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涵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弗利得利克·肖邦(Fryderyk Chopin 1810.3.1-1849.10.17),是19世紀浪漫主義早期著名的波蘭音樂家、鋼琴家。肖邦從小就受到民族文化文學的陶冶。這對肖邦童年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啟蒙式的影響,也為其后肖邦作品中所具有的鮮明的民族性風格特點埋下了種子。
肖邦一生的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華沙時期,第二階段為巴黎時期。肖邦早期加入了波蘭華沙音樂學院并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部分的鋼琴和管弦作品,在不斷的創作過程中,肖邦對不同體裁風格的把握以及復雜內容形象的刻畫和表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為1831年后巴黎時期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31年,肖邦初抵巴黎后選擇在巴黎定居,他在巴黎時期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肖邦所創作的敘事曲有很大的靈感就來自于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的敘事詩。與藝術家文學家的來往對肖邦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此時期肖邦創作的作品都顯示出對波蘭故土深深的懷念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這使他的作品在內容上閃耀著深刻的民族光輝,同時在藝術形式的創作上更具有獨創性,情感表達上也更加的熱烈。所有這一切綜合起來使肖邦的音樂風格日趨嫻熟。
肖邦最為標志性的創作風格表現在其民族性上,民族音樂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文化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學術界一直認為肖邦的第一敘事曲《g小調敘事曲》的創作是直接受到了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示。密茨凱維奇的作品大多洋溢著愛國激情,他的作品中經常展現出對人物性格特色和自然環境的生動描繪。肖邦在創作第一敘事曲時,首先通過奏鳴曲式原則來表現敘事曲戲劇性的內容,但傳統的奏鳴曲式結構又不能完全符合創作構思和想要塑造的音樂形象的要求,于是他把把傳統的奏嗚曲式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使之與音樂內容的吻合貼切。
從第一敘事曲的旋律背景分析看,兩主題的音樂發展都采用了變奏展開的手法。音樂形象是逐步依次遞進而非平衡的過渡。分析再現部時,不難發現其中再現主題并沒有像原來傳統曲式中那樣再現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題,而是結合自身的音樂形象形成變化再現,使之與呈示部和展開部之間具有一種既變奏又回旋的關系。使整首敘事曲的音樂表現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現了創作者背后的思想情感。
肖邦在敘事曲創作中充滿了對生活的沉思以及對祖國的摯愛,它是一首情感熱烈的愛國詩篇,整部作品即包含了對民族英雄的贊揚,同時也隱含了他對祖國命運的深切悲憤。
這首曲子從整體框架上看為奏鳴曲式,但內在的層次與結構在作曲手法上顯得較為自由。開頭是7小節的引子,旋律略帶沉重的意味,以單聲部線條為主,情感上似乎是要向人們講述一個沉痛而悲壯英雄的故事。到第8小節,作者要講述的故事從此處開始,這里有一個主題與和聲交錯進行的現象,然后有一處短暫的停歇。到第9小節時,在和聲上步入了引子的結尾,并且在節奏、節拍上已開始經進入到主部。主部是從引子的補充終止開始,并且屢次反復,但是反復并未給人多余累贅冗長的感覺,主部旋律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聲淚俱下的嘆息,共28小節。最后停在g小調的屬七和弦上。整個句子像說話一樣極富表現力,具有宣敘性的特點。發展到連接部時,從g小調的主音開始,以4個一組的8分音符組成,4小節之后,單位有了變化,因此音樂變的不安起來,從思慮重重變的心潮澎湃,到后來甚至有讓人驚惶失措的感覺,音樂變得猶如波濤般起伏不定,一段抒情性的嘆息后,又回到了主部的旋律。從降E大調開始,旋律如歌般悠美,如訴如泣。但是加入和聲織體的支撐又讓人覺得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情感力量。
展開部從a小調開始,左手一直伴隨有屬持續音。主部主題,展現出濃郁的悲劇色彩,猶如灰色暗沉的天空。這一部分在作曲手法上主要運用了變奏手法,同時在展開部分又保持了樂句旋律的的完整性。在進入到副部主題時,與前面出現過的副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一種深沉的力量瞬間爆發出來。音樂形象變的充滿英雄氣概,展現出一種不畏艱險的英雄性特點。
