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彤
(忻州高級中學,山西 忻州 034000)
針對當下高中生的生理、性格、成長的階段性特點,大部分高中生雖有一定的自主和獨立意識,但普遍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正確選擇的能力,部分還存在缺乏自覺性和被動依賴性的特點。因此高中教師教學要針對高中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開展,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基于這些背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下是本人在研究實踐中所得的關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備課策略的幾點淺見:
傳統的教案及學案設計強調“背”、“記”、“教”,因此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吃透教參,并將所掌握的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力求在短時間內吸收掉課本內容,往往內容量很多,記憶性的東西更多。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備課及其改進的基本思路必須由以教師灌輸為主要課堂形式轉為注重把握多要素影響,以求課堂質量和效果的雙重提升,包括政策層面、課程資源層面、教學活動的兩種對象層面以及教學環境層面等。一個成功的備課過程,就是對這些要素科學研究并合理安排的過程。
備課及其質量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一般的認識,主要包括對課程的理解能力,對教學內容的掌握能力,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對教學方法與技術的運用能力,以及將這些能力轉化為教學設計的表現能力。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所以,備課的基礎性工作之一,就是備課標,尤其是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如果能做到充分理解并能從整體上把握課程設置的目的以及對教學效果的要求,那備課的“頂層設計”就迎刃而解了,也能為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備課應調整傳統的觀念,不必將所有著眼點都集中在“知識點”本身,可先從課標入手,再落到知識點上,最終再回歸教學目標,這樣才能至上而下,統籌兼顧,水到渠成。
解讀課程標準首先要了解課程標準的構成。政治學科課程標準一般都包含這樣一些部分:課程定位、課程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和要求以及實施建議。備課中,要對以上部分的內容有細致的了解。特別是在做學期教學計劃時,更要對各個學段的內容和要求仔細研讀,整體把握此學科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總體部署。在對某一單元或某一框題的備課中,則要重點把握學習要求和活動建議,并轉化為“踐行活動”,通過實踐活動的師生互動,使教學內容得以提煉,進而升華,使之成為學生課堂理解掌握知識的重要方式。
以此為軸,向外延伸,由以往的“點性”備課模式轉向“線性”課堂實踐,并在“線性課堂活動”的進展中覆蓋知識“面”。因此,這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及創新設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這便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功力及基本教法。長此以往,形成一套獨立的備課模式,教師也會在每一次認真備課都能進行知識的積累和業務水平再提高。特別是創新意識、改革意識的培養,當然,教師的敬業精神同樣能使之事半功倍。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的質量取決于備課的質量。假如沒有備課或者備不好課,課堂教學也就成了教師的隨意行動,其效果與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證。
俗話說:“一人一個腦,做事沒商討;十人十個腦,辦法一大套”。搞好集體備課能更有效地提高備課質量,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傳統備課主要是老師自己顧自己,藏在被窩里做研究。在新課堂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科目更注重的是學生的能力培養。因此教學設計要具有時代性和挑戰性,要融入教師的科學精神、時代精神和開創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課更要求與時政結合,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都能與所學教材知識相結合。所以,對教師的時政分析能力也有一定要求。正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因此這時候集體備課顯得尤其重要。集體備課能做到知識共享,也能為群策群力提供更好的施展空間;有利于整合思維,提高備課效率;有利于延長備課時效性,提高教學活動的整體性;有利于縮小教師之間的素質差距,更好地發揮“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等教師合作機制的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分配教學任務,調動老師們積極融入教研,主動參與備課的積極性。集體教研的重要性在長期的一線教育實踐中反復被驗證,自然成為有效備課形式的首要選擇。
通過教學實驗觀察以及實踐證明,集體備課確實是有效備課的關鍵。但需要注意的是,集體備課只能解決一節課中普遍共性的問題,具體的細枝末節還得靠教師本人根據各班學生的“學情”及自己的“教情”細細分析。一個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是“和而不同的”,教師應把集體備課與個體備課有機地進行結合,根據自己的教情、學情,批判地吸納集體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學思路,解決制約教學的諸多問題,它并不妨礙教師設計并撰寫自己的教學方案。因此,我提倡每位教師在參加集體備課前,先做好充分的準備:熟悉集體備課的內容、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做好發言準備等;對備課中發現的問題、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體會也應記錄下來,以便與同伴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