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瘦蕊
[摘要]在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總體較高,但仍存在諸多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元文化并存、國內社會負面現象、網絡輿論導向錯誤、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手段落后等。所以在自媒體時代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度,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則,規范自媒體傳播發展環境、大力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4-005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3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呈現出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特點,就是離不開手機,離不開博客、微博、微信、各種論壇和貼吧等網絡社區,這些都是最常見的自媒體平臺。所謂自媒體就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由此可知,自媒體的主體就是普通大眾,他們可以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來獲得、傳播、分享信息和資訊。
自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因其平民化、個性化、門檻低、易操作、交互性強和傳播迅速的特點,給大學生提供了多樣的表達方式。但是由于網絡自身的隱匿性和快速性,大學生在自媒體時代的政治認同很有可能會受到一些不良影響,與以往相比有著明顯的時代特點,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現狀
《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中提到:“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上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與人們的心理活動有密切的關系。”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自媒體這個真正屬于廣大平民百姓的、自產自銷共同享有的媒體,有著不可低估的潛在力量,大學生的社會化方式從原先的以課堂教學為主轉變為以博客、微博、BBS等社交平臺的交流學習為主,因此,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現狀也與以前有所不同。
(一)政治認同度總體較高。調查顯示,廣大高校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高度關注國內外時事熱點,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對實現中國夢充滿了信心。高校學生對“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順利實現和黨的執政能力進一步增強”表現出最為樂觀的認同。特別是對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的中央領導集體帶頭肅貪反腐、全面深化改革、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
(二)政治認同搖擺不定。文化傳播中心化和信息碎片化是自媒體時代的主要特征。開放的網絡平臺讓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和資源自由穿梭,各種文化和思潮相互激蕩,并且大眾都可以通過自媒體時代的主要標志,如博客、微博、BBS等平臺進行及時分享。同時,自媒體時代傳播所存在的大眾化、低門檻化、無障礙性,使得大學生對信息的發布和接受比以往更加自由,更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無形中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認知,影響他們的政治情感,左右著他們的政治信任,從而造成大學生政治認同搖擺不定,對社會時事政治的態度和看法也處于隨波逐流的狀態。
(三)存在錯誤的、極端的政治認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們可以在即時通訊平臺上發帖子、轉微博、評新聞,每一個賬號就是一個媒體,從論壇、社區到博客、微博,媒體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個人發言的自由空間也越來越大,再加上信息交流的匿名性使得網絡傳播的監管存在重大盲區;同時,言論道德意識的不足和西方自由思想的泛濫特別容易引起大學生政治認同錯誤,甚至導致大學生在極端的政治認同影響下走上不法犯罪之路。例如,發生于2014年10月份的香港“占中”事件,這是一群充滿政治狂熱的學生們組織的“街頭政治”。很明顯這些頭腦狂熱的大學生已經形成了錯誤的、極端的政治認同,更深層次上講,這是一些社會危險分子以“顏色革命”的途徑實現擾亂香港社會、分裂國家的陰謀詭計。
(四)政治認同極易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擴張,西方文明憑借科技和信息技術的強勢地位,借助網絡上的各種優勢并且通過文字、音像、影視等方式大力傾銷政治思想和文化,宣揚西方的文化價值觀。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因其接觸網絡的機會更多,便快速地吸收甚至癡迷西方文化。那些頹廢悲觀的西方文化所承載的不良價值觀,如拜金主義、本位主義和享樂主義等,使大學生的民族文化價值觀愈加淡薄、道德標準日益下降、文化素質趨于降低,甚至動搖了部分大學生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基礎,出現大學生“信仰危機”。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出現問題的原因
(一)多元文化并存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全球各國的跨國文化交流不斷強化,可供個人選擇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較之以往更為豐富,這對于拓展大學生們的知識面,實現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但是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也不斷顯現出來。具體表現為中西方文化間沖突,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并存,先進文化與糟粕文化并存等等。以美國文化為主體的西方多元文化,在文化滲透方面堪稱無所不入,不論是以學術和藝術為表達方式的思想層次上的文化,還是以電影音樂為表達方式的娛樂文化,或者是吃穿用方面的物質文化,都倚靠發達的互聯網,引起了國內大學生的價值觀、思想體系和道德規范上的分歧與沖突。多元文化使他們逐漸失去本有的對社會、對國家的信任感和歸屬感,盲目崇拜于西方文化、醉心于流行文化、沉迷于物質文化,淪為西方文化的俘虜,嚴重侵蝕著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二)國內社會負面現象的影響。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我國各個階層和不同地方人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這些交流與滲透從根本上有利于加強大學生們的政治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日益突出,存在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就業形勢嚴峻、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環境污染更加嚴重、貪污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等問題。特別是官員貪污腐敗問題,大學生們更為關注對大學生而言,政府官員的清正廉潔、踏實奉公是政府良好形象的寫照,然而官員腐敗行為極大地破壞了政府形象。