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芋霖
【摘 要】本文分析網絡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及盛行原因,論述網絡語言與英語之間的關聯,提出積極融入,尋求共同點,探究規律;結合課本知識點,不斷創新,創建積極的校園內的“網絡語言”;正確利用網絡語言進行網絡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整體素養等措施,利用網絡語言促進英語教學。
【關鍵詞】網絡時代 網絡語言 英語教學 措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B-0132-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信息技術不斷更新和滲透,網絡已經跨越地域的限制,實現了海量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即時傳播,全球網絡時代已經來臨。而青少年學生作為網絡的主要使用群體,他們的主要生活娛樂場所已經從現實社會轉移到網絡虛擬社會,因此在網絡時代下為適應網上交際的需要而創造出的網絡語言開始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盛行。網絡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文化,給同為語言文化載體的英語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對網絡語言產生的背景及盛行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找出與英語之間的關聯,提出促進英語教學的可行性措施,以促進英語教學的發展。
一、網絡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及盛行原因
(一)網絡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Wi-Fi 等的全方位普及,以電子計算機、手機等高科技通信技術為支撐的網絡媒體迅速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媒介,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跨出地域限制,將全球聯結在一起,加快了網絡信息的傳遞速度和傳遞范圍,同時在無形的網絡空間中,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流,也可以自由地選擇接收所需信息或發布相對的信息。隨著網絡的社會化普及和人本自由化,網絡文化誕生。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網絡語言就是網絡文化的載體、網絡文化的伴生物,是網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網絡文化不斷滲透到大眾的生活中,特征鮮明的網絡語言也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二)網絡語言盛行的原因分析。調查發現,學生都知道網絡語言的存在,并在生活中會無意識地使用一些網絡語言來進行交流或表達自己的感受。
語言是人類信息交流的載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除了可以用語言來進行交流,還可以借助更多的其他工具來進行溝通交流,而在網絡上,交流的主要手段就是語言文字。盡管網絡交流是通過字面文字符號實現的,但網絡聊天是實時的,不能讓你理清思路后謹慎地像寫書面語言一樣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而是像平時聊天一樣脫口而出,并要求表達更簡單更明了更形象。網絡語言作為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式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大放異彩,令喜歡新鮮事物、追求與眾不同的青少年學生情有獨鐘,更容易接受網絡語言,然后進行傳播使用。且由于交流的多樣性,一些網絡語言就會被帶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年齡圈子中。
同時,隨著家庭電腦、手機流量、Wi-Fi 普及和網絡技術發展,網絡語言通過不同網絡渠道逐漸向全民詞匯滲透,尤其一些網絡語言也被電視、廣播等一些傳統媒體頻頻使用,高密度的亮相和耳濡目染,網絡語言就得到了迅速地傳播,在現實社會中盛行開來。
(三)網絡語言的內容。網絡語言其實就是為了適應網上交際流通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一種頗具特色的語言。本質上是漢語和英語在不同的語境中交流的一種社會變異。
根據問卷調查,通過分析“我想我也是醉了”“汗”“你out了”“520”“我是打醬油的”“BF”“請有空E我”等這些學生使用率最高的網絡語言,我們可以發現網絡語言包括詞語、網絡字符、表情符號、數字和英文字母縮寫、單詞等內容。多呈現舊詞新義、別字詞、諧音、中英夾、英語音譯詞等的方法來進行表達。區別于傳統的中規中矩表達方式,網絡語言凸顯出個性、活潑、幽默、形象等特點,同時語言簡約、使用縮略詞或形象化的數字字母單詞等符號,也凸顯了網上高速交流的需要、迅速實現信息互動的要求。
二、網絡語言與英語之間的關聯