樂曲進入到第138小節為展開的第四個段落,左手呈現出圓舞曲輕盈的節奏特征,此時調性仍在降E大調上,但此時的主題上卻表現出諧謔曲的特點。后面接著出現一長串右手旋律及力度的上行,第167小節,進入到再現部份,從旋律特點上看,由于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時更加密集,右手的和聲音程變為8度雙音,因此為動力化再現。同時也呈現出許多自由變奏的的特點,把情緒推向更高點,仿佛讓人聽到了勝利的號角聲。但是在隨后再現的結束部分,旋律轉而又低沉下來。與前面出現的嘆息遙相呼應,情緒里透著無奈,彷徨,迷茫,似乎是要把人帶入無望的深淵,讓人覺得結果也許不會盡如人意。左手的伴奏織體由主持續音仍保持著,一直延續到第194小節,主部再現出現在g小調上,并始終在終止四六——屬——主的連接上持續。這首曲子是肖邦一貫使用的旋律特點從抒情到悲劇結局,表現出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尾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每一個樂句都有4小節組成,非常方整。第二個段落開始前有一部分重復出現。第三部分便來到了結局的尾聲,一連串持續的音階從最底部迅速的串入高空,立馬又如折翼的鳥兒迅速墜落,整個樂曲的悲劇主題在激烈的動蕩中交織,久久不能平息。最后,在非常震撼的雙手反向到同向的八度進行中,結束全曲。
在樂曲的開始部分,有相當長一段的引子,前面說過這里的情緒表達嘆息一般,所以在演奏時開始樂段要使用沉重的慢速度每個音都要體現出重音。力量出現在指尖上,觸鍵要稍慢,可以把第一個音作拉長處理由一個深沉的二分音符引出連續的八度和聲旋律。彈奏的時候應該稍控制手指力度,作柔觸鍵處理,同時要避免聲音生硬。在旋律模進疊加時就如無數階梯。整個樂句需連接起來演奏表現出創作者者片刻沉思后的慢慢訴說。在演奏時要著重控制右手旋律音,肩部放松,手指立住,胳膊自然下垂。在第6和第7小節時出現的和弦,要表現出低沉,有深度,要運用左手手腕的力量帶動身體,并且聲音要清晰干凈。在樂曲7小節之后的琶音不可彈的太快。
開頭的引子是整首曲子的序幕,在彈起來的時候節奏可以稍微自由,從譜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里出現的是廣板,聽起來旋律是比較悲壯的,在彈的時候也要做到下鍵果斷、有力,彈的時候也可以適當運用踏板。要想較為正確完整的演奏這部作品,在練習之前我們需要做一系列工作,關于《g小調敘事曲》演奏效果,引子部分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彈奏處理時,要格外謹慎。
樂曲發展到第二主題時,呈現的是一種歡快明朗的感覺。展開部使用主副部主題的同時,又對材料作了更加深入的發展,更突出強調了不穩定因素和悲劇性的氣氛。因此在演奏時需要注意力量的釋放,大臂盡量打開,放松,把所有力量都送到指尖上,同時指尖要保持站立。一系列密集的和弦出現時,要運用到手腕的力量,手腕輕輕抬起,落鍵時指尖直接落下,不要擠壓手腕。平時訓練時可多在琴蓋上進行練習。在音樂上要注意對節奏的把握,要表現出作品所要表達的堅毅豪邁的氣概。
再現部出現時,樂曲采用了倒裝的形式,樂曲有一個龐大的結尾,急板ff飽滿的和弦,不同聲部交錯的音型,相互交織出現。此處在演奏時要注意重音的層次感,既要從整個大的樂句去把握由弱到強的層次,又要從小節內部注意。手指力度的調配要有明確的目的性,主動觸鍵。此時低音區呈現出葬禮進行曲一般的和弦節奏特點,急劇增強的音量和連音符動蕩不安的大段下行,烘托出氣勢恢宏和磅礴的影響效果。這要求演奏中要很好的提升演奏技巧。在平時的練習中應該進行大量的慢練,在慢練的過程中注意把每個音落實,這樣在速度快起來的時候才不至于造成旋律模糊不清。在演奏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為了追求影響效果而忽視了整體布局的連貫性。特別是八度和弦時,雙手要在準備好的情況下直接觸鍵,整個小臂的力量要通暢,力量一直輸送到指尖。而不要只是一味的砸琴鍵。緊接著就是一段舒展開闊的旋律把音樂推向了具有強烈悲劇性色彩效果的高潮,也使整個樂曲的英雄氣概達到了最頂峰。
在樂曲的尾部整個情緒爆發,出現密集的六連音,將作曲家內心深處的不甘,憤懣全都釋放出來。這里需要演奏者手指迅速的跑動能力。要注意手指的顆粒性。每個音符要彈得飽滿同時要達到一定的速度。在樂曲的結尾處,是一系列的半音音階,使用雙手八度音反向進行,音階在中途相遇,然后又改用齊奏進行,這里在演奏時需要巧妙借助鍵盤的反彈作用以及爆發力形成的慣性要使用上全身的力量,大臂松弛,速度由慢漸快,力量迅速的釋放到指尖,以一種狂風席卷的方式達到最頂點,以此結束全曲。
從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的演奏技巧上可以分析出肖邦在混合曲式結構上有著非凡的成就。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把混合曲式運用到實際創作中去進行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打破當時傳統的曲式規范、吸收不同曲式的特點、按其想要創作的音樂形象的要求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曲式原則加以組合創新,并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梢哉f肖邦的音樂地代表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表現出了是歐洲當時的音樂的整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