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洋漾
摘 要:本文引入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基于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實際,對內蒙古旅游業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從全域旅游高度重新思考與謀劃內蒙古旅游業發展新理念、新模式,并從堅持規劃先行、完善服務體系、突出地方特色、加強共享共建等若干發展思路入手,站在全局的角度進行探討,旨在為內蒙古旅游的創新發展提出可供參考的理念指導和研究方向。
關鍵詞:全域旅游 旅游規劃 旅游業 內蒙古 發展思路
一、引言
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業關聯度大,產業帶動性強,發展前景廣闊。為促進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國家明確作出發展全域旅游的戰略部署,強調用全域旅游的視域來發展旅游產業,用全域旅游的思路對區域內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最終帶動旅游相關產業綜合發展,拓寬視角,把旅游業從單純的景點旅游中解放出來,實現其向全域旅游的全方位轉變。全域旅游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它將特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來綜合規劃開發,全面管理,創新營銷方式,促使該區域成為功能復雜多樣、服務類型豐富、組織影響較大的旅游地群。
二、內蒙古旅游業現狀及全域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是旅游資源大區,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冰雪等自然風光絢麗多彩,人文、歷史、民族風情獨具特色。內蒙古黨委、政府把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作為發展旅游業的坐標系,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有效促進了內蒙古旅游業發展。近幾年,內蒙古旅游業保持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指標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16年內蒙古全年接待旅游者980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實現旅游收入2725.9億元,同比增長20.7%。最近幾年,內蒙古旅游業各發展指標都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內蒙古已經將發展旅游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縱觀內蒙古旅游業發展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內蒙古旅游產業鏈初步形成:以旅行社、景區、餐飲、住宿等為代表的傳統旅游業加速整合,努力突破模式單一的傳統旅游業態;同時,新型旅游業態規模也在持續發展,如探險游、主題游、鄉村游及各類度假旅游等競相出現并取得長足發展,新型旅游業態規模不斷加大。但與此同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也十分明顯:
首先,旅游目的地建設相對滯后,沒有充分發揮其吸引、服務和管理的綜合職能;內蒙古旅游業受季節性影響較為明顯,因其獨特的自然風貌,大部分景區目的地與城市目的地在旺季人滿為患,淡季又人跡罕至;除旅游吸引物外,其他配套設施建設相對較為遲緩,如公共基礎服務、旅游接待服務等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當前內蒙古還屬于旅游欠發達地區,在開發旅游資源、培育旅游產業、宣傳旅游景點、創新旅游業態等方面發展還較為滯后。特別是伴隨著大眾旅游新時代,內蒙古游客中散客所占的比例已相當可觀。因此,立足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以及新時代新要求,內蒙古旅游業需要創新其戰略定位,即將以往以團隊接待為主的景點旅游模式轉變為以接待散客為主的發展模式,提升旅游服務,探索全域旅游發展思路。
三、內蒙古全域旅游發展的若干建議及思路
全域旅游將旅游業作為核心產業,全面、系統地整合特定旅游區域的相關資源,特別是和旅游業關系緊密的各種經濟資源、社會環境、生態治理、公共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都需要進行優化提升。從這個角度來看,全域旅游發展思路對內蒙古旅游業改革創新具有重要實踐意義,在推進發展中應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強化頂層設計。
(一)堅持規劃先行,促進全域旅游發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內蒙古發展全域旅游,同樣需要優先加強頂層設計。高標準編制全域旅游規劃,按照全區“一盤棋”來謀劃和培育旅游產業,統籌景區景點全域布局,科學合理配置旅游資源。在具體操作環節中,要重視旅游發展與其他方面的有機互動,注重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其他規劃銜接,兼顧系統性和合理性。
第一,做好旅游規劃要高端化“建點”。加大品牌景區創建力度,只有塑造優質的品牌景區,強化景區綜合規劃與管理,把游客的需求作為創建景區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研究游客的旅游心理與消費動向,才能為游客提供品質上乘、規劃合理的旅游產品。
第二,做好旅游規劃應綜合化“布線”。在創建品牌景區的基礎上,重點開發一系列具有獨特價值的旅游線路,打造綜合、暢通、特色鮮明的旅游主干線。此外,旅游路線的開發不應局限于境內,跨境旅游路線開發應成為新的發展思路,在此基礎上,可形成一系列旅游名城、名鎮、名村。
