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7;2.重慶市中醫院腫瘤科,重慶 400021
鄭衛琴教授為重慶市中醫院腫瘤科主任中醫師、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鄭老致力于腫瘤中醫治療研究4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將鄭衛琴教授治療胃癌的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周道。
近年來隨著環境變化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胃癌在全世界惡性腫瘤發病中居第二位,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及病死率呈整體上升趨勢[1]。西醫認為胃癌的病因與環境有關,不良飲食習慣、胃部良性疾病及致癌物如N-亞硝基化合物、真菌污染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是其致病因素[2]。中醫雖無“胃癌”病名記載,但根據古籍的相關描述,胃癌可屬于“胃脘痛、胃反、噎膈、癥瘕、積聚、伏梁”等范疇。中醫認為脾胃同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諸病源候論·脾胃諸病候》云:“脾胃二氣相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景岳全書·脾胃》云:“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運一納,化生精氣。”脾胃水谷納運相得,才能正常維持飲食物的消化及精微、津液的吸收轉輸。脾胃居中焦,脾氣主升而胃氣主降,相反而相成,脾氣升則腎氣、肝氣升,胃氣降則心氣、肺氣皆降,故脾胃為臟腑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之氣升降相因,才能保證臟腑氣機調暢。脾為陰臟,以陽氣溫煦推動用事,故喜燥而惡濕;胃為陽腑,以陰氣涼潤通降用事,故喜潤而惡燥,《臨證指南醫案·卷二》云:“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脾易濕,得胃陽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濕;胃易燥,得脾陰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故脾胃陰陽燥濕相濟,是保證脾胃納運、升降協調的必要條件。故鄭衛琴教授認為脾胃功能受損、陰陽燥濕膠結、氣機升降失調、水谷納運失常是胃癌發生的病機關鍵,脾胃虛弱是胃癌發生的根本原因。
《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鄭衛琴教授認為腫瘤的形成和生長過程是機體內正邪斗爭消長的過程,往往是正氣先虛,然后才有客邪留滯一系列病理過程發生,而腫瘤能否得到控制,取決于正氣和邪氣斗爭的結果。補虛扶正能預防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因此,培本扶正是中醫治療腫瘤的根本大法[3]。針對胃癌的治療,鄭衛琴教授十分重視調補脾胃陰陽,因脾有脾陰脾陽,胃有胃陰胃陽,只有脾胃陰陽調和,才能燥濕相濟,升降相因,納運相得,從根本上治療胃癌。脾胃虛弱證是臨床上胃癌最常見證型,多用甘味藥補脾胃,但臨床中有偏于脾虛者,有偏于胃虛者,脾虛又有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之別,胃虛又有胃陽虛、胃陰虛之別,所以用藥上有甘溫、甘淡、甘涼之分,鄭衛琴教授常用黃芪、人參、黨參、太子參、白術、炙甘草、大棗等甘溫藥補脾氣、溫脾陽,茯苓、薏苡仁、山藥、白扁豆、芡實、蓮子等甘淡之品補脾陰,陽虛甚者加桂枝、干姜、附子等辛溫之品助陽,胃陰虛者常用沙參、麥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等甘涼藥益胃生津,胃陽虛者常用吳茱萸、干姜、小茴香、高良姜等溫胃散寒。另外,有濕滯者加砂仁、白蔻仁、霍香、佩蘭等芳香之品化濕和胃,食滯者加神曲、山楂、麥芽、谷芽、雞內金、萊菔子等消食和胃,氣滯者加佛手、香附、枳殼、郁金、大腹皮、柴胡、木香等藥物疏肝理氣。針對體內癌腫,鄭衛琴教授常用貓爪草、石見穿、白英、龍葵、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隔山撬、藤梨根、金蕎麥、土鱉蟲、壁虎、蜂房、九香蟲等藥物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黃芪和黨參(或太子參):鄭衛琴教授臨床用藥處方頭兩味多選用“黃芪、黨參(或太子參)”,分析其用藥特點,黃芪功補三焦,黨參補脾肺氣,兩者配伍,黃芪配黨參,黃芪補氣兼能扶陽,走而不守;黨參補氣兼能養陰,其性守而不走。二藥為伍,一動一靜,陰陽兼顧,通補無瀉,補氣之力大增[4]。
