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吉林報告》火了,成了微信朋友圈和各種群里最熱的話題,沒有之一。
大概的背景是這樣的。8月21日,經濟學家林毅夫領銜的北京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與吉林省發改委聯合課題組,聯合推出了《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這份長達30多萬字的報告中最惹眼的部分當屬提出了發展大農業、大健康、現代輕紡、現代裝備等產業集群的結論。這篇報告一經推出,就引起了很大關注。8月23日,前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針對該報告,發表了一篇措辭激烈的批評文章,稱其犯有致命錯誤。媒體報道中,甚至出現“林毅夫要把吉林帶到坑里”的說法,迅速引爆輿論。
對于爭辯雙方的論點,我基本毫不關心,當然就研究結論本身,我顯然不可能同意這份報告。但更重要的是,我不同意這個報告的任何一個字,它不應該存在,尤其是在當下內地宏觀經濟向市場化過渡的進程條顯示已達99%的當下。
在我們看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的初始化進程條停留在99%已經超過10多年的今天,這份《吉林報告》精確地解讀了為什么這個安裝程序一直未完成的bug所在。
國內經濟學界對于產業政策毒害的認知之清晰,莫過于現在更多以獨立經濟學家身份發聲的張維迎先生。早在一年前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6夏季高峰會上,身為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首席經濟學家的張維迎在演講中直陳,人類認知的局限和激勵機制的扭曲,意味著產業政策注定會失敗,更像是一場豪賭。對此,張維迎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廢除任何形式的產業政策,政府不給任何行業、企業特殊政策。
張維迎列舉了蒸汽機、飛機到計算機等人類歷史上的重要創新來說明,創新是不可預見的。因此同樣沒有辦法對產業創新做任何規劃,中國搞一個產業政策意味著這其實是盲人騎瞎馬的豪賭。他反問道,如果技術和創新是可以預料的,那就不需要企業家,只需要政府官員就行了。正因創新不可預料,所以才需要企業家的判斷力和警覺,不斷試錯。
當我們看到一群聰明的體制內大腦,拿著財政支出支持的研究經費,經年累月之后,最終給東北黑土地上折騰出一個現代輕紡的發展方向時,任何一個有樸素經濟學常識的頭腦都該意識到,產業政策該畫上句號了。先看國外,底特律的崛起和衰落全周期里,都看不到什么產業政策在起作用,但是特斯拉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迅速崛起,顯示了市場自身的修復活力。再看國內,上海政府早年就發出“為什么我們這里出不了馬云”的反思,直到今日移動互聯網的產業高地仍然牢牢地扎在杭州的硬寨里。
所以,東北的再度崛起,根本上還是取決于進程條上那最后1%何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