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賢,王春燕
青島大學附屬威海市立第二醫院內分泌科,山東威海 264200
糖尿病足的發生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周圍神經發病病變,并與外周血管疾病在合并之后產生過高的機械壓力,可導致足部軟組織與骨關節系統遭受破壞與畸形癥狀,并由此產生出一系列的足部問題,若未能夠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便很有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癥狀表現,并進一步引起更多的并發癥狀[1]。目前臨床治療此病時尚無有效治療方法,藥物治療難以取得理想效果,介入及血管搭橋手術遠期療效不佳,患者將很有可能會面臨截肢的風險。因此尋找一種療效顯著且經濟的治療方法來延緩或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意義重大。該文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3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采用肝素聯合鹽酸山莨菪堿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收集該院所收治的3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該組研究所選取的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有關糖尿病診斷標準。觀察組共16例,男 10 例,女 6 例;年齡 54~67 歲,平均(58.6±2.5)歲;病程 7~16年,平均病程(12.3±2.2)年。 對照組共 14例,男 9 例,女 5 例;年齡 55~66 歲,平均(58.8±2.7)歲;病程 7~17 年,平均病程(12.4±2.5)年。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常規性統計資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開展組間對比研究。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治療措施,具體包括: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環,應用抗生素實施抗感染治療,處理局部潰瘍部位。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肝素聯合鹽酸山莨菪堿治療,具體包括:將100 mg肝素加入到濃度含量為0.9%的2 00 mL氯化鈉溶液當中,實施靜脈滴注,1次/d;同時給予患者鹽酸山莨菪堿15 mg左右,入壺1~2次/d,在治療過程中密切做好對患者的凝血功能監測[2]。
顯效: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表現基本消失,發生潰瘍的創面基本愈合,且創口產生結痂;良好: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潰瘍面積縮減>50%,壞死部位愈合,且有新肉芽組織生成;改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潰瘍面積縮減30%~50%,壞死部位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未有任何改善,潰瘍面積縮小<30%,且潰瘍面分泌物未有下降,病情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良好率+改善率。
對該研究所選取的各項統計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以[n(%)]表示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臨床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3.75%(觀察組),與42.86%(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209,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隨著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長,患者的血液粘稠性不斷升高,流速的改變將會造成患者支端末梢循環變差,并還將進一步造成肢體感染與潰瘍的病發,且相互間還會表現出正反饋情形,致使患者的疾病癥狀持續發展。臨床上較常見到的糖尿病足患者所出現的大血管病變多為血管硬化,微血管病變多為基底膜增厚,透明樣物質不斷累積增多[3]。
肝素本身是一種硫酸多糖,其所具備的藥理性作用價值主要包括有:①具有強負電荷,可結合于血管內皮表面,能夠預防白細胞、血小板和其他有害因子的附著,對于血管內皮能夠達到較為顯著的保護效果,免于遭受相關因子的損傷。②可加快纖溶系統的激活,促使血管當中的內皮細胞釋放出組織性纖溶酶原激活物以及內源性組織因子通路抑制物,并可避免血小板的聚集與釋放。③能夠促使內皮細胞釋放出水解三酰甘油以及低密度的脂蛋白物質,對于動脈內膜增殖能夠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進而促進對糖尿病足患者病情狀況的有效改善[4]。
山莨菪堿作為M膽堿能受體阻斷藥物,可以促使血管平滑肌達到良好的舒張性效果,促進微循環的調整;并可激活微動脈自律運動,加快血液循環,對血小板與紅細胞的聚集能夠起到一定的限制性效果,促進血液粘稠度的有效降低[5]。經采用肝素聯合鹽酸山莨菪堿治療后的觀察組患者,其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對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肝素聯合鹽酸山莨菪堿治療糖尿病足能夠起到十分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有助于促進患者的預后康復,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可推廣使用。
[1]國際血管聯盟中國分會糖尿病足專業委員會.糖尿病足診治指南[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9):705-708.
[2]劉石平,張志,周智廣,等.284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3,21(3):257-261.
[3]王自輝,王曉媛,張雅蘭,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法治療糖尿病足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3(4):480-483.
[4]劉思容,榮新洲,樊桂成,等.糖尿病足患者壞死組織與血液及尿液中多胺含量測定與相關分析[J].中華燒傷雜志,2013,29(6):526-530.
[5]沈秋燕,林迪妮,朱虹,等.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754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12):88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