蒲黃炭和血余炭:蒲黃炭、血余炭都有收斂止血的作用,鄭衛琴教授治療胃癌處方中都有血余炭、蒲黃炭兩味藥,主要有兩層用意,一取《金匱要略》黃土湯方中“灶心土”之意,收斂止血;二乃“護膜法”,“護膜”一法源自章次公,旨在加強黏膜的屏障保護作用[5]。胃癌患者大多都源自胃黏膜巨大潰瘍的惡變,胃癌術后患者常有吻合口炎、殘胃炎等,所以鄭衛琴教授在治療胃癌時用蒲黃炭、血余炭保護胃黏膜。
臺烏和佛手:鄭衛琴教授治療胃癌時常用臺烏和佛手,臺烏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佛手功效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二者均有行氣止痛之功,臺烏止痛力較強,佛手行氣力較強,二者配伍,行氣止痛之效大增。
張某,男,59歲。2016年5月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隱痛不適,伴有食欲減退,打嗝,反酸,消瘦乏力,無惡心嘔吐等不適,于重慶市中醫院就診行胃鏡檢查病理提示胃竇腺癌,并行胃癌根治術,術后病理檢查示:胃竇中分化腺癌,癌組織侵及漿膜下層,并有淋巴結轉移,分期為:T3N2M0,IIIb期。術后應用XELOX方案化療4周期。患者于2016年10月13日就診于鄭衛琴教授門診,患者氣短,乏力,食欲差,不思飲食,惡心,呃逆,睡眠一般,大便稀溏,一日一行,小便可,舌淡紅少苔,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胃虛弱,治以調補脾胃陰陽。處方:黃芪30 g,黨參30 g,蒲黃炭15 g,血余炭15 g,臺烏15 g,佛手15 g,雞內金15 g,隔山撬30 g,芡實30 g,白英15 g,龍葵15 g,砂仁10 g,白寇仁10 g,廣木香15 g,萊菔子15 g,蓮子15 g。7劑,2日/劑,2次/d,水煎早晚服。
2016年10月28日二診:患者食欲增加,精神好轉,進食后腹部稍脹滿,呃逆,腸鳴,矢氣多,睡眠一般,大便不成形,一日一行,小便可,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辨治同前。處方:黃芪30 g,黨參30 g,蒲黃炭15 g,血余炭15 g,臺烏15 g,佛手15 g,厚樸15 g,萊菔子15 g,隔山撬30 g,砂仁10 g,白寇仁10 g,雞內金15 g,炒白術15 g,淮山15 g,黃精15 g,茯苓15 g。10劑,服法同前。
2016年11月17日三診:患者飲食可,無腹脹、惡心、呃逆不適,睡眠欠佳,易醒,大便粘,一日一行,小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辨證治法同前。處方:黃芪30 g,黨參30 g,蒲黃炭15 g,血余炭15 g,臺烏15 g,佛手15 g,夜交藤30 g,酸棗仁30 g,砂仁10 g,炒白術15 g,淮山15 g,半枝蓮30 g,藤梨根15 g,金蕎麥15 g,香附15 g,柴胡15 g。15劑,服法同前。
患者之后每月復診一次,以此方加減化裁,隨訪至今,未見腫瘤復發及其他臟器轉移。目前患者精神可,無明顯不適,納可,寐安,大小便調。
按:患者胃癌術后正氣虧虛,故見氣短乏力,加之化療藥物損傷脾胃功能,故見食欲差,不思飲食,脾胃受損運化無力,氣機升降失常,故見惡心、呃逆、腹脹、腸鳴、大便稀溏等癥。黃芪配伍黨參大補元氣;蒲黃炭、血余炭止血生肌;臺烏、佛手行氣止痛;廣木香、柴胡、香附、厚樸等疏肝理氣;夜交藤、酸棗仁養心安神;砂仁、白寇仁化濕和胃;雞內金、萊菔子消食和胃;芡實、蓮子、炒白術、淮山、黃精、茯苓等健脾益氣;白英、龍葵、隔山撬、半枝蓮、藤梨根、金蕎麥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鄭衛琴教授認為脾胃功能受損、陰陽燥濕膠結、氣機升降失調、水谷納運失常是胃癌發生的病機關鍵,脾胃虛弱是胃癌發生的根本原因,治療胃癌重視培本扶正,調補脾胃陰陽,注重脾虛、胃虛、脾陽虛、脾氣虛、脾陰虛、胃陰虛、胃陽虛,以及濕滯、食滯、氣滯等兼夾證在臨床用藥上的不同,臨證治療多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