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新生中普遍存在適應危機問題,在該形勢下,要提高新生的培養質量,應該有更加先進的學生管理模式,筆者在學生管理實踐中,提出了“目標管理”模式,并對該模式的實踐效果進行了積極探索。
關鍵詞:適應危機;學生管理模式;目標管理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擴招以后,如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是新形勢下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務。教育以人為本,專科、本科教育必須將學生作為主體,近年來高校新生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對大學生活的適應危機問題,根據多年本、專科的教學觀察,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適應危機、生活環境適應危機、學習方法適應危機、角色身份適應危機和社會責任適應危機等方面。這些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新生進入大學后無所適從,其解決需要高校各部門及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而且新形勢下也需要創新的學生管理模式。
一、 “目標管理”模式的提出
1. 對高校新生進行目標管理的必要性
目標管理是美國管理專家彼得·F·德魯克在他的名著《管理實踐》中最先提出的。他認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大學新生面對新的環境很容易產生迷茫與困惑,這種迷茫與困惑表現在學習、人際關系、生活環境等多方面,以學習為例:首先大學學習的目標與動力是什么?在他們以往的學習過程中,每一階段的目標都很明確,即考取一所好的初中、高中或大學,進入大學以后,這種客觀外在的目標突然失去了,大一新生對進入社會后將要面臨的激烈競爭尚未產生清醒的認識,主觀內在的學習目標和動力尚未形成,又擔心時間匆匆流逝而一無所獲,因而感到迷茫與困惑。其次,如何培養與大學教學方法相適應的學習方法?對大學教學方法的不適應是大一新生普遍反映的問題,中學階段的教學一般都局限于書本上較死的知識,教師會帶領學生反復練習那些重要的知識點,學生適應這種灌輸式教學方法而養成了被動僵化的學習習慣。到了大學以后,課本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充實了大量書本以外的知識或介紹各種學術前沿的爭議性觀點,甚至有些教師崇尚海闊天空的教學方法,這都讓大一新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時感覺力不從心或抓不住重點,而他們尚未養成課后借助圖書資料進行研究性自學的習慣,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感慨在大學里怎么學不到東西,這種現象甚至會出現在很多大四的學生身上。此外,大一新生中也較普遍地反映出一定的厭學情緒。很多學生面臨著對全新知識的接受困難和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的困擾,產生心里焦慮或抵觸情緒,這些學生雖然數量不多,但他們反映出的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高校新生管理中應用目標管理的理念,即讓學生確切知道自己某段時間內的奮斗目標。目標明確后再指導給學生方法或提供給學生平臺,這樣會使大學新生的學習目的性強,更有針對性。
2. “目標管理”模式的注意要點
在對新生進行目標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幾個問題:確立什么樣的目標?如何使學生自覺設立目標?如何能達到目標?如何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能力?確定目標時要盡量使完成目標所需能力略高于學生的實際能力,使目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激勵性。目標的確定既要定性又要定量,只有使目標的內容盡可能在質和量上都有具體掌握和記載的量度,才有利于目標的實施、控制及評估。目標管理應該強調自主、自治和自覺。盡量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進行自我管理,富有成效地和有創造性的完善和實現目標。在探索過程中,目標管理中應該設定班級目標、集體目標、個人目標,在目標的選擇上要確立能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社會責任感等的目標;在目標的實現上學校、學院、老師應該適時指導學生并且努力為學生創造平臺;結合績效管理,建立榜樣,激發學生自覺設立目標。
二、 “目標管理”模式的實踐應用
樂觀、自信的學生往往對大學生活的適應速度非常快,在以后的大學生活、學習中的表現更好,收獲也更多,那么同樣是新生,部分同學的自信、樂觀從哪來的?針對此筆者做了一個調查。通過調查發現主要有三個方面:(1)生源地的因素。城市的生源普遍比農村的生源更加樂觀,這一因素的比重,隨著城鄉差別的減小,越來越淡化。(2)現有特長的因素。這個因素非常關鍵,大學的環境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可供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很多,大學環境下對優秀學生的評價除了學習成績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素質,比如在某方面有特長。其實所謂特長應廣義看待,不僅僅指體育、藝術,還應包括高的文學素養,寬的知識涉獵面,甚至是生活常識懂得多。(3)家庭貧富的差別。這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原因,近年來也越來越被人重視,但我覺得不是根本原因。基于對以上三點調查結果分析,由學校、老師或者學生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由一個或多個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完成目標不是目的,而是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能力,如此,學生在經歷過努力后會在某方面建立起自己的特長,進而增進自信,進而能實現大學生活中的自控管理。
在“目標管理”模式的具體實踐中,為使得目標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出了“挑戰目標”的口號。“挑戰目標”活動的發起旨在通過設立目標的方式,使新生能盡快的融入大學的生活并在挑戰目標的同時增強自信,鍛煉自學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及溝通能力。目標確立后,教師需要給每位學生提供必要幫助及最終的展示舞臺。
三、 “目標管理”模式的完善建議
通過實踐探索,在學生管理尤其是高校新生的管理上采用目標管理模式,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結合實踐情況,作出以下三點建議。
1. “目標管理”模式應該在更廣的范圍內進行系統化的推廣。我建議該模式由學校組織專人進行論證,完善其體系,并根據各學院、各專業的特點進行推廣。
2. 加強“績效管理”,學校學生管理工作應與目標管理模式相互匹配,比如評優評先等,應用績效的激勵加強學生的信心與動力。
3. 嚴格“過程管理”,建立健全的學生導師制度,通過導師對學生進行目標推進的全過程監督與考核。
通過實踐探索,“目標管理”模式在高校學生管理方面的充分應用,將為高校在高質量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長足的進展。
參考文獻:
[1](美)彼得·F.德魯克,帥鵬等譯.管理實踐[M].工人出版社,1989.
[2]張衛丹,賈雪婷.高校教育下大一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教育問題探析[J].知識經濟,2016,3.
[3]彭國娥.略論新生適應大學生活[J].學習月刊,2015,2.
作者簡介:
張濤,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化工學院航空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