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提出高職課改后,很多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課程開始實施項目化教學改革。文章對高職高專公共英語項目化教學改革的現狀以及改革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改革;項目化教學
【Abstract】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begun to implement the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English courses afte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was proposed by the sta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form of public English project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public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Project teaching
【作者簡介】胡敏(1977.10.13-),男,山西長治人,教育學碩士,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英語組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等。
一、前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高職院校的很多專業課程尤其是理工科的課程己經基本形成了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針對此種趨勢,很多學院,包括高職英語在內的公共基礎課程,也開始實施項目化教學改革。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項目化教學有兩個核心轉變:一是以行動為導向,也就是說教學過程的分解布局不再按照理論體系,而是對應于企業的產品設計生產線路。二是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直接參與到項目實踐過程中,以完成項目為目標,在做的過程中理解與掌握課程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則從講臺上的主角轉變成教學活動導演和監督,進一步學習的重點與課程的評價也由結果移向了過程。總之,項目教學是圍繞著“做”這個中心展開的,應該說,這種教學方法對高職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益的,特別是對那些與產品制造、項目化服務等直接相關的專業課程特別適用,值得推廣。正因為項目化教學提倡項目要來源于企業,所以近年來在“零距離上崗”觀念驅動下,教學 “項目化”在高職院校十分盛行,工科、文科、經濟管理等各專業,幾乎所有的課程都被要求實施項目化教學,甚至在遠離企業生產技能的英語課程中也要推廣。
二、高職公共英語項目化教學面臨的問題
1.高職公共英語的主要功能是語言的教與學,與學生能否具備企業需要的生產技能沒有必然的聯系,讓高職公共英語通過項目化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操作實踐技能、直接為企業的生產服務是不現實的。如果是為了迎合改革的潮流,在英語中植入的“項目化教學”,一般都是將原有課程體系中的章節冠以“項目”和“任務”之名,并不具備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的基本特征,從而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項目化教學。
2.項目化教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以學生為主導。高職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基礎普遍薄弱,如果沒有教師統一的、規范的系統授課, 而以學生為主導開展所謂的英語項目化教學,勢必會造成教學質量的嚴重下滑。高職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中小學階段學習語言的條件和環境比較差,加上應試教育的束縛,極少有機會接受聽力基本訓練,發音不標準、帶有鄉音的現象比較普遍,嚴重缺乏語言交流的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連最基本的聽、說交流都無法進行,開展寫、譯等項目訓練更是不可能了,而且會造成高校教師資源的浪費。
3.項目化教學注重技能練習和培訓的理念,對英語課程中的詞匯、語法、以及聽說讀寫等科目教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這樣的項目化一定要適度,以免割裂英語教學體系,影響英語課程文化傳播功能的發揮。語言的學習與專業的學習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意義上講,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進行統一規范的講解,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世界先進文化的教育。因此英語教學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體系,而非若干個項目所能堆砌而成。
4.有限的學時,落后的教學設備,影響了教學效果。鑒于職業技術學院本身的特點,在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大環境下,高職教育更多地注重“產學合作”教學模式的改革,在實際的操作中,從教學管理部門到教學部門的工作安排,多有意無意地過度強調專業性,忽視基礎性,如縮減公共英語課程,學校由原來的兩年課程縮短到一年時間,每學期的課時數也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英語課程已逐漸被邊緣化。在不足 130 學時的時間內,公共英語教師既要負責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又要擔負著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以及職業道德的培養,明顯有些力不從心。同時,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各個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擴招,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多。由此導致了教學資源不足,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專職英語教師數量都滿足不了現有學生的需求。由于這些客觀因素,使得學校不得不采取合班授課的方式,導致每個班額較大,大多數班級在七、八十人左右,有的甚至近百人。而且很多學校教學輔助設備相對落后,無法滿足新的辦學理念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不可能顧及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對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增加了阻力,進而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三、高職公共英語項目化課程改革策略
對于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進行了認真調研和思考, 提出了高職公共英語項目化課程的一些建議。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是一門語言基礎與應用能力相結合、英語知識與行業英語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應用性課程。它應以“服務于學生,服務于專業”為宗旨,以模擬工作環境為背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存量,將鞏固基礎知識與培養應用能力有機結合,強化學生在職業場景下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對于后繼專業英語課程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就業和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主要課改策略如下:
1.開展任務型教學。為體現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這一原則,在教學內容上,增加聽說課的比例,融入情境,任務教學貫穿其中。“任務”在外語教學領域是個使用廣泛、含義多重的術語,考查的角度不同,界定的方式也各異。任務型教學是建立在第二語言學習研究基礎上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它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和動機,強調“在做中學”,學習過程就是完成任務的過程,并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因此,教師備課時要圍繞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學生通過這些語言活動完成語言學習任務,最終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的。
2.增強英語情景教學。打破傳統的聽說讀寫譯的教學模塊,而是以項目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按照不同交際功能的生活情境模塊以及專業崗位所必需的技能訓練項目來進行教學,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加入綜合應用項目,模擬真實工作情景,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真正認識到未來工作環境中英語的使用情況以及英語的重要性。
3.改進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適當增加室外課程。為了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英語課堂上采用了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實踐的參與意識。同時,在傳統課堂講授的基礎上,以多媒體技術手段為支撐,遵循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可以針對西方文化為專題,開展室外教學,橄欖球,棒球課,舉辦圣誕節,萬圣節舞會等。
4.改進考核方式,使評價更公平。改變以往的一張卷子評定學生的模式,采取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模式,激勵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進而實現語言知識的積累及運用能力的提升,使成績的考核更系統、全面和公平。形成性評價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占總成績的 50%,采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評等形式,從出勤、參與情況及任務完成效果、能力提升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項目實施情況做出評價,以促進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水平;終結性評價占總成績的 50%,包括對語言知識 (詞匯和閱讀) 和語言技能 (聽力、口語) 的考核。期末,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做出全面、系統、公正的評價。
四、結束語
高職公共英語項目化課改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深入學生實際,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現有基礎、學習潛能、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客觀現實, 采用新的教學方法、結合不同專業提出不同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引入適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教學做”,開展任務型教學,將理論知識學習、實踐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進而推動和深化高職公共英語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 把高職英語課改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教院校整體教改四[J].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景秀娟.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J].科技信息,2008.
[4]陳佶.關于高職院校項目教學課改的必要性探討[J].才智,2015 (28):73.
[5]趙華.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項目化課改推動學院內涵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1(0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