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青
(江蘇省武進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常州 213161)
“習得性無助”是塞利格曼(Seligman,M.E.P)在1967年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在學生身上的體現就是:在學習上經歷了連續的挫折之后,放棄了學習的努力,甚至這種情緒蔓延至各個方面,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無可救藥。在職業學校,有這種表現的學生不在少數。作為一名職校班主任,必須重視這種現象,讓學生能夠重新認識自我,重拾信心。
(一)學生表現
學習方面,他們“不想學”、“不會學、“學不會”或者“沒法學”。在初中階段,他們中的多數沒有體會過學習的樂趣,成就感很差,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厭倦甚至逃避學習,在學習上有較嚴重的自卑心理。
行為方面,一切行為基本以自我為中心,較少考慮他人的感受;缺乏紀律、安全、法制觀念,做事不計后果;言談舉止、穿著打扮、與人交流均缺乏文明禮貌素養。
性格方面,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情緒控制能力差,碰到困難,害怕、逃避,容易自暴自棄。
(二)形成原因
1、傳統教育評價標準的負面影響
傳統教育的評價標準核心是“學習成績”,比較單一片面。成績較差的學生,往往得不到教師一視同仁的對待;在班級競爭中,同學之間不能友愛相處,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他們得到的不是幫助,反而是嘲笑;家長片面追求分數,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他們會面臨家長的批評職責,甚至是體罰。學生在這種長期負面評價下,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對于學習、考試產生恐懼心理,逐漸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2、不當的學習歸因傾向
學生不正確的歸因方式,是他們產生“習得性無助”的重要因素。當學生長期處在負面的外部評價下時,他也認同這個評價,認為學習成績差是由于自己腦子笨、能力低下所引起的,是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從而在學習上開始采取放棄的態度,由此進入惡性循環,逐漸演變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這種消極心理具有擴散性,會從學習這一單一領域擴散至其他領域,使學生整個心理和行為都呈現出消極狀態。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這種心理現象需要及早干預,通過恰當的措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在筆者所在班級,數位學生有“習得性無助”現象,筆者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這些學生逐步走出了困境。下面,以程某等數位學生為例,闡述面對“習得性無助”學生時采取的教育對策。
(一)一支筆
筆者發現,具有“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學生往往對班主任的面對面交流存在抵觸情緒,有的甚至有對抗情緒。究其原因,是他們在初中階段和老師面對面談話時接收到的多數是負面信息,進入職校之后,習慣性的抵觸談話,面對面交流效果很差。而讓他們寫周記,通過文字和班主任交流,則可以較好的淡化這種抵觸,因此,筆者積極鼓勵學生寫周記,甚至是日記,充分發揮學生手中“一支筆”的作用。
在開始階段,程某等學生上交的周記都是字跡潦草、數不過百,面對這種狀況,筆者以三四百字的批閱作為回復。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程某等的周記質量開始明顯提升,并且能夠開始寫點“真材實料”。在第一次期中考試之后,程某交上了一篇千余字的周記,其中寫到:“這兩個月的時間里寫了這么多的周記,不論自己怎么敷衍了事,老師都認真閱讀和回復,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尊重和關心。”筆者的真誠獲得了回報。
通過每周的文字交流,筆者和學生建立了一個穩定的溝通渠道。筆者在周記的批閱中,不斷把學生身上的各種“閃光點”展示給他們自己,給予正向鼓勵,并不斷提出一些小的期望和要求,讓學生持續的感受到進步的快樂。經過大約一學期,筆者感受到了變化,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活動中,“習得性無助”學生都能開始積極參與,自信心得到了顯著加強。
“一支筆”打破了師生之間的溝通障礙,拉近了師生心靈上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于他們的尊重,并且通過不斷的鼓勵,讓學生發現了自己的優點長處,增強了自信心。自信心是擺脫“習得性無助”的先決條件。
(二)一次機會
普通教育以理論教學為主,雖說也有實驗、實習等環節,但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掌握理論知識。而職業教育側重實用性技能的訓練,強調“理實一體化”,倡導知識夠用為原則,實踐教學的比重特別大。相較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具有新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因此,這給了“習得性無助”的學生“重新開始”的機會。
由于部分學生在語數外等課程上的基礎太差,他們在職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習成績仍舊不理想,因此他們對于自己的學習能力還存在較嚴重的自我懷疑。在職一年級下學期,開設了兩門專業課程,借此機會,筆者在班內上了一趟班會課,介紹汽修專業課程體系。通過班會課,學生了解了汽修專業的課程設置,知道了專業課有別于語數外等課程的新的學習策略,認識到了專業課的學習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隨著專業課教學的開展,筆者在教學活動中積極運用“遷移”效應,使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發掘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以學生的實踐操作為評價重點,對他們每一次正確的操作都給與正向鼓勵,不斷地強化自信心。筆者還在每個知識點之后,組織各種形式的測試、比賽,引導學生建立恰當的歸因傾向,讓學生不斷積累成就感,喜歡上專業課的學習。
在期末考試中,本班學生在兩門專業課上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中程某等數位有“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學生取得了顯著進步,這讓他們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建立了自信,開始逐漸走出“習得性無助”的困境。
(三)一個舞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于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展上有困難的學生面前,為他打開精神發展的領域,使他能在這個領域里達到頂點,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
通過細致的觀察和交流,筆者發現數位“習得性無助”學生都具有獨特的閃光點。筆者借助各種機會,通過各種方法,鼓勵甚至“威逼利誘”他們參加文藝、體育等各類活動,發揚他們曾經被埋沒的才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舞臺張揚個性、展示自我。比如:
程某性格內向,平時默默無聞,類似班級的隱形人,可是他平時喜歡唱歌,并且唱的不錯。在筆者的不斷鼓勵下,程某報名參加了學校校園歌手大賽,第一次止步于半決賽,在職三年級第二次參賽時獲得了“校園十佳歌手”的稱號。
戴某某厭學情緒嚴重,數次出現逃課打羽毛球的情況,筆者利用他對羽毛球這項運動的熱愛,和他約定,如果他成功組織一場班內羽毛球賽,則對于他逃課行為減輕處罰。在筆者的“威逼利誘”下,戴某某制定了球賽計劃,鼓動同學報名,在其他同學的配合下成功的舉辦了班級第一屆羽毛球賽。最終,羽毛球賽成為了班級每個學期的常規項目,帶動了一大批學生參加各類體育活動,并且戴某某同學也在學習生活上找到了自信,成為了班級內的骨干力量。
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無窮潛力的,班主任需要運用合理的方式去激發“習得性無助”學生的潛能,讓他們能夠在新的領域取得成功,重建自信。
學生走出“習得性無助”困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班主任尊重、關懷學生,平等的對待學生,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才能夠真正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