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清
仁壽縣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四川仁壽 620500
據臨床觀察發現,由于產婦在產后早期,其盆底支持功能發生缺陷或是損害,導致產婦的盆底功能容易發生下降[1]。該文主要研究產后康復治療對改善盆底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該院接受產后康復治療的產婦110名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每組產婦55名。觀察組產婦的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9.23±5.35)歲,其中行剖宮產的產婦有25名,陰道分娩產婦有30名;參照組產婦的年齡20~32 歲,平均年齡(29.17±5.21)歲,其中行剖宮產的產婦有20名,陰道分娩產婦有35名。兩組產婦產后沒有發生嚴重的產后并發癥,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兩組產婦的年齡、分娩方式、患病狀況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針對參照組產婦施予常規的產后康復治療,也就是在產婦產后加強對產婦健康生活的指導,仔細觀察產婦的身體機能恢復狀況,若發現狀況,及時施予治療并指導護士、產婦以及家屬進行正確的護理。觀察組產婦則在參照組的基礎上施予綜合性康復治療[2],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①按摩穴位治療法[3]。叮囑產婦在完全排空膀胱的情況下,以屈膝左側的姿勢臥于床上,放松身心,呼吸均勻自然,此時,醫生雙手食指對準產婦的會陰穴、長強穴,控制好力度從輕至重往下按壓,以產婦沒有明顯疼痛感但局部有酸脹感為宜。穴位按摩1~2次/d,每個穴位做100下按摩,間隔5 s,以揉法按摩收尾,連續按摩兩個月。②電刺激盆底治療[4]。利用盆底電刺激治療儀對產婦進行盆底電刺激,電擊頻率為 10~80 Hz,脈寬為 30~720 μs,設置電流參數時以產婦沒有明顯疼痛感、盆底肌肉有跳動、肌肉收縮較強烈為宜。產婦行電擊治療1~2次/周,15 min/次,持續治療1~2個月。除此之外,醫生根據每個產婦的身體狀況并結合產婦盆底肌力檢查結果,為產婦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陰道持續收縮訓練、陰道放松與收縮訓練。
1.3.1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產婦的盆底肌力在Ⅱ~Ⅳ之間;②產婦都是足月分娩;③產婦沒有行過盆腔手術或是陰道手術;④產婦在妊娠期沒有發生漏尿情況;⑤醫生實施干預手段治療時產婦的依從性較好;⑥沒有生殖系統感染病史的產婦。
1.3.2 觀察標準 經過治療,觀察、記錄兩組產婦的盆底肌功能、腰骶部疼痛、壓力性尿失禁狀況、盆腔臟器脫垂等癥狀:①根據電擊刺激以及電診斷的結果,盆底肌力評定準則:0級即是陰道肌肉收縮連續0 s;1級即是肌肉收縮連續1 s并在重復1次的情形下可以持續1 s;2級即是肌肉收縮連續2 s并在重復2次的情形下可以持續2 s;3級即是肌肉收縮連續3 s并在重復3次的情形下可以持續3 s;4級即是肌肉收縮連續4 s并在重復4次的情形下可以持續4 s;5級即是肌肉收縮連續5 s并在重復5次的情形下可以持續5 s。當產婦的盆底肌力在3級以上則表示為良好。
記錄兩組產婦的相關數據,利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來進行數據的分析,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s),采用 χ2檢驗計數資料[n(%)],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觀察組中產婦的盆底肌力0級的產婦為0名,1~2級的產婦為3名,3~4級的產婦為41名,5級的產婦為11名,其盆底肌力良好率為94.55%;參照組中產婦的盆底肌力0級的產婦為4名,1~2級的產婦為13名,3~4級的產婦為33名,5級的產婦為5名,其盆底肌力良好率為69.10%。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的盆底肌力良好率為94.55%,較參照組的69.10%高,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33,P<0.05)。
醫生施予治療干預后,觀察組產婦的腰骶部疼痛、壓力性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等狀況較參照組的好(P<0.05)。 具體見表 1。

表1 兩組產婦的腰骶部疼痛、壓力性尿失禁狀況、盆腔臟器脫垂比較[n(%)]
產婦在分娩后,其盆底肌力下降,該癥狀引起了廣泛的關注[5]。該癥狀容易導致產婦尿失禁,還會對產婦產后的性生活產生影響,因此對產婦產后施予康復訓練是十分重要的。盆底功能障礙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性功能障礙、腰骶部疼痛、壓力型尿失禁、子宮脫垂等,雖然這些癥狀不會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但是對產婦的生殖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嚴重影響產婦產后的生活質量。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與發展,電擊刺激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肌肉刺激的治療中,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原理是在陰道內放置電極,電極通過傳遞不同強度的電流,從而對產婦的盆底肌肉、神經產生刺激效果,以此來增強產婦的盆底肌肉彈性,不僅能提高產婦的盆底肌力還能改善產婦的尿失禁癥狀。據有關報道,女性盆腔功能下降不僅僅會導致尿失禁,還會導致盆腔器脫垂。對產婦施予綜合性產后康復,盆底肌力訓練主要是有意識的訓練盆底肌肉的自主收縮能力,以此來增加盆底肌收縮的時間,促使產婦的盆底功能早日恢復[6]。
該研究中,對產后實行康復治療的產婦進行分組研究,參照組施予常規產后康復治療,觀察組施予綜合性產后康復治療,觀察兩組產婦治療后的盆地肌功能、腰骶部疼痛和壓力性尿失禁狀況、盆腔臟器脫垂等癥狀,發現觀察組產婦的盆底肌力良好率為94.55%,較參照組的69.10%高(P<0.05);觀察組產婦的腰骶部疼痛、壓力性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等狀況較參照組的好(P<0.05)。可以說,產后康復治療對改善盆底功能的效果較佳,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晉雅凌,高香轉,馮思思.產后盆底肌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醫學,2015,47(9):1101-1104.
[2]吳玲艷.產后綜合康復干預對產婦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64-65.
[3]李玉枝,時蕊,劉鴿.產后康復干預對產婦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探討[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6,3(9):83.
[4]周靜,程莉.經盆底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療法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盆底肌力康復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4,71(8):97-98.
[5]管麗芳.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對盆底肌肌力和陰道緊縮度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5,28(8):451-453.
[6]王丹麗,汪向群.產后康復治療盆底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1):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