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琦 朱 珊
(臨沂市理工學校,山東 臨沂 276000)
很多學生在日常學習時,基礎知識學不扎實,對課本內容把握不牢靠,導致考試之前一片慌亂,寄希望于臨時抱佛腳,卻又在復習時發現很多內容都不會,復習完一個知識點又發現另一個知識點也不會,心理越緊張,復習效率越差,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反饋在成績上,導致學生對考試的抵觸加深。
很多學生,尤其成績在中下游的學生,面對考試時總有一種畏懼感,這種畏懼感并非是說對考試有多么害怕,而是對自己潛意識的一種不自信,即使自己這段時間內學習很認真,仍是對自己抱有一種否定態度,導致考試時發揮不出自己的真正水平,成績出來后更加深了自己的自卑感。
還有一部分學生,對自己本身的實力評估有所誤差,定下了高于自身水平的目標,導致考試成績出來后,產生巨大的心里落差,不僅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使學生對于考試產生焦慮。
自制力不強是大部分學生都有的通病,特別是現在娛樂設備方便易帶,使得很多學生在課后甚至課堂上控制不了自己,不自覺的玩手機,沉迷于網絡世界,這種放縱使得很多學生將應該用在學習上的時間花在了娛樂游戲上,大大降低了學習的質量,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而這種行為產生的后果就是考試成績不理想,使學生對考試產生反感。
要想直面考試焦慮,最有用的辦法就是打好學習基礎,扎扎實實的學習。產生考試焦慮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能力不足,學習內容沒有掌握好,從而導致考試時面對難題無法解決。所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考試焦慮的問題,扎實學習是關鍵。有了扎實的基礎,學生面對考試就有了底氣,在考場上就會更加從容,不會犯下低級錯誤,最終成績穩步上升,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鼓舞。
考試焦慮就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學生如果有了自信心,對待考試的態度會非常從容,甚至于期待考試對自己的檢閱。所以解決考試焦慮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可以從學習與生活兩方面入手。通過班級課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從實踐入手,從中學習,進行探究式學習,刺激學生學習的動機。另一方面,作為老師,可以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用語言和行動去鼓勵學生,可以夸獎學生的外貌,也可以夸獎學生的行為,找出學生的優點,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對自己正面的認識,這種正面認識會改變學生的整體氣質,當然也會反映到對學習的態度上來,漸漸改變面對考試時的焦慮。
有一部分學生產生考試焦慮的原因,是由于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而產生的心理落差。這種落差大多數時候發生在學習較好的學生身上。舉一個例子,我同事的女兒在上小學初中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家長和老師心中的好學生、好孩子,但上了高中的第一次月考,考試成績落到了班里的中等,這對一向名列前茅的她產生了很大的打擊,從此對學習沒有了以前的熱情,甚至于抵觸上課,一到考試就心浮氣躁,可見過高的目標有時對自己產生的不僅是動力,也可能是壓力。所以我們要幫學生認清自己的實力,建立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標,這種能夠完成的目標才會讓我們建立對學習的興趣,不至于一到考試就發愁抵觸。
造成考試焦慮的一個間接原因是學生日常自制力不足導致學習不夠盡力,從而面對考試產生的恐慌。可以說中職生的年紀正是青春躁動的年紀,對外界事物有好奇心很正常,我們作為老師要做的就是在學生被外界事物吸引注意力時,及時地將他們拉回來,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培養他們的自制能力。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學生的成績必然會有所提升,從而減輕面對考試所產生的焦慮。
克服考試焦慮后,學生面對考試不再產生恐慌、焦躁、不耐煩等情緒,在考場上能夠冷靜答題,穩定發揮,取得更好的成績。這對學生來說不僅僅是成績的改變,更是學習心態的變化。
因為考試焦慮而使得學生無法發揮出正常水平,是一件很令人惋惜的事。通過以上措施,使學生逐步克服考試焦慮,在考場上發揮正常,取得應有的成績,是每一位老師應當做的。可以說,克服考試焦慮是克服了學生本不應該面對的壓力,使學生更加真實地發揮出自己所學,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