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誦作為一種必要的學習方法一直以來都被世人廣泛接受,中國自古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在現代教育中,老師也是很重視其有效性,在教學活動中頻繁地使用著。但是作為學科研究的對象,相關研究中還有一些空白有待于填補。本文是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背誦策略”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適當的綜述,希望對日后的研究起到輔助作用。
【關鍵詞】語言學習策略;背誦策略;背誦
【作者簡介】黎懿瑤(1993-),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隨著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與發展,陸續涌現了大批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也對我國的外語教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中也對學習策略提出了分級要求。鑒于背誦策略是以語言學習策略為基礎,本文將先對語言學習策略進行綜述。
一、語言學習策略
1971年,Rubin開始著手研究語言善學者的學習策略,并于1975年在權威雜志TESOL Quarterly第9期上發表了她的經典論文“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正式提出了語言學習策略概念,標志著語言學習策略正式登上了外語教學研究的歷史舞臺。目前,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已發展成為學科學習策略研究最活躍的領域(顧世民,2015)。下面將對學習策略的定義與分類進行綜述。
1.語言學習策略的定義。關于語言學習策略的定義,國內外的研究者們一直都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其中,國外對語言學習策略定義有自己見解的學者主要有:Stern(1983)、Weinstein和Mayer(1986)、Chamot(1987)、Rubin(1987)、Oxford(1990)、Cohen(1998),等。同樣國內的學者也對語言學習策略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如:程曉堂,鄭敏(2002)、文秋芳(1996,2002),除以上學者外,Rod Ellis和Macaro深感定義之難,只是列出了語言學習策略的主要特點(顧世民,2015)。
2.語言學習策略的分類。隨著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逐漸深入,研究者們意識到應建立適當的語言學習策略的體系,這樣在學術研究以及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更具有系統性。筆者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對語言學習策略的分類進行綜述:根據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分類和根據語言本體內分類。
首先,根據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策略分類即:詞匯策略、語法策略、聽力策略、閱讀策略、寫作策略、口語策略以及翻譯策略。其次,在根據語言本體內的分類時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見解,如:文秋芳(1993)根據Skehan(1989)的觀點,將英語學習策略分為管理策略與語言學習策略兩大類,兩個類別之間相互控制、相互影響;OMalley和Chamot(1990)根據認知心理學理論將策略分為三大類: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其中元認知策略用于評價管理和監控認知策略的使用;認知策略是在具體的語言學習活動相中使用的;社交/情感策略為學習者提供更多使用或接觸目標語言的機會;Oxford(1990)根據策略與語言材料的關系將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每一類又可以細化分為三小類。其中直接策略包括: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間接策略包括: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會策略;Cohen(1998)根據運用策略的目的,將策略分為語言學習策略和語言使用策略。在語言學習的策略中包括:識別材料、區分材料、組織材料、反復接觸材料、有意識記。
以上幾種分類體系從不同的標準和角度對學習策略進行了分類。在OMalley和Chamot(1990)的分類中,認知策略中包括的重復策略,就是指語言學習者反復進行模仿與操練。這樣的學習方式在背誦的過程中有所體現。在Oxford(1990)的分類中:直接策略中的記憶策略包括建立知識聯系網絡、運用外形與聲音、認真復習、運用動作。這與背誦有相似之處。在Cohen(1998)的分類中:反復接觸材料、有意識記這兩類策略與背誦的過程相對應,即重復練習語言材料并花力氣記住語言知識。雖然在以往的學習策略分類框架中沒有對背誦直接的體現,但根據相通的特點與屬性,筆者認為背誦策略與重復策略、記憶策略以及有意識記策略時平行的關系,在三種分類框架中分別屬于認知策略、直接策略與語言學習策略。
二、背誦策略
1.背誦策略的定義與分類。背誦一詞的英文是recitation,《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這一詞的解釋是:“an act of saying aloud a piece of poetry or literature that you have learned.”。 在《現代漢語詞典》對背誦的解釋則是“憑記憶念出讀過的文章或詞句”。它是一個學習的行為過程,背誦首先是對語言材料的一個語言輸入與記憶的過程,也是理解和吸收語言材料所表達的語言內容和思想情感的一個語言習得過程。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背誦策略的定義并沒有明確的體現。筆者結合以往的研究以及大家對背誦的普遍認知總結出背誦策略的定義:背誦策略是一種通過使用各種有效的語言輸入方式來反復接觸語言材料,并且最終能夠形成長時記憶甚至是永久記憶的一種學習策略。背誦策略具備以下兩個特點:一定量的重復與對語言材料的記憶。
