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高校教學評價是教育主管部門加強高校管理、促進高校建設、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自身追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積極手段。本文針對評價過程中存在的一般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為構建有利于教師發展、教學管理及提升教學質量的教學評價體系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教學評價主體
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分為學生、專家(督導)、領導、同行及自我評價[1]。學生評價是指按照標準通過一定的技術方法,以學生為評價對象所進行的教學評價,它是教學評價的核心,但存在弊端[2]。專家評價是以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專業知識的專家經驗為基礎,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直覺思維方法對復雜的、非結構化的問題進行群體評價,從而對評價對象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結論的一種方法。領導通常對任課教師的教學過程、規范等要求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對教師的教學開展狀況的評價參考價值較大[3]。同行評價是相同或相關學科專家學者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通過聽課等方式開展評價,具有評價深入,專業性強的特點,評價結果有利于取長補短。自我評價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自身教學進行的評價,基于組織對被評價教師的尊重、信任,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以實現教師反思的目的。
(二)教學評價原則
教學評價遵循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定量評價內容易于整理,評價結果較為客觀、公平且易于歸納操作等。但在實踐過程中沿用這種固定模式的評價指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投入教學教學工作的積極主動性,會造成過程呆板和僵化。定性評價的外延式擴充定量評價的特點能夠彌補量化評價的不足。還應注重過程性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3]。形成性評價注重評價的診斷作用,過程性評價則全面重視評價的功能,包括確認學習質量、進行診斷導向和學會評價等三個方面[4]。
(三)教學評價功能
教學評價體系應具備導向、激勵以及改進等功能。導向功能是指教學評價能夠引導被評價者明確努力方向以及工作重點,積極提升自我。激勵功能是指教學評價激發被評價者的主觀能動性、潛能和創造力,激勵其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到教學工作中。改進功能是指教學評價能夠促進被評價者向著理想目標不斷完善自我并不斷改進提升[3]。
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在提高教學質量及教學監督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總結如下。
(一)評價目的不明確
在高校步入發展快車道的今天,教學評價作為考核教師業務能力及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與教師的職稱晉升、工資待遇等息息相關,過強的功利性導致教師以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為目的,違背了從本質上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教學相長的核心目標。要明確評價的目的性,發揮引導和激勵作用,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教學事業,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二)評價主體非多元化
評價主體以多元化為原則,綜合運用各類評價,使整個體系互相補充,以實現多維動態評價的目的。
(三)評價指標制定不科學
由于專業設置多樣化和課程性質的差別,就要求在具體設置評價指標時,科學考量專業的個性和教學共性問題、硬性和軟性指標的結合、顯性與隱形工作的結合。
(四)評價結果反饋滯后
在教學評價的操作過程中,由于教師過多的關注考核的分數、排名等因素,不注重教學評價結果的及時、準確反饋所體現的實時改進教學的目的,違背了評價的初衷。
要真正發揮教學評價的積極作用,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以下對策。
(一)樹立發展性教學評價觀
教學評價觀應該著眼于提高質量、促進教師發展,盡量減少功利目的性帶來的負面影響,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本,樹立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觀。
(二)合理設置評價指標
根據設計指標體系的一致性原則,指標與目標相一致,我們通過分解目標的形式,把目標分解為若干主指標。教育現象的復雜性、多面性,決定了教育評價是個多維的系統工程,而目標分解法正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一問題。
(三)靈活調整評價方法
常見評價量化方法占主流,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定性與定量相互補充的評價方式,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多增加靈活與情景化的評價,打造適合學校的教學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