第三,做好旅游規劃需精準化“織網”。內蒙古旅游資源豐富,各盟市都具有典型的自然風光與歷史遺跡。所以,應推動全區各地旅游資源對接,把較為分散的旅游點進行整合、互補,編織成覆蓋全區的旅游網,精心營造“祖國正北方,亮麗內蒙古”的旅游品牌。
(二)完善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內蒙古要實現全域旅游發展,貴在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特別是公共服務建設方面。在景區景點開發過程中,抓好道路、通信、供電基礎設施建設,或者補短板,或者提檔升級。一方面,加快交通設施建設,內蒙古境內風景獨特秀美,但還有很多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滯后,沒有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運輸體系。基于此,要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規范旅游交通標識,形成出入暢通的交通網絡;探索“一體化、便利化、快捷化、無障礙”標準,合理布局景區景點配套設施,尤其是旅游廁所建設,要加大資金投入,在旅游景區景點以及沿線建設數量充足、干凈清潔的旅游廁所,探索新的廁所管理模式,如以商管廁、以商養廁等,實現廁所可持續利用。在鄉村旅游區,每村應配備數量足夠的廁所,鄉村旅游接待戶要配備水沖廁所。
另一方面,提升城市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旅游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相關接待與支持行業發展,全方位滿足游客需要。同時,開發多種休閑娛樂項目與公共休閑娛樂設施,如博物館、劇院等。此外,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平臺,整合內蒙古旅游資源信息,構建智慧旅游體系。endprint
(三)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發展全域旅游,需要從自身條件出發,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創建,不搞千篇一律、千城一貌。旅游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應著眼于改善旅游服務環境,提升旅游景區景點服務質量,關注其發展細節,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旅游發展尚未成熟的地區應開發探索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資源,提升旅游吸引力,打造差異化旅游項目;旅游資源較好但欠發達地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用好生態和文化資源,做強特色龍頭項目,培育打造旅游新產品、新業態。二連浩特市、興安盟阿爾山市、赤峰市寧城縣、包頭市達茂旗、鄂爾多斯市康巴什新區等5個地區已被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并且優先享受國家旅游投資優選項目。
(四)探索共建共享,創新開發建設模式
實施全域旅游,是內蒙古旅游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場深刻變革,涉及行業多、關聯度大、產業鏈條長,在開發建設模式上,需要用創新思維,有效整合各方面資金,創新投融資方式,提高旅游項目市場化融資水平。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鼓勵和引導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全域旅游”建設,并探索政府、社會、企業資本合作(PPP)模式來投資建設旅游項目。另外,要深入開展旅游招商,有重點、有選擇地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參與旅游重大項目建設。通過全民共建全域旅游,打造發展全域旅游的軟硬環境,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旅游扶貧,真正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全域旅游的發展成果。
以各盟市所在中心城市為圓點,輻射帶動大型旅游集散中心規劃建設,并創新管理模式。機場是旅游者進入目的地城市的第一印象區,需建立面向國內外游客的旅游信息中心;火車站在發揮交通集散功能的同時,還要探索與其他交通方式如機場、公共汽車、出租車等候區、長途汽車站等的無縫連接;高速公路綜合服務區要開展新的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如為自駕游旅行者提供游憩、購物、娛樂、信息咨詢等方面。
在當今時代,我國旅游業飛速發展,順應這一潮流,內蒙古也應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產業。在探索全域旅游業發展策略的過程中,內蒙古應立足區情,為普及全域旅游發展觀念創造理論和實踐條件,規范全域化旅游城市標準,建設特色鮮明、文化厚重的旅游名城、名鎮、名街、名村。另外,充分發揮旅游要素在城鎮的集聚效應,推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旅游城鎮,在風景名勝區要打造生態、溫泉、冰雪等旅游主題,而在歷史遺產豐富的地區則可探索文化、民俗、紅色等個性化主題,提升各旅游吸引物的總體質量,從而確保內蒙古全域旅游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禇繼輝.全域旅游視域下的內蒙古旅游產業的發展潛力展望[J].經貿實踐,2017,(7).
[2]樊文斌.“全域旅游”視角下大連旅游專項規劃探析[J].規劃師, 2015,(2).
[3]于潔,胡靜,朱磊,盧雯,趙越.國內全域旅游研究進展與展望[J].旅游研究,2016,(11).
[4]曾祥輝,鄭耀星.全域旅游視角下永定縣旅游發展探討[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5,(1).
(作者單位:集寧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