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紅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由文化部牽頭,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行政部門與各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形成合力。”縱觀過去十多年非遺保護歷程,我國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職保護機構、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四級體系,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設立了21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從組織管理體系、法制和政策管理體系、資金運作制度等方面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與管理模式。
近年來,針對為什么保護、保護什么、由誰來保護、怎樣保護以及如何評估成效幾大關鍵問題,產生了許多以實踐經驗為基礎的非遺保護研究成果。烏丙安梳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概念的由來以及中國民間文化保護的歷史,認為我國實施非遺保護有其歷史根基和脈絡,應該正確認識非遺內涵和價值,盡快完善法律法規,規范工作流程*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由來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第4-16頁。。劉魁立闡述了非遺保護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現代化、城市化背景下的現實價值和社會功能*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李榮啟將非遺保護主體分為國際組織、國家政府、非遺保護機構、社區與民眾四個層級,并指出應該區分保護主體和傳承主體的權責問題*李榮啟:《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第1-11頁。。苑利提出應充分重視非遺科學分類,正確認識不同類別非遺傳承規律是科學保護的基礎*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學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劉秀峰、劉朝暉(2012)對現行傳承人制度在實踐中出現的社區參與度不夠、國家補助經費使用功能不明晰、新老傳承人更替機制不完善、傳承效果評價體系缺失等問題進行了反思*劉秀峰、劉朝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代表性傳承人制度:來自田野的調查與思考》,2012年第5期。。宋俊華看到了非遺保護機制創新不足的問題,認為傳統非遺供給保守、僵化及需求錯位導致非遺生產和供給活力不足,難以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宋俊華:《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非遺保護機制創新》,《文化遺產》2016年第4期。。段超、孫煒提出制度實施過程中實施辦法、執法檢查缺位的問題*段超、孫煒:《關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我國目前在非遺保護中最主要的問題在于:政府權責不清、傳承活力不足、研究滯后以及利用不當等。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利益主體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化,社會訴求變得更為復雜,非遺保護對規范、專業、高效、優質的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非遺保護工作面臨著治理模式的轉型與創新*汪智漢、宋世明:《我國政府職能精細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主要內容和路徑選擇》,《中國行政管理》2013年第6期。,原有的粗放式、經驗式的行政思維將逐漸被細節化、標準化、科學化、規范化的精細管理所替代*蔣源:《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治理:社會治理轉型的機制性轉換》,《云南社會科學》2015年5月。。廣東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中從政策制定、專業培訓、大數據應用和管理、社會動員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以“精、細、準、嚴”為原則,形成了新時期下精細管理的廣東經驗,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示范性。
精細化管理是對政府原有粗放式、全能型管理的反思和創新*胡穎廉、李楠:《社會治理精細化:背景、內涵和路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學習研討會觀點綜述》,《行政管理改革》2016年2月。,是社會管理和服務方式“微創新”的過程。與體制變革和重建不同,精細化管理的機制創新路徑在于深化具體工作內容和完善工作方法*蔣源:《社會精細化治理新路徑探索》,《人民論壇》2015年1月。,在不進行劇烈變革的前提下,發揮制度的固有優勢。創新的聚焦點在于回應管理過程中切實出現的問題,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實現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還能夠精準把握社會的真實需求。傳統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往往因為“一刀切”的管理理念和照搬不符合地區經驗的做法而在執行中處處碰壁,上情無法下達,令行不能禁止。因而,實現精細化治理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地方層面進行制度建設與創新。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大方針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這一理念并非特例,縱觀國際社會,日本、韓國、法國、意大利等均以政府主導立法、統一頒布保護政策作為非遺保護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烏丙安:《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做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第62-71頁。。我國豐富的非遺資源涉及全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因而具備公共文化產品的屬性,由政府牽頭主導,引領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是當前非遺保護工作的基本背景。具體實施方面,橫向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弊裱覈姓^域的屬地管理準則,各級政府在非遺保護領域的法律法規制定、機構組織管理、政策頒布與執行以及資金投入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v向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七條:“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被谥袊試?、省、市、區縣垂直管理為特征的層級管理機制,不同級別文化部門則進行具體的非遺保護和管理工作。這一體系中傳統粗放式的治理模式所導致的政策不接地氣、責任難以落實、涉及跨區域的非遺保護很難協調等問題確實存在,然而在精細化管理視野中,地方政府的制度建立、完善和創新則能夠對非遺保護體系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正和突破。
