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馮珊珊
東和環保在保持設備制造國際領先、鞏固設備銷售的前提下,計劃橫向延長設備制造鏈,縱向打造中游制造到下游廢料處理的“環保生態產業鏈”。
環保市場潛力巨大,“十一五”以來,中國的環保產業以年均15%—20%的增長率快速發展。據預測,到2015年年底,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其中環保裝備和環保服務業產值將分別達到5000億元,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環保產業市場之一。隨著環保題材的走強,東和環保(834961)以其獨特的盈利模式獲得全國投資者關注并獲得多家知名投資機構的跟投。
河南東和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級的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12月,正式在新三板掛牌。主要從事環保設備的制造,生產銷售以及相關的廢料處理,是集環保新能源垃圾變再生能源制造于一體的企業。目前有四大主營業務:環保設備的制造、銷售;新能源技術研究及服務推廣;商品與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再生資源回收。

東和環保董事長李棟介紹,公司在1997年就開始踏入這個行業,發明了第一臺旋轉式的廢舊輪胎煉油設備;2000年,第一臺旋轉式廢塑料煉油設備出口到韓國;2008年,商丘市東和專用設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13年,公司建成了全球最大廢輪胎、廢塑料、廢油煉油設備制造中心;2015年,3月底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12月22日正式掛牌新三板。
2016年5月,東和環保憑借優異的成績,進入創新層,也入圍了省內新三板企業30強、“中國首屆新三板百強榜”,更是憑借2015年凈利潤4130萬元在全國新三板環保行業中排名第四位。同年8月,東和環保收購并控股了駐馬店市永峰環保化工有限公司,正式進軍下游廢油處理領域。
2016年9月9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規定注冊地和主要生產經營地均在貧困地區的企業,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適用“即報即審、審過即發”政策。
李棟介紹,目前東和環保主要制造三類設備:第一類是廢油處理設備。涉及蒸餾和精制兩大工藝,從市場上收購回來的廢油經過設備處理以后,可以產出潤滑油基礎油和柴油燃料油這兩大類產品。
“潤滑油基礎油我們可以直接銷售給潤滑油公司,經過他們調和以后做成成品潤滑油進行銷售,目前潤滑油基礎油的市場價每噸五千到五千五百元。我們生產出來的柴油燃料油完全可以達到中化中石化的質量標準,也就是說完全可以替代國標柴油進行使用,還可以用來發電以及當作工業原料。”
第二類是廢輪胎、廢塑料煉油設備。把收集過來的廢輪胎和塑料通過這種設備進行資源化處理,“得到的燃料油部分我們可以直接拿來銷售,目前燃料油的市場價是2000到2600一噸。”
為了避免油價波動對整個行業帶來的影響,東和環保從2014年開始推出新能源電站項目。“我們把初始產品燃料油直接發電然后國家電網去銷售,這樣的話一個是國家電價基本上是穩定的,另外我們做新能源電站和國家電網簽訂合同,一般情況下我們的運營年限會簽到15年以上,一方面可以避免國際油價的波動對我們整個行業的影響,另外一方面可以保證我們企業有持續盈利的能力。”
第三類是醫療垃圾處理設備。“因為我們的殺菌率非常高,經過殺菌后醫療垃圾就會變成一般垃圾,就可以進行資源化處理,我們可以把殺菌后的醫療垃圾再做成能源,比如說燃料油、除炭黑、鋼材。”
2015年,東和環保的資產總額是2.34億元,凈資產是2.08億元,營業收入是1.08億元,凈利潤達到了4143萬元。2016年,東和環保的資產總額增加到了4.44億元,凈資產增加到了3.52億元,營業收入增加到了1.31億元,凈利潤同樣以將近百分之二十的增幅增加到了4842萬元。
在李棟看來,放眼全球市場,無論在裝備制造和技術服務,機會都是非常大的。2000年,第一臺旋轉式廢塑料煉油設備出口到韓國,東和環保就開始正式進軍國際市場,尤其是2008年到2014年度,東和環保外貿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2年,東和環保在菲律賓建成投產的一條年處理五萬噸的費油處理設備。這條線在2012年底建成投產至今,一直運營良好,也受到了客戶高度好評。
“現在我們最主要的海外陣地市場還是在東南亞地區,像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這些區域的輪胎油廣泛用于橡膠、玻璃廠,還有做陶瓷的,用量還是很大,包括鋼廠的加熱,這方面受到了廣泛的接受,所以這個市場比較旺,需求量比較大。”
東和環保在海外市場的成功案例,還包括澳大利亞年處理6000噸廢輪胎再生資源項目、泰國年處理3.6萬噸廢輪胎再生資源項目。
“歐美國家的需求,像美國德克薩斯我們有24條廢輪胎的生產線,另外在英國準備持續增產,現在是6千噸打算增產到3萬噸。”李棟坦言,雖然東和環保的核心裝備技術完全可以達到歐美市場的排放和生產標準,但是因為油的質地和當地終端消費者對這個油的認識還是比較困難,歐美市場的挑戰性頗高。
