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廣娟
遼寧電力中心醫院婦產科,遼寧沈陽 110006
分娩過程本身為一個自然生物學現象,因初產婦缺乏分娩經驗,加上一些醫院的外部環境容易誘發產婦形成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1]。相關研究表明,影響產婦分娩效果的三大因素有心理素質、身體狀況、社會支持[2]。為明確階段性干預和基礎保健知識教育在初產婦中護理效果,故該研究對該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285名初產婦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285名初產婦資料,依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135名與實驗組150名,前者年齡22~30 歲,平均(26.0±2.6)歲,孕周 37~40 周,平均(38.5±0.5)周,文化程度:初中與高中共 110名,大專25 名;后者年齡 21~32 歲,平均(26.5±2.9)歲,孕周38~41 周,平均(39.5±0.8)周,文化程度:初中與高中共137名,大專13名;兩組上述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健康教育指導,保持病室內干凈整潔。實驗組采取階段性心理干預和保健知識指導,具體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應根據每位初產婦的年齡、生長環境與家庭情況、性格等特點針對性制作相應心理干預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產婦心理變化并及時對方案進行調整。②基礎保健知識:一是指導產婦如何對子宮與乳房采取康復的措施,通過影像視頻等資料,教會其對乳房予以環形按摩,選取乳根、乳中、中府、膻中4個穴位,力度以脹、痛、酸、麻感覺為宜;二是告知產后需排空膀胱,減少子宮收縮的影響。③出院指導,于出院后適當的鍛煉,選取位置為室內進行,以使惡露加快排空,并告知產婦在休息時可將雙手于子宮底部行順時針腹部按摩,按摩 3 次/d,8 min/次左右。
觀察兩組產后體征康復情況,內容有子宮入盆腔、泌乳時間。依據抑郁量表(SDS)與焦慮量表(SAS)對產婦抑郁焦慮進行評分,SDS與SAS均有20個項目,應用4級制予以評分,<40分無抑郁焦慮,>40分有抑郁焦慮[3]。
該文中的數據資料均采取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研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s)表示組間情況,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產后體征康復情況顯著低于實驗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體征康復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產后體征康復情況對比(±s)
注:a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子宮入盆腔(h) 泌乳時間(d)對照組(n=1 3 5)實驗組(n=1 5 0)1 1.8±3.7 7.1±2.9 2 5.1±3.0(1 5.1±1.5)a
對照組 SDS 與 SAS 評分(40.3±2.0)分與(39.2±1.8)分均高于實驗組(35.0±3.5)分與(32.0±2.4)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分娩為女性的一生中是一個特殊時期,當前,臨床初產婦人數比例較多,且于妊娠過程中,產婦心理、生理與社會角色將發生一定變化[4-5]。對于初產婦而言,由于缺乏基礎保健知識等其他經驗,使產婦時常擔心胎兒的健康,或者是否能夠順產等諸多疑問。為明確階段性心理干預和基礎保健知識教育應用在初產婦護理效果,故該研究對該院收治285例初產婦進行探究。
該文結果顯示:對照組產后體征康復中泌乳時間短于實驗組(15.1±1.5)d,表明將基礎保健知識應用于初產婦中,可提高其產后的保健知識。分析觀察組應用基礎保健健康宣教時:①其在整體護理中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采取的方法為有組織、有計劃、有評價、有系統性的和強化整體方案實施。②通過該方式可讓產婦與家屬了解與掌握相關的知識,如產后易發生的并發癥,其發展、發生、治療與預防,以提高產婦形成與建立有益健康的行為與生活方式[6]。③護理人員于產婦產后精確告知乳房保養方法,內容為喂養前,將乳頭輕碰新生兒唇部或面部,待新生兒接受刺激欲開口時,及時將乳暈及整個乳頭放入新生兒口內,從而促進乳汁分泌并縮短泌乳時間。
該文結果顯示:對照組SDS與SAS評分高于實驗組(35.0±3.5)分與(32.0±2.4)分,表明采取心理干預可有效提高產婦分娩效果。①通過宣傳教育使產婦對產后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使其放松,護理人員告知產婦分娩是一個自然地過程,囑咐家屬對產婦多給予關心與耐心呵護,均能夠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緒。②護理人員開拓不同渠道引導和鼓勵產婦家屬共同參與產婦待產期的心理干預流程,家屬通過培訓獲得醫護人員的肯定,使產婦的情緒與心理產生一定的穩定性。③設立課堂,主要針對聽課人群為產婦及家屬,不僅能提高產婦與家屬產時應對技能與知識,還能讓產婦在產時獲得家屬鼓勵,從而使心理、精神等壓力得以緩解。受時間與例數等限制,關于將階段性心理干預和基礎保健知識應用于初產婦中的護理滿意度,待臨床進一步分析補充。
綜上所述,將心理干預和基礎保健知識教育應用在初產婦中,可有效的提高產后體征恢復、分娩效果。
[1]思耀芬,賀秋園,楊美玲.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產后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5):453-456.
[2]沈其敏.綜合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4):489-491.
[3]陳瑾,崔秋榮,邵燦,等.初產婦與經產婦焦慮抑郁狀態分析及干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3):625-627.
[4]劉容珍,劉艷,李丹.激勵式心理干預對初產婦心理及產程和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5,10(8):735-737.
[5]姜萍.心理干預改善初產婦產后抑郁的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22):137,139.
[6]湯錦燕,肖燕蘭,余婉波.實施階段性心理干預和保健教育對初產婦臨床分娩及產后康復效果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5,22(9):109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