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
- 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專題
- 非遺保護的契約精神與可持續發展*
- 可持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理念*
- 非遺保護管理的廣東經驗:精細管理*
- 日本能樂的堅守與創新*
- 商幫、行會與近代漢口的會館演劇
——兼論中國戲曲史上“商路即戲路”之命題 - 論《牡丹亭》“雅俗并陳”的曲辭風格及其戲曲史意義*
- 明傳奇《錦箋記》作者新考
- “洪武賜曲”之說及其所蘊含的曲學史意義*
- 遺產本質上都是非物質的:遺產批判研究和博物館研究*
- 越南華族會館的生存機制
——以胡志明市堤岸區華族會館的田野調查為例* - 話語分析:知識結構與論證方式
- 傳統節日的現代性危機與日常生活批判
- 民俗的批判與批判民俗學
——葛蘭西論民俗 - 游弋于自然與文化之間:云南洱海鸕鶿境遇的民俗學解讀*
- 略論“會首”在民間社會中的作用及其變遷
——兼說河南??h民間廟會、社火中的會首 - “采茶”人生路
——粵北采茶戲國家級傳承人吳燕城訪談錄* - 浙江省方言文化教育:現狀、問題及展望*
- 潮州方言歌謠字調與樂調的配合關系初探
- 乞巧節的符號學闡釋與文化創意
——以廣州天河為范本 - 榆林小曲的歷史淵源及發展分期
- 稿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