在法律和政策制定層面,廣東省于2011年10月頒布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后第一部地方配套法規。法規結合廣東省實際情況,如第一章第四條、第六條對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提出應該“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廣東省財政撥付從2006年的150萬元專項保護經費已發展至2017年的3200萬元。第三章第二十五條,對不履行保護職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單位提出撤銷資格和重新認定的規定;第三章第三十條,提出文化主管部門應指導保護單位及傳承人依法保護其享有的知識產權。資金方面,廣東省文化廳與財政廳共同制定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14年修訂)》。2014年廣東省文化廳發布了《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評選辦法》,對于傳承人的認定、職責、獎懲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規定。以上法律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從制度建設方面為廣東省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規范性保障。
政策執行層面,基層機構及工作人員是政策的執行者,他們對非遺保護理念的理解和具體工作實踐,是非遺保護政策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精細化管理對一線執行人員有更高的專業和責任要求。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是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因專業背景、職業經歷千差萬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認知也因人而異,為了保證工作實踐的科學和規范,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自2003年開展以來就極為重視業務培訓。舉辦了包括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在內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業務培訓班50余期,培訓業務人員7000人次;各地組織舉辦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1200多期,培訓業務骨干7萬余人次*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貫徹落實情況自查報告》,2016年11月15日http://zwgk.gd.gov.cn/006940079/201611/t20161122_681421.html。。密集、專業的業務培訓為提高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科學化、精細化提供了重要的內在基礎。此外,廣東省對于專家隊伍的建設非常重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先生提到過:“政府管理部門如何依法科學管理專家的工作,成為了當務之急。專家委員會和專業組專家的擴大必然帶來專家責任制建立和完善的需求?!?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管理及操作規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第25頁。因為非遺保護工作的復雜性和專業性,政策的制定、具體保護工作內容和方法的設計與實施、保護成效的監測和評估都需要專家團隊的共同參與。2016年,廣東省聘任非遺專家委員129人,顧問7人,修訂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章程》,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顧問職責》,并對專家委員進行了培訓。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將“保護”(safeguarding)細分為九項具體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敝袊姆沁z資源極為豐富,歷史悠久,類目龐雜。不同的非遺類別有其自身發展特點,其保護措施和手段也不盡相同。2005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將非遺保護的基本方針定為“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在十幾年的非遺保護實踐工作中,我國總結出適應國情的保護措施。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四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睂⒎沁z的“整體性”保護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確。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搶救性”保護居于首要位置。2012年,文化部下發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提出“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這一保護方式主要是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實施?!庇纱颂岢觥吧a性保護”的具體實踐。
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方式的提出和實踐,是非遺領域精細化管理的標志之一。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是過程細節化、手段專業化、效果精益化、成本精算化*麻寶斌、李輝:《政府社會管理精細化初探》,《北京行政學院院報》2009年第1期。。我國各類非遺具有豐富的文化形態,創造和傳承方式各異,“對其保護既要遵循普適性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又要采取因類制宜、適合各自特點的方法和措施。有針對性且措施得當的保護,才能達到預期的保護目的?!?李榮啟:《淺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年,第19頁?,F行的分類保護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對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切實搶救、保存了大量珍貴信息;各級生產性保護基地則使一些傳統工藝、美術和傳統醫藥類項目進入市場,恢復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全國建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一些區域甚至跨越行政區的限制,形成多區域聯動的整體保護。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1.搶救性保護的實施淪為“為了記錄而記錄”,因將記錄對象理解為瀕危的、即將消失的文化事項,將其物化為博物館、檔案館中的資料,未真正指向保持非遺持續健康發展的生命力。2.生產性保護中過于強調非遺生產的物質產品和商品,忽視了其文化內涵,造成”重物輕人、重器輕道”的傾向。甚至一些傳承人過度或不當引入現代設計理念和跨界融合,忽視個性和傳統,有違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3.整體性保護則涉及更為復雜的面向,跨行政區域的合作難以落實、利用和開發的限度和方向難以把握,要達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想狀態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
