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君
[摘要]重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重慶紅色旅游發展較為迅速,并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是也出現了發展不均衡等諸多問題。本文結合重慶紅色旅游發展現狀,分析了紅色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紅巖聯線成功案例,提出了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的對策和建議,以促進重慶紅色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重慶;紅色旅游;策略;紅巖聯線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4-009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4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紅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載體,接待旅游者進行參觀游覽,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增加愛國主義精神,豐富閱歷的一種旅游活動。它將紅色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200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中正式提出紅色旅游,經過10余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紅色旅游產品體系。重慶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紅色旅游發展較快,已成為重慶旅游業中的重要業態。
一、重慶紅色旅游發展現狀
(一)紅色旅游資源較為豐富
重慶紅色旅游種類多,包括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人文活動等方面。重慶已有5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6個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個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4個市級重點烈士建筑物保護單位,27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一大批區(縣)級紅色旅游資,共計100余處。其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先烈所留下的大量紀念物和紀念遺跡,形成的“紅巖精神”,是重慶紅色旅游資源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重慶市乃至全國紅色旅游資源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紅色旅游資源分布廣泛
重慶紅色旅游資源分布廣泛,涵蓋了渝中、渝東南、渝東北、渝西南、渝西北等地區,各地區的紅色旅游資源各具特色。主城及周邊都市紅巖革命旅游區有紅巖紀念館、歌樂山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旅游資源;渝東南有城萬紅軍指揮部、趙世炎故居等紅色旅游資源;渝西南紅色旅游景區有聶榮臻故居、楊尚昆故居等紅色旅游資源;渝西北有邱少云烈士墓、良緣亭等紅色旅游資源。
(三)紅色旅游知名度極高
悠久的歷史給重慶紅色旅游帶來豐富的資源,重慶紅色旅游在全國乃至于全世界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以歌樂山烈士陵園、白公館、渣滓洞、松林坡、紅巖革命紀念館為主的紅巖聯線景點,開展紅巖魂巡展,紅巖報告展演被評為“中宣部十件大事”、“十大演出盛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紅巖精神傳遍全國,在全國樹立了極高知名度,吸引著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逐步形成以“重慶紅色旅游目的地”為中心的、在全國紅色旅游有較大知名度的紅色旅游區域品牌。
(四)紅色旅游發展不均衡
重慶紅色旅游除主城區的起步早、開發快,具有一定規模外,處于周邊區縣的紅色旅游景區受當地經濟限制,開發程度較差,基礎設施不健全,游客停留時間短。
二、重慶紅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紅色旅游文化認識不夠,挖掘不深入
紅色旅游內涵豐富,但是一些紅色旅游景區對于紅色旅游資源理解不充分,開發不全面,沒有意識到紅色旅游資源在經濟、教育、歷史等方面的諸多價值。許多紅色旅游景區仍停留在櫥窗式的展覽,簡單的靜態式陳列,缺乏現代化的聲光設備設施,缺乏趣味性,吸引力不強,參與性不高。
(二)紅色旅游景區各自為陣,缺乏整體性
重慶紅色旅游資源由于分散、偏遠、景區在規劃上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未能將紅色旅游進行整體開發。重慶紅色旅游隸屬于“川陜渝紅色旅游區”,一些紅色旅游景區只顧自身利益,缺乏和四川、陜西等地相鄰紅色旅游景區(點)的聯系和互動,各自為陣,破壞了紅色旅游資源整體性和關聯,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
(三)紅色旅游資源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不完善
由于歷史原因紅色旅游資源多分布于山區或農村,景區交通道路不暢通,基礎設施落后,各紅色景區餐飲、住宿、購物等綜合配套服務不健全,開發不充分,亂搭亂建現象突出。歌樂山上濫建的“農家樂”現象突出,亂砍濫伐、不考慮地質條件,導致山上水土流失嚴重。2007年7月中旬,暴發山洪時,曾經關押過江姐等烈士的女牢房門、刑訊室后圍墻、原看守員廁所都被洪水沖垮,房屋內的設施損壞,紅巖聯線損失高達1787萬多元。
(四)紅色旅游景區管理不善,員工素質不高
重慶大部分紅色旅游景區是免收開放,許多紅色旅游景區存在管理松散,效率低,服務意識薄弱,講解人員專業水平不高,對紅色旅游理解不深刻,講解詞不能充分反映景區的紅色文化內涵,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和感染力,難以吸引游客。
