請人為提出異議,但經審判員審查,該擔保物權之訴存在瑕疵時,亦應由審判員裁定駁回擔保物權之訴的申請,以確保民訴法立法本意之實現。
在擔保物權人提起擔保物權之訴后,若擔保物權義務人下落不明,為保障擔保物權人的利益,應當告知由當事人針對主債權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由于擔保物權之訴的案件是此次民事訴訟法修改后新增內容,并且規定的比較簡單,導致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的時候的爭議比較大。雖然,實踐中,我院在具體的立案過程中尚未發現此類案件,但是隨著新民訴法的推廣,此類案件必然會隨之出現,而對于此類案件如何立案、審理,在這里且做簡單的探討,具體的規定希望上級部門盡快以司法解釋、會議紀要等形式作出,以方便下級人民法院對此類案件的審理。
[ 參 考 文 獻 ]
[1]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楊榮馨主編.民事訴訟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修訂第三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