基于廣東省非遺保護和管理的具體實踐,針對上述難以解決的問題做出了一些“微創新”。(一)聚焦瀕危項目傳承困境,提供具體解決方案。以象牙雕刻項目為例,一方面需要開展搶救性記錄,將項目材料及傳承人技藝詳盡記錄歸檔。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傳承人和保護單位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廣東歷來為象牙雕刻技藝傳承的重鎮,而根據2016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有序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的通知》,要求2017年12月31日以前全面停止象牙及其制品的加工和銷售活動。2017年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和廣東省財政廳共同出臺了《廣東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廣東省財政廳關于印發《廣東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2017年9月18日,http://www.gdwht.gov.cn/plus/view.php?aid=50358。,提出解決措施:“整合現有資源開展非商業性象牙雕刻技藝研究和傳承,引導和支持使用替代材料傳承以象牙等珍稀動植物資源為原材料的相關技藝。鼓勵傳承人從傳統工藝自身的材料、工藝、作品內容、形式等方面對傳統工藝進行創新與發展?!?二)鼓勵多樣化保護傳承,制定靈活、專業保護方案。如東莞莞草編織技藝,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其原材料莞草幾乎絕跡,為了保持技藝的傳承,東莞市專門劃分出特定區域,種植莞草,并召集傳承人進行技藝恢復。在清晰梳理項目歷史及特色后,項目主管部門并未止步于此,而通過支持莞草編織與家具設計的融合激活項目的市場生命力,東莞市非遺中心邀請了廣州美院工業設計學院家具工作室的26名師生到項目所在區域用五個月時間對莞草的歷史文化和編織技法進行全面學習,其設計成果并非簡單嫁接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而是通過探索傳統技藝在當代生活中的融入方式,設計出既能讓用戶體驗傳統技藝的樂趣,又能融入生活情景和實際應用的產品。其作品如“DIY莞草小凳”,客戶可以根據說明書,自己動手完成“莞草編織”。最后,這些成果通過東莞市非遺中心在百度百科、阿里巴巴閑魚的專門非遺展示平臺進行傳播,使傳承困難的非遺項目實現了自救與創新。(三)分門別類制定保護規劃,細化實施細則。如針對省內眾多工藝美術類項目,廣東省文化廳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建立了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為下一步的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創造了平臺。對于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等表演藝術類的項目,廣東省人民政府分別于2016年2月和2017年5月發布了《關于促進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規定》,細化到粵劇相關樂器、道具、服裝、化妝、舞美、場所、習俗等相關方面的保護;傳統體育類項目,廣州市于2018年1月在廣州體育學院武術學院建立了嶺南武術體育非遺工作站*廣州市文廣新局,《廣州市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揭牌》,2018年1月19日。http://www.gdwht.gov.cn/plus/view.php?aid=52002。,依托于此平臺開展調查、研究與培訓,提高嶺南武術文化向縱深發展。
技術革新所帶來的挑戰和發展契機推動了社會治理的變革?,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技術支持,大數據技術實時處理海量信息、挖掘深層規律的優勢能夠為精細治理提供專業化、科學化的政策支持。同時,大數據的特征是全民參與、扁平化運行,數據的產生是政府、企業、第三方組織、個體共同參與的結果*黃振威:《大數據時代的政府精細化管理》,《學習時報》2015年3月16日第006版。,其數據成果相比傳統政府信息統計模式有本質差異,更大限度體現了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大數據所提供的全面、精準、定量的數據為精細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幾年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化,非遺數字化發展如火如荼。非遺數字化是指將實體性的非遺項目資源通過錄入、掃描、攝影、攝像、轉錄等方式轉換為數字文件內容,并建立數據庫進行儲存、管理和共享的整個流程*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非遺數字資源的完善能夠真實、系統的反映一個地區的非遺全貌,對非遺保護工作有長遠而實質的意義:1.對我國各歷史時期挖掘、整理和記錄的非遺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如“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十大集成志書”時期所搜集的資料、歷年非遺普查資料、搶救性記錄、專項非遺數字化采集資料等;2.促進非遺資源的網絡共享和傳播,在政府信息公開平臺、圖書館公開數據庫等信息共享渠道實現信息傳播;3.為非遺保護決策提供信息依據和基礎。非遺數字資源的運用,能為政府實時跟進保護工作進度、統籌規劃整體保護措施提供真實、詳盡的數據信息??梢哉f,對非遺數字資源的管理與利用在非遺保護領域已不僅是錦上添花的作用,而是新時期下非遺精細管理的大勢所趨和必由之路。
廣東省在2006年至2009年期間開展了全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據統計,普查成果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4萬余條,調查重點項目7600多個,整理出文字記錄共1400多萬字、照片12萬張、錄音記錄2400多小時、攝像記錄3000多小時,征集和登記在冊的實物資料約23000余件*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貫徹落實情況自查報告》,2016年11月15日,http://zwgk.gd.gov.cn/006940079/201611/t20161122_681421.html。。近幾年,我們已經開始對這些數量龐雜的數字化非遺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整理與利用。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專業團隊的協同配合,從非遺專業、技術和標準化等多個層面為建設質量提供保障。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近年來完成了以下工作:粵劇、古琴藝術(嶺南派)、潮劇、廣東漢劇4個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項目的資源采集和錄入;積極開展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并于2017年開始驗收和提交項目成果;開展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項目;開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資源建設,已完成或正在開展的共享工程項目7個,包括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項目53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廣東非遺之稀有劇種數據庫的建立,相關機構對省內稀有劇種的普查始于20世紀50年代,然而因為缺乏先進的記錄和保存手段,大部分調查資料僅以文字記述。