三、重慶紅色旅游發展對策
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成立于2007年1月19日,又稱為紅巖聯線。紅巖聯線成功抓住了機遇,在資源整合、機制創新、研究開發、市場拓展、社會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極大地推動了重慶紅色旅游發展,其實施的措施值得學習和總結。
(一)更新觀念,提高對紅色旅游的認識
2014年12月,習總書記在視察中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015全國旅游大會提出“515戰略”,明確了積極發展紅色旅游的戰略部署。隨后,國家旅游局組織了紅色旅游火炬傳遞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在全國上下掀起了紅色旅游的浪潮。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引導下,更新觀念,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大力發展紅色旅游。
(二)挖掘紅色旅游文化內涵,開發紅色旅游產品endprint
重慶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內涵深厚。紅巖聯線在打造紅色旅游文化方面卓有成效。紅巖聯線深度挖掘“紅巖精神”,在重慶市很多機關、學校、部隊以及40個區縣建立紅巖文化室,提供《不朽紅巖》展覽、音像資料、紅巖劇場、紅巖講座、紅巖游戲、紅巖書籍、紅巖博物館等紅巖系列產品,打破了傳統的靜態的布展模式,充分調動游客的參與性,讓人們走進紅巖、感受紅巖、學習紅巖,已出版《紅巖精神研究》、《風雨白宮館》、《浩氣長存》等29種圖書和《紅巖檔案解密》、《生命作證》等8部影視作品,許多紅色旅游景區也充分采用聲、光、電結合的半景畫、全景畫形式等高新技術手段來改進傳統紅色旅游產品,再現歷史事件、還原歷史遺址,吸引游客,增加參與性和體驗性,增強紅色文化的魅力。
(三)合理規劃,加強紅色旅游資源整合
紅色旅游在開發時應注意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規劃,注重開發和保護并重,規范建設行為,禁止隨意砍伐、亂挖亂建的行為,積極擴種、恢復規劃景區的生態植被,促進生態平衡,保證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在景區開發中,加強與周邊紅色旅游景區的合作,實現共贏。2004年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烈士陵園首次整合,之后,紅巖聯線不斷把分散的革命歷史文化紀念地、革命文化遺址聯合起來,相繼整合了陳獨秀故居、酉陽趙世炎紀念館、開縣劉伯承紀念館等景點,推出“抗戰文化一日游、重慶帥鄉二日游、文化名人尋蹤一日游”等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線路。此外,紅巖聯線還注重與省外紅色旅游景區的合作,與紅巖精神的發源地之一、《紅巖》一書中的江姐、許云峰等英烈原型生活、戰斗過的四川省華鎣市合作,聯手打造紅色旅游,整合市場、共享資源,帶動了川渝旅游經濟的發展,促進雙方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實現共贏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基礎設施設備,提高接待能力
基礎設施設備是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的基本保證,加強紅色旅游景區內的道路、供電、消防、環衛、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紅巖聯線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實施了61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了地質滑坡搶險加固工程,做好安防工程建設,實現了對重要文物遺址的全方位實時監控,更換,增設了景區休息桌椅和景區路線圖、公廁指示牌等服務標識;完成了景區停車場的改擴建;打造了數字紅巖,完成了紅村網建設,開發了手機APP、微信平臺等系統,引入3D與云技術,實現全媒體協作的云傳播、云互動和云服務等。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革命根據地是重慶市唯一一個建立省級蘇維埃政權的地方,投入2000余萬元改建和擴建南腰界紅軍廣場,修建游客接待中心和展覽館、陳列館,完善景區接待設施和綜合配套設施。
(五)加強員工培養,提高管理水平
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需要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先進的管理理念,紅色旅游具有較強的教育功能,紅色旅游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有講解技巧,而且更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紅巖聯線管理機構修訂完善《參觀接待工作管理細則》,明確了服務流程和服務要求,建立規范化的接待制度,提出“量化管理、人才培養、研究開發”的經營管理方針,推進“專業化、規范化、數字化、精細化”管理,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強化培訓,提高員工素質,建立了各類型的專業技術隊伍。紅巖聯線投資4億多元打造“紅巖干部培訓基地”,推出免費解說,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比賽及其他活動,紅巖聯線的2名講解員榮獲"2014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1名講解員榮獲“全國第五屆紅色旅游講解員、導游員電視網絡大賽”三等獎。
綜上所述,針對重慶紅色旅游在發展中存在的對紅色旅游文化認識不高、紅色旅游資源文化挖掘不深入、紅色資源整合不充分、紅色旅游人才缺乏等問題,通過紅巖聯線的成功案例,提出了提高認識,合理規劃,注重資源整合,提升接待能力,挖掘文化內涵,強化管理等策略,促進重慶紅色旅游的進一步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