(一)相同點與不同點。網絡語言來源于網絡,體現的是網絡文化;英語是西方國家的母語,體現的也是西方的文化;兩者都是語言,都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而產生的,都承載著文化的傳播。但網絡語言只是網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種應急方式,不講究構詞規律、語法等,只是隨心喜好,雙方理解就可以,久而久之形成較為固定的網絡用語;反之英語是西方國家的傳統語言,沉淀著千百年的歷史文化,不能隨性而言。
(二)兩者之間的引申關系。網絡技術源于西方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也受一些西方語言文化影響,所以網絡語言中也有英語,有一些是英語的縮略詞,有一些是英語縮略詞的音義結合體,有一些是網民們調侃時為了凸顯自己有文化或是覺得某個英語單詞比中文更能表達此刻心情而使用的,均具有直觀表意性。同時,語言之間容易處于互動交流的過程,所以網絡語言既受到英語的制約,又對英語施加影響。
三、利用網絡語言促進英語教學的策略
大多數的中職學生知識基礎都比較薄弱,尤其正處于青春期,所以或多或少都有著叛逆心理,對于規規矩矩的傳授知識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抵觸心理,尤其是感覺在社會、學校、父母的強壓下,要去學習另一種不同的文化語言中復雜的構詞、語法等內容,往往厭惡。而網絡語言的輕俏愉快、新鮮另類的特點正好符合中職生強調個性、凸顯自我的追求,同時沒有壓力、自由言談的網絡語言更容易受到青睞。同是文化的語言載體,網絡語言相比較于英語,更受青少年學生的喜愛,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用網絡語言來服務英語教學呢?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措施。endprint
(一)積極融入,尋求共同點,探究規律。在網絡語言強有力的沖擊下,英語教學不應該放棄,而是應該變被動為主動,積極融入網絡語言世界,求同存異并加以應用。網絡語言中的英語縮略語不同于規范的英文或拼音縮略,甚至與之大相徑庭。網上交流的即時性、交互性,決定了它所遵循的原則只是便捷,網民們會選擇最快捷的方式將自己的思維表述出來,目的就是把一樣復雜的或不便表達的東西用一個或幾個簡單的字母表示出來。但反之,我們可以利用熱門的網絡語言來結合英語知識點進行教學,增強學習有趣度,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興趣。比如,網絡語言中形容天氣太熱,常使用“熱成狗”的表達方式,在英語教學中,就可以滲透天氣的問句:“What is the weather like?”答曰:熱成狗。再延伸出:hot dog(熱狗),或是意譯:feel hot like a dog。或者用網絡語言表達“睡覺”的“水餃”來進行“go to bed”(睡覺)和“dumplings”(餃子)等進行多形式英語教學滲透。
(二)結合課本知識點,不斷創新,創建積極的校園內的“網絡語言”。語言不是靜止的,它在運用中會不斷發生變化。所以隨著網絡交流的范圍擴大,傳統語言已難以滿足網民們順暢的網際交流網絡,網民們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學識,不斷創造新的、有趣的、吸引人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的數量就會逐漸增多。我國網民主要以青年學生為主,這種年齡構成使網絡語言帶有鮮明的“年輕特色”,而青年學生均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以及反抗欲,他們會在網絡交流中樂此不疲地去創造、設計、推廣和使用網絡語言。可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結合英語課本各個單元的知識點,給學生創建一個網絡平臺,鼓勵學生去創造、設計屬于本校園內流通的“網絡語言”,這樣既滿足了學生需求,又達到了教學目的。例如,在校園內,學生之間可能會討論老師(teacher),可用“T 李”表示;或是相約外出吃飯,可用“eat out”;或是老師約談學生,可發“FTF”意指 face to face,面對面交談,等等。
(三)正確利用網絡語言進行網絡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整體素養。網絡是建立在匿名基礎上進行交流的,匿名的交際給了人們釋放了社會壓力的機會,也釋放了人的劣性。網絡語言中有正能量性的部分,也有黃色、暴力的負能量部分。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也要創造一個放松的網絡平臺,讓學生沒有負擔壓力的積極參與,同時在平臺中盡量規避負能量的網絡語言,引導學生多接觸正能量的東西,多創造和推廣正能量的英語網絡語言,引導學生廣泛的使用英語網絡詞語、英語網絡字符,深究英語單詞的語義特征來表現幽默,并指導活用比喻等傳統修辭手法。例如,利用網絡虛擬聊天室、 QQ 群、論壇等匿名形式,進行網絡語言教學。出題:“What is‘pp?”(你認為PP是什么),讓學生發揮想象力:Ass(屁股)、photo paper(照片紙)、twins(雙胞胎)、flags(旗幟),等等。
網絡社會是一個多語社會,它的優勢在于不同國家、不用地區的人都可以即時地進行溝通交流。且隨著網絡的擴張必將引起網絡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網絡語言又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隨著整個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網絡語言也會經過考驗篩選,優勝劣汰。如何使網絡語言更好地促進語言教學、服務社會是我們要一直努力探討的方向。
(責編 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