2.背誦策略的國內研究現狀。在中國,背誦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有效且成功的學習方式。有許多資深學者通過自己的學習經歷與經驗說明了背誦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和影響。張維友、章振邦、陳琳認為背誦對二語學習者具有必要性,張維友、章振邦更是根據自身學習英語的經歷總結出背誦在他們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除此之外,學者們也開展了一系列實證研究。首先,在研究對象上,大多數研究對象都集中在在大學生,如:王文靜 (2008)、何智林(2008)、朱雪娜(2015)等,均以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實驗。另外,也有部分研究者對高中生進行研究,如:吳可峰(2006)、張英俊,徐鵬(2010)、王衛才(2011)、王兆梅(2014)等的研究對象均為高中生。僅有少數的研究者選擇初中生進行研究,如:王琪(2016)是通過實驗,研究了背誦策略對初中生英語寫作水平以及初中生對背誦策略的態度。由此可見研究對象的分布并不平均。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容易理解,中學的老師由于日常教學任務較重,很多時候會忽視科學研究的必要。而高校的老師又不容易接觸到中學的受試,所以,在中學階段的研究較少。
其次,在研究內容上,在關于背誦策略的研究中,絕大多數研究集中在以下這三方面:關于背誦策略本身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探討(陳萱,2004等)、背誦策略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董衛、付黎旭,2003等)以及背誦策略與英語學習的相關性(戴禎瓊、丁言仁,2010;丁言仁、戚焱,2001等)。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以及學習成績上也均有涉及但數量遠遠小于以上三類研究。總得來說,研究內容集中在背誦方法以及背誦策略的有效性較多,其他方面的內容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有待于日后的研究者們來填補。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幾乎所有研究者都采用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實驗前后對受試進行寫作測試或對語言能力進行綜合的,通過對比分析,得出其在寫作水平及英語水平上的變化。并且在實驗后選取一定的人數進行訪談,來了解其對背誦策略的態度。如:何智林 (2008),劉丹(2016)等。僅有一篇碩士論文(辛瑞清,2015)進行了個案研究(從研究內容上來看還是對背誦策略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國內的絕大多數研究均是采用量化的方法來進行的,質性研究還處于少數,但在筆者看來,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來研究背誦策略很有必要。
三、小結
綜合上述,筆者發現國內學者對于背誦策略與英語寫作的研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在研究內容方面,國內關于背誦策略的研究主要是對其有效性的研究。但是從古至今其有效性已經得到世人的廣泛認可,不必再進行過多贅述。需要探索開發其他方面的研究內容。在研究對象方面,國內對于背誦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中,極少數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然而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的認知水平正處于發展階段,所以對這一階段學生的研究有很大的教育價值與意義,應該得到重視。在研究方法方面,國內學者對于背誦的過程進行研究時均是采用量化的方法,缺少深入的、質性的研究來描寫其過程與細節。
參考文獻:
[1]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從理論到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陳萱.對背誦的再認識[J].國外外語教學,2004(01):13-15.
[3]董衛,付黎旭.背誦式語言輸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外語界,2003(04):56-59
[4]丁言仁,戚焱.背誦課文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J].外語界,2001 (05):58-65.
[5]顧世民,趙玉峰.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回顧與思考——國外研究視角[J].外語電化教學,2015(05):41-49.
[6]顧世民,臧淑梅.國內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回顧、思考和展望[J].外語電化教學,2017(02):84-90.
[7]吳可峰.將背誦應用于中學英語教學的實證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06(05):47-48.
[8]文秋芳,王立非.英語學習策略理論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9]Chamot,A.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Englewook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7.
[10]Cohen,A.Strategies in 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London:Longman,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