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雯
[摘要]本文以無錫某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引入問卷調查和聽力評價表等評價手段,通過實驗證明形成性評價的有效性。通過對實驗結果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班的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習態度和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學習態度;聽力水平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4-015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7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研究背景
本文針對高職學生目前英語聽力學習的現狀,在聽力教學過程中使用形成性評價,研究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和聽力水平是否發生了變化?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本文借鑒二語習得理論的角度來思考語言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和聽力水平的變化。二語習得理論是人們熟知的概念,它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StephenD.Krashen提出的一種教學理論。他的i+1理論集中體現了循序漸進觀,強調學習的步驟、方法和學習過程,強調在“過程”中獲得“結果”,即在讓學習者獲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同時,變輸入為吸收,從而進入語言習得機制的內化處理,最后習得語言知識,增強語言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來自無錫某高職院校2014級數控專業兩個班的75名學生,其中實驗班39名(男25名,女14名),控制班36名(男20名,女16名),兩個班的教學均由筆者承擔。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聽力評價表、自評及互評表的形式進行材料采集。問卷設計參考OMalley和Chamot提出的策略框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學習態度分為學習信心、學習興趣、學習目標、學習作用和老師的指導等內容。同一問卷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對兩個班分別測驗兩次。
聽力評價表參照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而設計,填寫此表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身英語水平處于哪個階段,下一步應達到哪個階段。學生在課堂上填寫該表并討論,每周由組長進行總結并向筆者交書面報告。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六部分:所聽主題、理解程度(很好,一般,稍有難度,完全聽不懂)、困難程度(單詞聽不懂、語速太快、缺少相關的背景知識)、所聽大概意思、今后需改進的地方和教師建議。
三、研究過程
從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實驗班和控制班分別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聽力教學。筆者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第二冊第一單元為例,對實驗班的教學模式加以說明。
第一部分是課前熱身,上課前筆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更多背景知識。同時對本單元聽力任務的重點和難點、聽力技巧提供指導和幫助。這部分通過3分鐘的片頭介紹后引入主題。然后要求學生回答相關問題,或針對本單元主題進行討論,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部分是觀看光盤內容中的文化類話題視頻。所有視頻邀請來自不同文化的年輕人針對每單元的主題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能使學生熟悉多種英語口音,也有利于學生進行文化比較,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第三部分是聽,包括10個對話,1個長對話,1篇短文和1篇聽寫等材料。在聽之前,筆者組織學生通過標題對聽力內容進行預測,討論本話題可能使用的聽力策略、語音語調及說話態度等,或通過題目選項、填空等信息判斷其內容大意。同時引導學生積累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式。聽力結束后,要求學生填寫聽力評價表。
控制班的學生采用傳統的聽力教學方法,學生以聽為主,教師講解重點、難點和答案。
四、研究結果
(一)對學生聽力水平的影響
1.對學生聽力水平的定量分析
所有數據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兩個班所有學生都參加實驗前測(2014年6月CET4聽力真題),以檢驗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實驗前聽力水平是否接近。為了方便統計,筆者改用百分制計分法,題型包括:對話(30分),短文理解(40分)和聽寫(30分)。實驗班和控制班實驗前測的平均分為50.2和49.8,標準差為9.952和10.106,表明實驗前兩個班學生的聽力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P=.606>.05),符合實驗要求。
但是實驗后測驗結果表明,兩個班的學習成績都比實驗前高,其中實驗班和控制班平均分為60.7和52.9,兩個班的平均分各自增加了10.5和3.1,這表明兩個班通過這個學期的學習都取得了進步。因為實驗班的平均分比控制班高7.8,這表明實驗班比控制班的學生考得好。在期末測驗中,數據表明控制班和實驗班有顯著性差異(P=.035<.05),因此形成性評價對提高學生的成績有幫助。
