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琪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獻給卡爾·馮·李斯諾夫斯基親王的作品,貝多芬生活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他有著先進的世界觀、倫理觀,當時的社會與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貝多芬的音樂包含了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所以人們都喜歡他的音樂作品。在貝多芬眾多的作品中,奏鳴曲所占比重最大,其中《悲愴》奏鳴曲表達了貝多芬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這部作品有著前所未有的極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極其宏大的氣勢,所以《悲愴》奏鳴曲成為貝多芬早期創作的里程碑。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音樂家、鋼琴家,出生于德國波恩,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音樂世家,父親是宮廷歌手,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學習彈琴,不滿八歲被父親強迫去賣藝,十一歲開始在劇院的樂隊工作,從此他與音樂融為一體,再也分不開了。貝多芬開創了浪漫主義風格,還將聲樂融入了交響樂,他一生創作了許許多多的作品,其中鋼琴奏鳴曲就有32首,被人們尊稱為“樂圣”。雖然他耳朵失聰,但他依然不服輸,偉大的創作成就讓他名垂青史,得到熱愛音樂的人們的尊重與懷念。
《悲愴》奏鳴曲創作于1797年~1798年之間,當時歐洲經歷巨大的變革,貝多芬正值青春年少,對封建統治非常不滿,雖然遷居維也納,但他經歷了早年喪母的痛苦,生活不幸又經受聽力不斷變弱的折磨,種種苦難促使他將自己對人生不公正和命運不平等的不滿和憤怒全部托付于音符,在琴鍵上表達自己的傷悲,所以《悲愴》奏鳴曲有著明顯的悲劇色彩但同時又充滿希望,因為這首曲子代表了貝多芬對黑暗勢力的不屈服的決心,包含了他大膽的幻想,他想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全曲充滿著力量和熱情,感人至深。
全曲分為三個樂章,三個樂章的節奏各不相同。第一樂章為c小調,開頭是慢板,充滿了悲傷的情緒,之后轉為快板,代表著堅定。1~10小節作為引子,11~132小節是本樂章的呈示部,133~136小節是連接部,137~194小節為展開部,195~294小節為再現部,尾聲分為兩個,分別是295~298小節和299~310小節。這部分多次出現情感的升溫,激情四射。在彈奏這部分時,注意速度由弱漸強,節奏不要拖拖拉拉的,影響到整段的氣勢,要卡好慢板部分的節奏,在音準的基礎上適當的向里或者向外拉,將作者悲愴的感情融入自己的心里,力度重的地方就像是內心里沉悶的訴說。七和弦連奏要有向里推的感覺,快板部分主要是左手的震音,手腕一定要放松,踏板可以適當加在某小節上,渲染效果,還有就是觸鍵,觸鍵的感覺不一樣會影響到音響的效果。
第二樂章為降A大調,整體為慢板,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部為1~16小節,插部為17~28小節;第二部分主部為29~36小節,插部為37~50小節;第三部分主部為51~66小節,最后67~73小節是尾聲。這部分速度很關鍵,一定要慢下來,整齊的彈出各個音,不能漏音。這部分重點在多聲部,右手要單獨練習,要能同時彈好高聲部的旋律和中聲部的分解和弦音型。旋律要連貫、達到抒情效果,各個句子氣息要長,要柔和、舒緩的觸鍵,保持一定的較慢的演奏速度,不要破壞樂曲的結構,最后的感情起伏用音色表達出來,隨后逐漸消聲結束。
第三樂章為c小調,整體是快板,第1~17小節是整個樂章的主部主題,第18~61小節是第一間插部,第62~78小節是主題的再現部,第98~106小節是第二間插部,第121~170小節是第一主題部和插部的再現,171~182是主部第三次再現,后面的小節便是結束曲了。一開始的練奏要一氣呵成,彈奏時要注意樂句的間隔處適時提起手腕,將結束的特征表現出來,右手的主旋律也要連接好,突出切分音,雙手的節奏也要把握均勻,手指要靈活,踏板要少用,觸鍵時要集中且輕快,演奏的速度要均勻。
雖然貝多芬28歲時耳朵完全失聰,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扼住命運的喉嚨,靠自己的努力,頑強的繼續著自己的音樂事業,創作出大量美妙的音樂,不讓自己被命運擊敗。《悲愴》奏鳴曲體現著貝多芬性格的特征,有社會崇高的社會理想和社會責任感,他在創作過程中大膽創新,發揚自己的個性,打破傳統的曲式特點進行創作,它的旋律具有戲劇性,曲子里包含悲痛又包含喜樂,有對社會現狀的憤怒,也有對人生的激情。貝多芬雖生活不易,卻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他將這些寫進了奏鳴曲,用堅定的曲調表現出必勝的決心,值得眾多音樂人去探尋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