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東
(南通職業大學技師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在中職教育中應該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對班級進行有效的管理,同時還要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為學生進行自主性管理給以鼓勵和支持,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進行自我管理時,逐漸提升自身的意識水平,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促進自己綜合能力的發展。
班級管理主要是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屬于班級的規則、制度,并且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守。班級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學生樹立集體意識,加強對自身的管理和約束,把自己當成班級的一份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班級造成一定影響,這種管理方式通常在班主任的指導下進行,但是這種管理方式的效果不夠明顯,很多學生在班主任不在的情況下就會有不同的表現,通過運用自主性班級管理的模式,有利于體現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學習任務作為班級自主性管理的主要內容[1]。并且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對比和監督。班級自主管理還有較強的民主性,管理制度可以隨著班級的狀態和所處的階段進行隨時調整,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好監督工作,隨時處理班級中出現的一些緊急情況。
中職生大多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能力不強,和高中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時社會對中職生也存在著一些偏見,導致了他們常常出現自我否定,甚至厭學的心理,對于學習缺少熱情和自信,在性格方面也會出現封閉的特點,在他們內心深處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也希望自己可以得到教師的關注,作為集體的一份子可以為集體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2]。由于中職學生的年紀較小,還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行為上很容易出現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意識,使中職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中職生處于青春期階段,思維比較叛逆,對于自身缺乏正確的認知,對家長和教師法人管束常常會產生逆反心里,有的學生也不想融入班級集體,比較崇尚自由,這也為教師的班級管理帶來了一定難度。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和問題,積極地給予幫助和指導。
(一)運用鼓勵法進行教學
由于中職學生的年紀較小,想法還不夠成熟,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中職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引導,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運用相對理性的態度去解決,不應該一味的批評和指責學生,教師應該采用相對溫和、詼諧、幽默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并且發現學生自身的優點,對于學生的出色表現,應該及時的給予鼓勵和表揚,實現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影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通過這種鼓勵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加強自身的建設,提高自己的自我約束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是實現高效教學的有效方法。
(二)學生之間的自治管理
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年齡差距,在溝通方面會產生代溝,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教師很難實現管理的高效,而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更好的了解自身的想法。在教師實行班級自主性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運用集體選舉的方法選出大家心目中合適的人選管理班級,并且設置監督管理小組,對于班長的管理進行監督,形成相對民主的管理模式,讓同學之間更能夠進行無距離的溝通和交流,營造一個相對輕松的自主性管理的環境,對于可以相對較小的問題,學生可以自主的進行解決,不必每件事都向班主任請教[3]。
(三)建立相對放松的班級氛圍
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教師經常會出現和家長相似的管理方式,對待學生十分嚴格,態度十分強硬,學生對教師有一定的畏懼心理,教師應該積極的轉變自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和學生建立一種相對平等的關系,在管理學生時應該注意自身的方法和語氣,對待學生能夠有足夠的耐心,讓學生可以信任和依賴教師,在遇到問題時學生想要和教師溝通和交流,教師思維和方式的轉變,有利于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相對放松的學習氛圍,使自己在良好的氛圍中加強對自身的約束和規范,營造一個有相對自主性的班級管理環境。
總之,班級自主化是一個較為先進的管理方式,并且需要長期的過程來實現,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為導向,遵循教育的基本準則,轉變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教學理念,不斷地創新自身的班級管理辦法,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培養中職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水平。在向學生講授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積極的貫徹課程改革的思想,培養學生在德、智、體、勞方面發展,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適合時代發展和國家需要的專業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