endprint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1.8%的大學生認為上述各種社會現實對他們的政治認同產生了巨大影響,88.76%的大學生認為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現象嚴重。這些社會中的負面現象導致一些政治立場不堅定的大學生在政治價值取向和政治行為選取上存在多多少少的功利主義色彩,例如“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沖擊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網絡輿論的影響。根據相關調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表示他們主要通過手機下載的新聞客戶端和社交平臺等自媒體傳媒手段來了解、傳播新聞時事。在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增多、網絡上的謾罵與攻擊屢見不鮮,但是目前我國網絡輿論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網絡輿論監督缺少嚴格意義上的“把關人”,虛假新聞頻頻出現,并且網絡的匿名性使得大學生網民在信息的發布和傳播上過于隨意,有些大學生因其社會經驗不足、政治辨別能力不高而受到不良影響,無法辨別消息的真偽與客觀性,以致其政治認同受到影響。
(四)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手段落后。在自媒體時代,思想開放并且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們越來越習慣于把資源豐富、信息傳播快捷的網絡當作學習和獲取知識的平臺。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教育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一方面是當前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有些老師一味地輸出課本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實際相脫節;反觀學生們也是不重視、不喜歡思想政治教育課,逃課、考前應付的現象時有發生。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這種傳統的說教模式處于片面的、落后的狀態,師生之間無法實現平等對話,時事政治中有關政治認同教育的信息也不能快速地被學生了解。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高校的校園網站作為宣傳思想、連接師生、溝通社會的平臺卻普遍處于“寂靜”狀態,沒有及時更新相關信息和動態,“死氣沉沉”。因此,教學模式的落后和對校園網站的忽視導致大學生們存在普遍的政治敏感度低、政治辨別能力差、政治參與能力不足等現象。
三、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對策和建議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權性質和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共同決定了我們在意識形態范疇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列寧曾經說過,哲學史和社會科學史都表明,馬克思主義同“宗派主義”毫無相似之處,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假如我們遺棄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范疇的指導地位,就等于是自陷窘境、自毀長城。
目前,在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五花八門的輿論動態面前,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我們普通百姓、大學生,一定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動搖,特別要重視加強政府廉政建設,依法治國,這樣才能更好地完善我們的馬克思主義事業,才能保證大學生始終朝著正確方向前進。
(二)大力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核心價值觀體現的是該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體現的是我們黨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覺,它是黨在不斷深化交融的全球思想文化形勢、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下所必須堅持深入貫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支柱,也是行動向導,對于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大學生政治認同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
(三)規范自媒體傳播發展環境。習近平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強調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對一個國家很多領域的影響都是全局性的,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不論是政府還是網站管理者都應該肩負起相應的責任,加強網絡的正面引導,使大學生能夠對社會中的時事政治現實問題進行正確科學的分析,防止對問題認識的片面化、簡單化和絕對化;同時,要引導大學生遵守網絡道德,不隨意發布不良信息和可能引發社會問題的信息,使大學生學習在網絡環境中應該遵循的整治規范和法律要求,共同創造一個健康、安全、充滿正能量的網絡環境。
(四)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伴隨著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和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相關教育部門應該結合大學生的特點,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式,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首先,教育觀念要轉變,要拋棄過去那種單一的、封閉的、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觀念,樹立多樣化、開放性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要注重大學生接受先進理論和思想,而且要注重引導大學生。其次,要把這些教育理念外化到教育方式方法上去。例如可以將課外實踐活動教學形式滲透穿插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通過多樣的實踐活動讓教師、學生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五)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政治參與能力的提升、政治辨別力的提高都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要采取各種方法讓社會實踐日常化、廣泛化、深入化。應該將社會實踐活動與高校組織的學雷鋒志愿服務、勤工儉學、教學實習、社區建設等各種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第二,要有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化發展的遠見。高校可以借助已有的師資力量建立一支思想覺悟高、領導能力強的指導隊伍,根據大學生們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情況和特點,解決他們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第三,要完善實踐活動的思想內涵,更好地發揮其在大學生政治認同方面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