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芬,張艷霞
1.武漢市東西湖區金銀湖街衛生院公共衛生科 湖北武漢 430040;2.武漢市東西湖區慈惠街衛生院公共衛生科 湖北武漢 430040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發病率是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主要因長期臥床或活動減少等因素下導致血液回流速度減慢,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1]。目前,在我國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對象,該次主要探討康復護理預防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用2015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抽取6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即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 14例,年齡 47~78歲,平均年齡(61.2±10.4)歲;對照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48~79 歲,平均年齡(61.7±10.8)歲;其中有 12 例合并高血壓,10例合并糖尿病。所有患者均已經過核磁共振確診為腦卒中患者,將有下肢功能障礙、需長期臥床的患者納入標準。將兩組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兩周內進行降壓、調脂、營養神經等對癥和支持治療,改善循環;觀察組采用康復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具體康復護理步驟:①康復延伸:對于腦卒中偏癱的患者,應當在早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患者入院后為其擬定一份康復護理計劃,觀察患者的各項檢查指標及生命體征后即可實施康復計劃,并將康復計劃蔓延到病房護理管理中,在陪護人員的陪同下可做些關節活動、護理按摩、體位轉移等訓練。②抬高雙下肢及穿彈力襪:依據患者的身高和體重,在入院時選擇松緊適宜的彈力襪,并于睡醒后穿上彈力襪,且睡下后脫下之后抬高雙下肢,抬高至心臟平面25 cm左右,主要目的是為了使髂內靜脈變得松弛,利用重力推進靜脈回流,降低血液瘀滯,使患者的脹痛得到緩解。③飲食指導:提醒患者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多食低脂肪、高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嚴禁使用高蛋白、脂肪多、高膽固醇等食物,多喝水,可促使血液粘稠度降低。④采用靜脈留置針:應當減少止血帶的使用,為了防止反復穿刺受到損害,不在側肢體靜脈輸液,防止靜脈滴注對靜脈刺激性強的藥物。⑤心理護理:多數患者患病后都會出現不良的情緒,這需要護理人員主動跟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有耐心的開導患者,消除患者內心的負面情緒,使患者能夠配合后面的治療[2]。
觀察兩組患者患下肢腫脹、疼痛、皮膚顏色改變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并比較,檢測康復護理干預前后患肢腘靜脈的血流峰值速度,并比較兩組患者之間的腘靜脈血流增加值的差別。
將所得的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n(%)]采用 χ2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來比較組間,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 26 d(20~31 d),觀察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8 d(15~24 d),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腘靜脈血流速度比治療前快,對照組腘靜脈血流增加幅度(1.52~2.26 cm/s,平均1.74 cm/s)低于觀察組(13.10~17.22 cm/s,平均 15.31 cm/s),兩組之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的下肢腫脹、疼痛、皮膚顏色改變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患下肢腫脹、疼痛、皮膚顏色改變和深靜脈血栓靜脈的發生情況[n(%)]
腦卒中偏癱患者最容易出現的并發癥為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會導致有效官腔變小或靜脈管腔受到阻塞,致使遠心段各級靜脈回流受到阻礙,從而患者肢體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疼痛、膚色發生改變等表現,靜脈血液回流中發生血栓脫落會導致肺栓塞,嚴重時會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早期實施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康復護理主要是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來制定的一種全新康復護理方法[3]。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康復護理后腘靜脈血流速度比對照組快,觀察組患者的下肢腫脹、疼痛、皮膚顏色改變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病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采用康復護理預防取得滿意療效,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改善了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1]付艷坤,許金玲,賈冰,等.綜合護理對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9):3714-3716.
[2]蔣立昀.應用壓力抗栓泵預防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護理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9):102-104.
[3]林秀孟,陳妹,黃姱姱.綜合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1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