李棟介紹,接下來的幾年內,東和環保在保持設備制造國際領先、鞏固設備銷售的前提下,橫向延長設備制造鏈,縱向打造中游制造到下游廢料處理的“環保生態產業鏈”。
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也為了能符合國家對整個行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的要求,東和環保目前正在著手進軍下游。李棟將正在進行中的新業務分為三大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處置危廢固廢類(廢輪胎、廢潤滑油、廢油泥、廢乳化液、工業危廢焚燒等)環保裝備制造、技術研發、及相關廢料處理業務;
第二個方面就是以廢輪胎、廢塑料提取的燃料油、炭黑為原料的新能源電站、廢油處理工廠的建造及自營;
第三個方面下游廢料處理從項目立項環評、總體設計、建設監理、至相應設備安裝調試和運營的EPC總包服務。
李棟給出了一組數據:根據環保部固廢與化學品管理中心估算,我國2014年的危廢實際產生量為1億噸以上,遠超官方統計數字3634萬噸,尚有近7000萬噸的危廢沒有納入環境統計年鑒的統計口徑,我國的危廢處置需求十分巨大,全國共有危廢經營許可證2034份,處置能力為5263萬噸/年,實際危廢處置率不足20%,處理量嚴重低于產生量。
據E20研究院調研,目前市場上危廢無害化處理的平均價格約為2000元/噸,預計我國未來5年將保持15%的復合增長率,將由2015年的4220萬噸增加至2020年的8488萬噸,年均危廢產生量在6354萬噸左右,按照每噸2000元處理價格計算,年均危廢處理市場容量在1200-1300億元左右。
“整個行業的危廢處理收集費還是蠻驚人的。按照中國目前的處置費平均價,大概是200塊錢左右一噸,最具代表性的體量也最大的就是我們人類產生的城市生活垃圾,100萬人口的區域每天產生不低于1000噸的生活垃圾,這個處理費全國均價大概是150-200塊錢左右一噸,但是危廢的平均價是2000塊一噸,也就是普通固體費的十倍,收集費還是蠻高的,證明其毛利率還是相當可觀的。”李棟說。
既然這個行業的利潤率那么高,前景這么好,是不是所有人都來做這個行業?李棟的答案是不會。
“未來潛在發展的機會還是很大的,并不等于高枕無憂,79號文里的規定,國家產業政策方面趨于嚴謹,工藝流程包括技術手段,都有非常細節的要求,這樣也為我們整個行業設置了很多高門檻。”
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的實施將推動廢油處理行業的現狀發生巨大改觀,按照規定,危險廢物須交給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合法處置,對接受單位資質進行嚴格審核,轉移過程及時填報5聯轉移單或進行網上報備;對運輸過程跟蹤監督;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3噸以上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立案查處,將會面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處罰、并處于相當金額的罰款。
“這個條文說明了只有有資質、有實力的企業才可以把控廢油處理行業。沒有證件是收購不了的,并且有證的一些小企業,每隔幾年就要進行一次資格的復審,如果技術工藝達不到國家標準,也就意味著資質有可能會被取消。”
除了新《環保法》以外,2015年12月25日,工信部第79號文件關于《廢礦物油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列明了廢礦物油行業的規范條件:要入園區;年處理能力不低于3萬噸;采用高真空蒸餾工藝;采用溶劑精制或加氫精制,淘汰酸堿法;能耗低于900千瓦時/噸;產品質量符合中石油、中石化的標準等。
但是,全國300家左右有資格的企業里,即便擁有許可證,但突破3萬噸上限的也是極少,有的省里一個都沒有,河南省擁有8-10張許可證,按照單廠3萬噸以上,現在一家都沒有,最大的也就1.25萬噸到1.5萬噸。300家里面,90%的機構都面臨增產的壓力。
“廢料到處都是,處理能力嚴重不足,現在國家極力鼓勵擴展,不符合的未來會面臨被淘汰的結局。”在李棟看來,79號文是國內廢礦物油類市場一個巨大的轉折點,“把整個行業的門檻從無序、沒人理的狀態,一下升級到類似歐美國家的技術水平,所以整個行業處在一個痛苦的轉折期。”
2017年1月25日環保部印發《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增強了環保部門執法的力度。“多部門聯合執法,增強了環保的查處力度,最大限度保護了我們有實力有資質的企業運營。”
在李棟看來,隨著國家立法與監管的進一步趨嚴,以及行業利潤率較高的趨勢,大企業憑借自己在市場上資質全面、技術領先的優勢,加上強大的資金優勢,可以在市場上實現快速擴張,搶占市場份額。小企業則將面臨處理成本增加利潤變薄和升級改造處理設施資金需求巨大的雙重困境;同時,大企業的品牌優勢會沖擊小企業的市場,加上龍頭企業的并購擴張,未來危廢市場上的小企業可能將逐漸退出市場或被大企業收購,市場集中度將逐漸提升。
“環保法會日益嚴格,大部分無證個人或企業逐漸停止廢油收購業務,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成為唯一合法的處理單位,這也為我們東和公司的業務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會。”李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