實驗后,兩個班各自的標準差都比實驗前小,實驗班和控制班的標準差分別為7.183和9.825。控制班的標準差減少了0.281,實驗班的減少了2.769。這說明兩個班的低水平學生和高水平學生之間的差距正在減少,而且實驗班的低水平學生比控制班的學生取得的進步要大。
2.對學生聽力水平的定性分析
在實驗班實施形成性評價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沒有在語音室上過聽力課。本人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實驗班的學生本學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參與度,并且聽力理解能力大幅度提高。例如,實驗班的王同學,英語基礎知識薄弱,連基本的課堂用語都聽不懂,但經過幾周的自我評價與同伴互評,他及時了解自己每一單元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也逐漸了解到自己究竟在聽力過程的哪個環節和聽力內容的哪個方面存在不足,通過與同學的溝通,他借鑒了其他同學的經驗與聽力策略,并沒有喪失對英語聽力學習的和興趣,因此,聽力水平逐漸得到了加強。總體來說,通過本學期的聽力評價表,實驗班大部分學生的聽力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endprint
控制班學生的基礎和實驗班是基本相同的,實施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在開學初通過課堂觀察發現控制班學生的聽力基礎普遍較弱。比如,張同學是控制班英語前側成績最低的同學,英語基本功不扎實,幾乎連簡單的英語課堂用語都聽不懂,更別提其他的聽力資料。由于課堂上聽不懂教學內容,跟不上教學進度,平時也沒有給自己制定學習目標的習慣,更不會主動尋求教師或同學的幫助和建議,所以他學習的積極性一直不高,最后在課堂上干脆不帶耳機,閱讀其他科目的書籍。劉同學是控制班成績中等的同學,聽力水平較弱,僅能聽懂課堂用語和語速較慢的對話。開學初,多媒體課堂教學設備使他對英語學習很有信心,但是這種現象持續時間并不久,由于缺少監督和管理,他在課堂上經常開小差,平時很少與同學交流。經過一個學期的觀察,控制班學生整體的學習態度不像開學初那樣積極,課堂氣氛沉悶,只是簡單地應付老師布置的任務,沒有更多的交流和建議,所以該班學生的聽力水平沒有明顯的提高。
(二)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
1.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定量分析
使用SPSS1l8.0軟件對問卷調查的學習態度部分進行了數據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在實驗前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學習態度平均值分別為41.5和40.8,P值為.334(>.05),說明兩個班在實驗前學習態度沒有顯著性差異。在實驗后,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值分別為45.7和42.1,兩個班的學習態度平均值各自增加了4.2和1.3,這表明兩個班通過這個學期的學習在學習態度上均有所改善。因為實驗班的平均分比控制班高3.6,這表明實驗班比控制班的學生進步的多。在后測數據中,分析表明控制班和實驗班具有顯著性差異(P=.041<.05),因此形成性評價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幫助。
2.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定性分析
在實驗班實施形成性評價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觀察、聽力評價表等評價工具發現,實驗班的學生對于學習英語的興趣越來越濃,學習態度有所改變,學習情況也日益增強。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大部分同學基本接受并認可這種教學模式,積極主動地設立短期學習目標和長期學習目標,并配合教師完成各項評價表。通過自評和互評,同學們能及時了解每次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并且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態度,大多數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不斷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態度有了明顯的改善。
但在控制班,絕大部分學生們只有在開學初有較高的積極性,但由于這些努力沒有得到及時的評價,所以經過幾周后學習的積極性減退,漸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所以學習態度沒有顯著的提高。
五、結論
通過對實驗結果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表明:實驗班和控制班的英語聽力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實驗班的成績有顯著性提高,這說明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聽力水平。該實驗的研究結果對今后高校英語聽力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第一,高職英語聽力課堂采用形成性評價可以豐富和改善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最終促進他們聽力水平的提高。
第二,在形成性評價中,通過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自我與集體的監督與評價,使自己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到不足之處,并能及時糾正不端正的學習態度;與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三,通過對學生平時學習中的課堂表現、取得的成績和他們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