戲劇本身最核心的特色部分,如音樂和表演部分則嚴重缺失。鑒于上述經驗,2016年,廣東省建成“嶺南文化系列——廣東非遺之稀有劇種”多媒體數據庫,全方位挖掘、采集以及整理了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和花朝戲的現有資源。不僅包括原劇團、相關機構或個人歷年來所搜集整理的既有資源,還對劇團或個人進行了圖片、音頻和視頻的采集,涉及劇種歷史、傳統劇目、音樂、班社、表演、任務、舞美和相關研究。目前,這些多媒體數據已經全面開放給公眾,成為研究和利用這四個稀有劇種資源的重要參考*廣東省稀有劇種多媒體數據庫信息參見“開放廣東”信息公開平臺:http://www.gddata.gov.cn/index.php/data/datasetpreview/data_id/133/id/184.html。以上非遺數字化的探索和利用在廣東省非遺保護和管理工作中日益標準化、規范化,成為非遺的精細化治理重要手段與成效。
現代社會治理重視多元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精細治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構筑社會多元治理格局。一方面,政府意識到其自身權力和職責的邊界,政府不能也無必要深入到事無巨細的社會事務中。另一方面,學術機構、社會團體、企業、個人能夠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并能夠形成合力,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如何在重新劃分和確定政府與社會職責邊界的基礎上,激發社會參與公共事務和進行自主管理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整合社會治理資源,以此節約管理成本,實現治理績效的提升*蔣源:《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治理:社會治理轉型的機制性轉換》,《云南社會科學》2015年5月。,是精細治理的重要目標。
在非遺保護領域,這一目標的實現則更為迫切。首先,以官本位為主導的傳統治理手段會導致很多地方政府在保護工作中急功近利、越俎代庖,用行政手段干預傳統管理和組織模式*苑利、顧軍:《如何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五大關系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前沿話題》,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年,第28-57頁。,對非遺項目造成“保護性破壞”。其次,非遺來源于民間,傳承主體是普通公眾或社會團體,“民間事民間辦”是其發展與創新的邏輯起點。最后,當代的非遺保護工作千頭萬緒,既需要深入而專業的理論研究,也需要廣泛而持續的社會傳播,在保護措施的每個面向都需要社會合力共建,政府主導的非遺保護工作,最終的落腳點在于喚起民眾自覺,使全民共享非遺保護的成效。
廣東省是中國最具社會活力的地區之一,因而我們的非遺保護也擅長利用社會資源,廣泛吸納、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聞媒體、文創企業等。(一)在學術研究層面,廣東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與中山大學中國非遺研究中心等單位形成了長效合作機制,合作編撰了《文化遺產》(2011年增刊),并完成了“廣東傳統工藝發展路徑研究““民俗活動傳承發展與當代和諧社會構建”等課題。(二)引入了非遺保護志愿者服務隊*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魅力非遺,全民參與——爭當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倡議書》,2018年1月12日。http://www.gdsqyg.com/agdfyzg/noticeinfo?id=2018011216549071。,由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對非遺保護、傳承和傳播感興趣、愿意參與公益活動的人群組成,提出“人人都是非遺志愿者”的口號。志愿者服務隊通過與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簽署合作協議,將廣泛參與到非遺展覽策劃、導覽、講座、演出、宣傳工作中。并遵循“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指導思想,為非遺開展研發、設計、品牌、孵化、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服務,推進非遺創新發展*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非遺保護志愿者服務隊成立》,2018年1月15日。http://www.gz.gov.cn/gzgov/s5842/201801/a5cb2d70fcd64dd2bb79726b64732918.shtml。。(三)在社會傳播與教育方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初期,大量的普查、研究、記錄、保存等工作需要嚴格執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內容和成果很難為公眾所知。而進入新時期,隨著保護工作的深化,我們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社會傳播和公眾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自覺,增加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手段,是非遺保護工作的根本目標之一。這一工作實踐需要根據不同受眾而實行精準推廣,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于2012年出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100問》,以簡潔、通俗的語言對非遺知識進行了闡釋。2016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出版了《玩轉廣東非遺,出發!》面對普通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群體進行非遺的傳播和普及,取得了廣泛的影響。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社會治理的精細化是政府構建、全民共建、共享新型社會的重要機制創新途徑。廣東省非遺保護工作開風氣之先,以開放、包容、創新的精神對非遺領域的精細化管理做出積極主動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其堅守地方特色,以“微創新”的形式進行制度建設和改革,靈活解決體制固有矛盾和問題;深化現有的非遺保護理念和方法,以激發傳承活力、實現自我造血為準繩,分類細化、精準施政;在大數據背景下以全民共享為政策落腳點,對非遺數字資源的利用日益專業化、規范化、普遍化;充分合理的調動和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非遺保護,構筑社會多元治理格局。廣東省非遺保護管理工作的精細化探索剛剛起步,平衡技術與人文、兼顧秩序與活力、結合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使“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非遺保護工作喚醒全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