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
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山西陽泉 045000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高齡患者創傷手術也有了更高水準的要求。老年患者下肢創傷情況的增多,使得麻醉成為了其中的重要環節[1]。但老年人身體狀況比較特殊,常規的麻醉方式往往具有巨大的風險。因此選擇一種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的麻醉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該院以2014年—2016年期間收治的1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在研究神經阻滯與輕比重麻醉在高齡患者單側下肢創傷手術中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報道如下。
以該院收治的180例高齡單側下肢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0例。其中對照組有男49例,女41例,年齡在78~92歲之間,平均年齡(86.3±1.4)歲,下肢多處骨折11例、足踝骨折18例、脛骨骨折25例、膝關節骨折24例,其余22例。觀察組中有男43例,女47例,年齡在77~93歲之間,平均年齡(86.5±1.7)歲,下肢多處骨折 14例、足踝骨折17例、脛骨骨折28例、膝關節骨折22例,其余27例。排除標準:①嚴重癡呆患者;②嚴重貧血,具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③具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④對麻醉藥過敏且預計生存年限少于1年的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患者的麻醉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輕比重蛛網膜下腔麻醉的方式。患者保持側臥的姿勢,將患者有創傷的肢體保持低屈狀態,且脊柱處于水平狀態,并在頭部下方放置枕頭,選擇適當間隙實施硬膜外穿刺,隨后使用麻醉阻滯針以0.1 mL/s的速度注入,同時退出蛛網膜下腔麻醉針。藥劑注射完后,調整麻醉平面在T10以下,帶有創傷的肢體位于上面,麻醉針缺口在下,混合注入1 mL濃度為1%的羅哌卡因與1 mL的無菌注射水后,側臥10 min并調整麻醉平面。
1.2.2 觀察組患者的麻醉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腰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方式,讓患者保持側臥的姿勢,經過髂骨畫一條脊柱的平行線,然后畫一髂嵴連線,取兩條線的交點為穿刺點,使用8 cm的長針,迅速垂直地刺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刺入的深度,當出現異常情況時,選擇退回2~3 mm,如果沒有回血的情況,就可以把穿刺針固定住,首先注射10 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之后注入20 mL濃度為0.4%~0.5%的羅哌卡因,每次注入量為5 mL如果回抽中沒有出血情況則繼續注入藥物,直到注射完畢。坐骨神經阻滯的穿刺點選擇在受傷肢體髂骨上側與股骨大轉子頂點連線的中點向下3 cm的位置,穿刺方法與藥物選擇和腰叢神經阻滯麻醉方式保持一致。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藥物注射30、60 min后、注射結束時的舒張壓(DBP)和收縮壓(SBP)以及心率變化情況與藥物起效時間與劑量。麻醉效果的判定:完全沒有痛感,且不需要其它藥物輔助為優秀;稍微感覺不適,可以使用鎮靜藥為良好;阻滯不全,對鎮痛藥物有明顯需求為差。有效率=優秀率+良好率。
兩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和心率都在藥物注射30、60 min時呈下降趨勢,且在注射結束之際恢復至藥物注射前的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麻醉藥的起效時間和阻滯完善時間都要明顯長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顯要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較情況[n(%)]
高齡患者由于年齡過大,體能明顯下降,因此出現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其它器官病變的概率也明顯提高。有研究發現[2],年紀大的患者通常會出現兩個甚至以上臟器功能異常。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人們更加關注老年人的健康問題。由于他們的生理構造與新陳代謝功能的下降,自我調節的能力有所不足,因此就很容易出現骨折之類的損傷,這就導致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外科手術的出現,其中以下肢創傷為主。患者及其家屬對于這種手術的成功率以及術后生活質量都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作為手術過程中的一環,麻醉方式的選擇是促進治療效果提升,并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如果手術過程中患者的體位發生改變或者是出現回血量下降的情況,就會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患者的心率代償能力下降,從而導致血壓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呼吸循環被抑制的狀況,嚴重影響手術的進展。有研究結果顯示,神經阻滯麻醉方式的應用不僅要更明顯的麻醉效果,而且與輕比重蛛網膜下腔麻醉方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安全性,有利于降低血流動力學中出現的變化。不僅如此,它還具有定位準確、藥效時間長等優勢,因此也成為了高齡患者下肢創傷手術麻醉中首要選擇的麻醉方式。該院的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在藥物注射30、60 min后,其舒張壓、收縮壓以及心率都出現了明顯下降的趨勢,而在注射結束時,3項指標均恢復至注射前的數值;觀察組的麻醉藥物發揮作用的時間以及阻滯完善時間都要明顯長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除此之外,兩組患者在麻醉效果的比較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神經阻滯的麻醉方式在高齡患者單側下肢創傷手術麻醉的應用中,不僅可以明顯提高麻醉效果,還能減少相關并發癥的出現,推動安全性的提高,理應在高齡患者的手術麻醉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1]梁萌,唐娟.神經阻滯與輕比重麻醉在高齡患者單側下肢創傷手術麻醉中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比較 [J].醫學綜述,2016,22(17):3455-3457.
[2]胡杰,張承民,崔慧.高齡患者單側下肢創傷后手術的麻醉方法比較[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3,34(8):69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