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波
[摘要]當前,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地定位于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作為面向學習者需求的課程設置,應當融入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當中,以更好地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服務。本文以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為例,探討了在分級教學班中開展的ESP教學實踐。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ESP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4-017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8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當前,為適應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和教育方針指導,地方本科院校正積極地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學英語教學作為公共基礎課,在培養“重基礎、重基礎、重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才需求的變化,使得大學英語教學的重心正在從通用英語教學逐步向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Special Purpo-ses,簡稱ESP)教學轉變。即將出臺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更是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分為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蔡基剛認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應該定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學術英語交流技能”,為學生在后續專業學習和工作中使用英語打下基礎,提升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國際交往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主要為專業服務,因此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專業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與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不同,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入學時英語基礎差異性大,有的甚至起點很低,這種實際情況使得ESP教學不可能從人校就開始實施。因此,我校開展了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在充分為學生打好語言基礎之后,在分級教學高級班大學英語教學后期開展ESP教學實踐。實踐表明,在分級教學中引入ESP教學,學生們既習得了英語知識、夯實了英語技能,又增強了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培養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與專業相匹配的語言應用能力,極大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素養,英語教學更好地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分級教學的研究背景
分級教學也被稱為分層教學,是指根據學生實際英語水平和學習能力,將其劃歸不同級別,確定不同的教學起點和培養目標,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分級教學主要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針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將較為科學地劃分學習者的語言水平級別,在教學各環節都體現級別差異,讓學生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分別取得進步,從而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在知識基礎的客觀要求和學習目標的主觀需求。
目前各高校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有多種類型。按照呂玉梅總結,分級教學有從層次上看又分為兩級、四級的,最常見的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對應學習者語言初級、中級、高級水平;從分級的課堂組織形式看,存在隱性和顯性分級兩種方式。顯性分級是較為普遍的一種模式,一般根據分級測試等方式衡量學生的英語水平,再重新組建教學班。
二、分級教學的實踐
借鑒各高校的分級經驗,我校試行的分級方案是將大學英語教學班級分為A、B、C三個級別,執行不同的教學進度和計劃,四個學期分別開設英語基礎知識、應用技能、和學術英語等模塊課程。
(一)分級班的設置
新生入校后,進行廣泛的調查分析,了解其學習動機、目標、風格、策略及英語學習能力的自我評價。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摸底考試成績、高考成績、和學習需求等因素,按專業大類分級編班。考慮到我校英語教學資源、師資隊伍緊張的實際情況,大學英語教學班級仍舊沿用大班授課模式。實行級別“滾動制”,以一學期為一個調整階段。其中A班的調整幅度比較大。到第二學年,A班的學生都達到了六級水平,并且實現了小班教學。
(二)分級班的教學安排
在教材內容上,分級教學采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聽說教程、《新核心大學英語泛讀教程》等教學材料。A級班起點為第三冊,B級班起點為第二冊,C級班從第一冊開始。在課程設置上,為達到四級水平的學生設置大學英語專題模塊(聽說、譯寫等)、大學英語拓展模塊(文化、文學等)和學術英語課程模塊(ESP)。
在教學方法上,A級班基礎較好,學習興趣濃厚,學習能力較強,擁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學主要采用交際法教學,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培養英語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在第二學期基本達到四級水平。B級學生英語基礎一般,水平中等,教學采用折中法,對課文內容進行較為詳盡地講解,關注四級重點詞匯,開展主題相關的討論,幫助學生達到“較高要求”,第三學期達到四級或以上水平,在分級教學后期引入部分學術英語教學內容。C級學生英語基礎差,起點低,語法、詞匯方面比較欠缺。教學法則采用傳統模式,教學中還兼顧語音知識、語法知識。ESP教學內容主要通過泛讀教程開展。分級教學班聽說課開展小班教學,課堂上運用了參與式、體驗式、案例式、啟發式教學,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全面應用,也極大地提高了分級教學的效果。
三、分級A班ESP教學實踐
通過第一學年的通用英語學習,A班學生進一步夯實了語言基礎。第三學期,A班教學涵蓋了《英語國家概況》和《中國文化概況》等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在此基礎之上,第四學期我們為A班安排了ESP教學內容。參與試點的A班學生均來自經管學院,以文科學生為主,英語水平相對較高,因此教材選用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英語社科》和《學術英語聽力》兩本權威ESP教材。根據教學計劃,該學期共安排56課時,其中20課時為聽力教學。endprint
《學術英語社科》是一本學術提升類專門用途英語教材,內容涉及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學科。聽、說、讀、寫、譯訓練均以夯實語言技能、提升學術能力、批判式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為主要目的。在教學中,教師將分級A班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以合作、研究學習的方式開展ESP教學,這一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反饋。
第一,ESP教學內容充實、豐富,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Decision-Making Behaviors in Eco-nomic Activities這一單元時,小組首先需要合作搜索、了解與作者N.G.Mankiw的相關信息,并在班級進行匯報交流。然后在課文A閱讀時,要求學生獨立使用略讀的技巧,快速把握要點信息,并在組內討論交流。隨后,教師會就文章內容提出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理解材料,并從試著從專業的角度解讀文本。在完成了基礎的閱讀理解任務后,老師安排了拓寬了閱讀面,將節選文章的原文完整地提供給學生,并對比閱讀具有相同專業背景的課文B和課文c,鼓勵學生將學到的技巧去分析同類型文本的語體特點、語篇特點。最后,通過引入相同專業背景的視聽材料,展現真實的學術講座和訪談,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于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理解掌握。
第二、ESP教學內容與專業的強相關性,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展示的興趣。如文本A的一部分主要涉及的mar-ginal benefits和marginal costs兩個術語與學生的專業知識密切相關。當老師邀請學生就該部分進行解釋時,學生們異常激動和積極。在后來的研究訪談中,很多學生表示:“能在大學英語課堂讀到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內容,能用英語展示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是極有成就感的事情!”、“學習的氛圍比傳統的大學英語課要熱烈數倍”。更有學生在學習日志中寫道:“我至今仍然記得二年級的大學英語課上,我在黑板一角邊畫圖、邊解釋航空公司出售standby ticket的行為,我都不敢相信英語怎么突然就那么流利了!”
第三、ESP教學內容的專業性,改變了傳統課堂師生的角色作用,使教與學雙方具有平等的話語權,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更融洽。ESP教學中教師主要引導和把握語言訓練、理解及運用個環節的質量,而文本內容往往專業性較強,使得學生的理解反而走在教師前面。自然而然,ESP課堂就形成了一種和諧的、互相學習的環境。看到教師愿意放下身段,虛心“請教”專業知識,學生的自信心頓時增加。在學習中,學生們互相之間還能就某一話題展開激烈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更是促進了思辨能力的提高。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們最歡迎的課堂活動就是小組辯論和小組演示。如在讀到game theory這一主題時,學生們更是自己設計、體驗了文中介紹的public-goodsgame,并討論這一游戲中各種不同的角色定位和策略選擇。可見,ESP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已經轉換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參與者和學習伙伴,從何使得課堂變得生動、活躍和有趣。
四、結語
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分級教學一方面順應了大學英語深入改革的時代要求,另一方面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能更有效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表明,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融入ESP教學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針對不同級別的學生,安排不同難度、層次的教學內容、并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徑。對于具有專業學習、研究需求、希望具備國際化視野的學習者而言,ESP教學最符合他們的期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