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樂
(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在聲樂教學中,如何使喜歡聲樂的人盡快構建科學的發聲方式,掌握鞏固的歌唱基本功,是大多數聲樂教師長時間追求和探索的重要課題。在多年觀摩學習和教學實踐的前提下,筆者認為聲樂基礎教學方式是多樣化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聲樂教學的入門是研究和熟悉教學對象,最初教師應該通過課堂充分了解學生的演唱能力、聲音條件,認真觀察學生在藝術方面的內在潛力,仔細分析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從而可以更好地找到學生在音樂訓練、藝術和學習思想上的問題所在,將學生的個性和特征進行挖掘,因材施教。[1]比如有些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喜歡表現和演唱,但是在訓練基本功的早期,需要構建歌唱器官的穩定性和歌唱方式的準確性,這就需要學生將活潑好動的性格服從于穩定的歌唱狀態,但是對于他們喜歡表現的優勢則需要加以引導。反之,有些學生性格內向,喜歡思考,但是缺少激情,這就務必要啟示學生解放性格,歌唱時保持興奮的狀態。以便于調動歌唱器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通常,聲樂課普遍采用“一對一”的教學形式,也是小課。其最大優勢是可以結合每個學生的噪音特征,因材施教,培養有個性的聲音。學生在學習聲樂中難免會存在歌唱藝術表現和歌唱發聲技巧上的問題。通過設置聲樂小課可以及時快速的找到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2]但是該形式較為封閉和單一。教師在聲樂基礎教學中,采取聲樂小組課的教學形式,也獲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聲樂小組課,可以安排7-9個學生同時上課,其優勢體現在以下幾點:其一,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可以較快解決學生個性和共性的問題,進度快。其二,提升了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教師能夠掌握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多元化教學方式,其三,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對不同類型歌曲的表現手段,拓寬了演唱曲目。其四,學生在小組課中可以感覺到聽眾與演員之間的感受,培養自身的表演意識。其五,提前進入到師范狀態中,為學生畢業后當老師打下堅實的基礎。[3]其六,掌握較強的歌曲伴奏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當前的聲樂教學中,既存在教學質量低,學生成長速度慢的低效率教學,也存在學生聲樂水平不高的無效教學。發生這種情況不只是由于學生的樂感和嗓音條件較差,也是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手段陳舊、師資建設水平低等問題,阻礙了聲樂人才的培養。聲樂教師應該結合聲樂教學心理,采用有效的訓練方式和教學手段;不可以長期采用一種教學方式,可以使用小課和小組課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來提升教師的聲樂教學效果。
學聲樂很難,但是教聲樂更難,難點在于其摸不著看不見,必須要依賴教師的示范和啟發特點,還需要藝考學生的領會和感受。因此,教師在聲樂基礎教學中必須要遵循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做好聲音基礎教學,進行完整性的驗收。一般來說,常見的聲樂基礎教學方式有以下幾種:其一,呼吸練習。歌唱過程中的呼吸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本能呼吸存在較大的差異,人們歌唱中廣泛采取胸腹式聯合呼吸方式,即在歌唱中將腹腔、橫膈膜以及胸腔相互配合,進行控制氣息和呼吸的方式。在練習過程中可以采用三種方法,分別是驚訝式吸氣、吻花式吸氣和嘆氣式吸氣。但是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氣不可以吸得過滿。重點在于保持,在呼氣的時候可以長期保持吸氣的狀態。其二,哼鳴練習。哼鳴練習能夠使喉器整個處于相對放松的狀態,在舌頭平放、嘴唇放松以及下顎肌肉放松的狀態中找到聲音的位置,效果良好。其三,母音練習。唱歌發聲的關鍵因素是母音。對于歌唱而言,唱好母音是非常重要的。人們經常使用的母音有五個,分別是a、e、i、o、u,這些母音或前或后,或明或暗,為了可以使他們音色和位置統一,應該將子音發聲和母音發聲相結合,并且將其劃分為窄母音和寬母音。其中,寬母音o、u練習。能夠克服喉嚨緊、卡等毛病,將這些母音唱好,可以使聲音變得飽滿和圓潤,但是在練習過程中要注重母音變形,從而引起吐字不清的問題。[4]窄母音e、i練習:相對于寬母音o、u練習,窄母音具有多種特征,主要包括明亮、靈活以及集中等特征,練習窄母音能夠克服聲音重、虛的問題。其四,真聲和假聲相結合訓練。用假聲的感覺唱出真聲,用真聲的感覺唱出假聲。換句話說,從低音區逐漸開始,就使得聲帶邊緣越來越包,加入少數的假聲。隨著音域的提升,不斷添加假聲成分,但是應該保持少數的真聲,中聲區的真聲和假聲參半混凝共鳴效果較好。
除了以上兩種方式,教師還應該學會平衡聲樂教學多元化與學生個體化,耐心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聲樂學習。這就需要聲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循序漸進,進一步深入地把握聲樂教學多元化的特點,并且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特征,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一個優秀的聲樂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音樂特征,采用有效的聲樂教學方式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演唱能力。[5]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應該善于控制自己的聲音,而不是只唱同一個風格的作品或者同一種唱法。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屬于經驗主義,主要表現在聲樂教師經常站在個體的角度去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將自己的個人經驗強制灌輸給每個學生,而忽視了學生自身存在的個體差異。實際上,聲樂教學模式以“一對一”為主。根據該教學模式的嗓音特征和領悟能力來制定多元化的教學計劃,要結合學生的性格特征,掌握“抑”和“揚”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應該學會積極主動地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盡可能做到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收獲。我們可以將學生比喻成患者,將聲樂教師比喻成醫生,教師利用感官對學生的歌唱發聲進行判斷,就相當于醫生采用望聞問切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整治。各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聲樂特征,從音樂方面來看,有些音色渾厚,有些因素甜美;從共鳴腔體來看,或大或小。[6]作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各自的特征,設置不同的演唱曲目。但是隨著學生學習時間的不斷增加、年紀的日益增長、知識的變化等多種因素,學生的聲樂特征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在聲樂基礎教學中必須要學會平衡,及時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進行適當的調整,避免出現僵化刻板的情況。
總而言之,需要充分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制定聲樂基礎教學技術短期安排、長期計劃的時候,教師不僅要以科學的發聲規律為出發點,讓學生可以演唱自如,在互相協調發展聲音方面,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學生本身的條件和身心健康情況,循序漸進的提升演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