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就提出分享經濟、“互聯網+”落地、互聯網醫療、數字內容產業和互聯網生態安全五個建議,同時作為中國互聯網產業“BAT”三巨頭之一的“掌門人”,馬化騰及其騰訊研究院對于“分享經濟”有獨特的見解與強大的“變現能力”,由此確定了該書在同類題材出版物中的特殊地位。
該書視野開闊,貫穿國內外“分享經濟”的發展歷程、現狀與趨勢。全書共七大篇、二十九章,可以稱得上“鴻篇巨著”,以“全球化”視野對分享經濟展開敘述;其中,七大篇分別為“理論篇”、“全球篇”、“中國篇”、“影響篇”、“轉型篇”、“治理篇”和“趨勢篇”。以“篇”為單位的分析,該書存在三個明確的撰著路線,其一為“空間路線”,第二篇“世界篇:風暴席卷全球”與第三篇“中國篇:見龍在田”進行對比,闡明分享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熱潮涌動,以及當前中國發展分享經濟處于關鍵時期,需要明確核心要素、構建完善系統。其二為“時間路線”,第四篇“影響篇:供給側改革”、第五篇“轉型篇:奔赴新經濟”、第六篇“治理篇:看不見的推手”、第七篇“趨勢篇:一切,皆可分享”以線性模式推導,針對不同時間階段的分享經濟特征、案例展開描述,呈現出動態性。其三為“價值路線”,由第一篇“理論篇:一場源于創新的實踐”和附錄中“分享經濟國別政策報告”構成,驗證了理論與實踐結合下的狀態,肯定了“分享經濟”在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價值。以“分享經濟”為核心,以上述篇章結構為基礎,該書融合了經濟政策、產業創新、商業模式等眾多方面,對政府、企業在分享經濟理論認識和社會實踐領域具有重要價值。
同一時期關于“分享經濟”的著作很多,但大多側重理論研究和現狀分析,對于“分享經濟”的可持續性價值淺嘗輒止。《分享經濟》一書的最大特色在于貼近時代感和強烈使命感,針對供給側改革新興經濟方案做出了一系列可行性規劃,滿足了該書在可讀性方面的要求。
以中國經濟新常態為宏觀背景,包括經濟增速放緩、人口結構老齡化、消費在國民經濟增長中貢獻提高等客觀事實,該書對“分享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予以肯定。馬化騰作為“分享經濟”的重要倡導者,深諳互聯網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影響,而分享經濟在“互聯網+”思維下能夠更有力地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在“影響篇”中通過四章內容分別闡述了對供給側改革的價值,包括“擴大供給”、“擴大需求”、“就業機會”和“環保”,這四個方面也正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持續困擾的瓶頸——該書指出,“分享經濟”通過“擁抱”、“借力”、“合作”和“并購”四種途徑,著力供給側改革的效果,實現新興經濟方案的價值——整體上,從理論可行性過渡到實踐可行性,從供給側改革思維引導到供給側改革方案設計,該書都做出了系統闡述,廣泛適用于各級政府、大中型企業及科研機構人員閱讀學習。
同時,《分享經濟》一書具有前瞻性,且不局限于在理論依據方面的研究,書中基于大量篇幅來闡述“分享經濟”在產業領域的價值體現,如開篇部分對“打車軟件”的分享經濟效應進行分析,提出了“人人幫助人人”的分享經濟模式,并進一步可從個體擴展到組織機構、政府企業等方面。互聯網平臺是解決分享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書中這一觀點,也表明了“分享經濟”的運作原理在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并不斷提高信息的經濟附加值,從而不斷擴寬經濟創新的領域。例如,書中第十五章“資金分享的光榮與夢想”中,通過P2P網貸、眾籌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分析了分享經濟對傳統金融產業的“顛覆”,重新塑造的金融服務本身就是一種供給側改革的新方案。又如第十七章“時間剩余的分享:身份崛起”中,“分享經濟”針對于個人價值(或言“知識價值”)起到了升華作用,促使個體擺脫對組織的依賴,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性,進而對供給側改革實現“結構性優化”,推動“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