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霾澈
作為一名校友,當看到了母校浸會大學有學生因不滿普通話考試而圍堵教師、并以粗言穢語辱罵老師的新聞,筆者感概的是:今天母校這些大學生到底怎么了?
還記得10年前在浸大求學時,不少老師是不懂粵語的內地人,開學時通常會讓同學在英語和普通話中選擇一種作為上課語言,絕大部分同學都會選擇普通話。有同學表示,通過上課不但學習了知識還順便學習了普通話,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但近年在政治歪風入侵校園后,普通話反倒在一些人眼里成了“政治不正確”的一種象征,不知道現在浸大是否還有老師用普通話授課。
中國發展一日千里,普通話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浸大將普通話能力列為畢業要求之一,符合世界潮流,也是為學生的前途著想。過去學生必須修讀普通話課程并通過考核,近年來因為一些因素,學校方面為了便于學生通過,推出了普通話豁免試,只要通過就可以免修課程。
這次的事件發生后,筆者專門上網看了豁免試的試卷,真的不能算難,結果及格率只有三成。只能說明一些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太差,但學生卻認為是學校有意刁難。其實,豁免試本來并非強制性,學生也可以選擇修讀普通話課程,過去10年只有5名學生因為課程考核不及格而畢業受緩。也就是說,只要學生愿意上課,基本上不存在不能畢業的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事件的根源并非考試太難,而是有人不愿意上普通話課。由于普通話早已被一些人貼上了“政治標簽”,對這些鬧事學生來說,就是希望把單純的考試政治化,“學普通話等同政治上的退讓”,從而上綱上線為一起政治事件。
這一幕和臺灣最近的所謂教育改革何其相似,這次浸大學生會反普通話背后的本質就是“去中國化”,通過語言上的差異制造與內地割裂。去年9月開學時,香港的大學出現了一輪“港獨”歪風,盡管在各方嚴辭訓斥之下很快銷聲匿跡,但是這股歪風的根源仍在,只要一有適當的條件,就會重新冒出來。所以,學校需要認清事件的嚴重性,如果懲處上僅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只會對其他大學的學生產生“縱容就是鼓勵”的作用。
當然,相信香港絕大部分有理智、有抱負的青年學子,不會認同浸大少數學生做出的“丑行”。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全球各地都興起學普通話熱潮,歐美發達國家年輕人主動學習漢語的人數連年增加,甚至連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孫女都不例外。可以預見,未來不會普通話的人在職場競爭中可能會吃虧。如果香港的一些年輕人一定要逆世界發展大勢而行,相信他們的競爭對手只會拍手稱快。▲
(作者是香港學研社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