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飛
甘肅省會寧縣人民醫院護理部,甘肅白銀 730799
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是是髖關節疾病的幾種常見類型,這類疾病對患者的關節功能均產生一定損害,絕大多數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機體疼痛,其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利用人造關節置換發生病變的部分或全部髖關節以重建關節運動功能的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是該方法治療的主要優勢,其劣勢主要為術后恢復期長,存在誘發深靜脈血栓、壓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風險[1]。故而需要為患者提供連續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保證患者院后相應護理,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該院于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25例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延續護理取得理想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自該院病歷資料室抽調收治的50例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基本臨床資料。為避免研究分組存在偏差影響最終研究結果,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分別給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納入14例男性,11例女性;患者年齡均在62~78歲,平均年齡(64.6±3.7)歲;12例股骨頸骨折,5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4例髖關節炎,4例類風濕性關節炎。對照組患者性別構成情況為15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分布范圍在61~75 歲,平均年齡(63.8±3.4)歲;11 例股骨頸骨折,6 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4例髖關節炎,4例類風濕性關節炎。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并在出院時為患者提供常規康復指導,囑咐患者定期來院復診。向觀察組患者提供延續護理,使出院患者在該護理干預的幫助下積極完成康復訓練內容。接受過系統性培訓的護理人員結合患者康復進展提供上門預約服務,間隔兩周上門服務一次。登門造訪見到患者后首先對其康復進展及患者對下一階段康復訓練方法的熟悉程度進行了解,補充患者陳述中的缺項、漏項并對不合理部分加以指正,使患者對下一階段康復訓練方法做到完全掌握與非常熟悉[2]。評估患者的生活環境,及時識別出可能影響患者活動、導致意外事件發生的潛在風險,對居住環境中相關物品的不合理布局提出改進措施。通過觀察患者的表情、說話語氣、肢體動作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訴說主觀不適與情感不適,告訴患者術后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持之以恒地按照康復訓練計劃進行訓練一定會取得滿意效果,鼓勵患者勇敢面對訓練過程中遇到的挫折與失敗,告訴患者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學會自我減壓,自我安慰。幫助患者樹立與疾病斗爭的頑強信念。
采用包括疼痛程度、關節功能與活動度、畸形狀況等評估內容在內的Harris髖關節評分系統評估患者出院時、出院3個月、出院6個月后髖關節功能。該評分系統滿分為100分,髖關節功能達優評分需超過90分;髖關節功能良對應的評分范圍為80~90分;髖關節功能尚可對應的評分范圍為70~79分;評分不足70分表示髖關節功能差。統計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關節假體脫位、壓瘡等并發癥在兩組發生的情況。
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出院時,無1例患者髖關節功能達優良標準,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0.05)。出院3個月與出院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80.0%、88.0%明顯高于對照組 60.0%、72.0%(χ2=3.158、4.062,P<0.05),數據見表 1。

表1 出院時、出院3個月、出院6個月后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組間比較結果
對照組術后發生壓瘡、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關節假體脫位等并發癥的患者各有2例、1例、1例、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0.0%;觀察組僅1例患者發生壓瘡,上述其他并發癥未在該組患者身上出現,并發癥總發生率為4.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8.362,P<0.05)。
醫療資源緊張是我國臨床一直以來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不僅限制了臨床醫學的發展與進步,同時也導致了重治療輕護理這一觀念的形成?;诨颊邔嶋H情況而實施的延續護理在先進國家醫療實踐中應用得到廣大患者的一致推崇。術后循序漸進、科學持久的康復訓練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患者對這些訓練動作理解不到位或實施不當不僅起不到康復促進作用,還有可能給關節增加不恰當的承壓,加之老年患者的生理特點,若無科學的訓練指導,康復訓練過程中患者很有可能發生意外。故而就需要為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提供延續護理以確?;颊咴谠汉竽馨踩㈨樌赝瓿煽祻陀柧殹?/p>
延續護理突破傳統護理模式,成功地將院內護理延伸至社區、家庭,滿足了不同患者的護理需求,及時解決了患者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患者更好地獲得技術支持。該院為該文觀察組患者所提供的延續護理是通過登門造訪的形式展開,以幫助患者熟悉掌握下一階段康復訓練方法作為重點護理內容,提供技術指導的護理人員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僅起指導作用,強化患者的角色功能,充分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將患者作為康復訓練的關鍵人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從而加快患者康復進程[3]。針對患者的居住環境進行檢查,使患者獲得一個安全的訓練環境,從而減少或避免意外事件發生,提高護理效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變化情況,使患者獲得精神與心理支持,增強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積極性,預防壓瘡、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關節假體脫位等并發癥發生,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減少不必要的經濟開支。該文接受延續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出院3個月與出院6個月后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一研究結果充分證實延續護理有助于提高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髖關節功能,促進患者機體康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延續護理不失為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一種有效護理方法,不僅能提高患者髖關節功能,促進機體恢復,而且還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應用效果良好,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1]襲玉榮.探析延續護理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機體康復的影響[J].社區醫學雜志,2015,13(16):59-60.
[2]陳慶生.探討延續護理對老年全髖置換關節術后機體康復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12):109.
[3]廖化敏,官莉.延續護理對53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5,18(10):1435-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