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地理整體性理論是高中地理核心思維之一。學生對本思維的理解及應用程度并未達到教師與課標要求的水平。本思維也嚴重制約了學生地理學科發展。本文從高中地理教材內容出發,結合理論分析,探尋整體性思維在高中地理中的典型應用方法與誤區分析,嘗試為整體性思維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整體性思維;分異規律;地帶性;非地帶性;自然地理過程
一、 引言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是自然地理整體性相關知識。整體性指的是自然地理環境大氣、水文、土壤、地形、生物、巖石六大要素通過相互聯系與作用形成完整的體系。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1. 要素之間可以生成新的功能。2. 已知一個要素的特征可以推知其他要素。3. 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所有要素統一演化。我們目前講授方法大多是語言呈現,并非從理論上去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那么學生并不能完全的理解,正因為如此,教師其實需要在授課以及講題過程中去滲透自然地理過程知識。
二、 自然帶相關知識的策略
建立內在聯系,明確相關概念:
引起地球表層的地域分異有兩個因素。一是由于太陽能在地球表層分布數量的不同,導致自然地理過程的不同而形成的(地帶性因素)。低緯地區在地球表層中做功的能量多,而高緯地區用于做功的太陽能少。通過自然地理過程,使得各自然圈層性質及地球表層整體性質,按緯度發生有規律的變化,而產生南北向的分異。這種分異規律稱之為從赤道向兩極的分異規律,在自然帶的規律上呈現出植物葉片大小、高矮等區別。
高中階段也加入了以水分分異為基礎的從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但自然帶多呈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所以并沒有所謂經度地帶規律,因此這部分知識要多強調現象及推論,淡化成因。
識記典型區域,加強判斷推理:
自然帶另一規律是非地帶性分異規律。成因為:地球內能在地球表層分布不均,形成了海陸格局及構造地貌,并使太陽能在地球表層轉化形式不同,最終共同導致自然地理過程不同,從而形成地域分異。那么高中階段的非地帶性分異規律主要強調地球六個位置:美國五大湖區地形影響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東非高原地形影響下的熱帶草原氣候;巴塔哥尼亞高原地形影響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澳大利亞東北部、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地形與洋流影響下的熱帶雨林氣候以及南美洲西海岸地形與洋流影響下的狹長的熱帶荒漠帶。教師講授的時候可以用地域單元形成過程來解釋,不僅可以讓學生識記成因,而且可以通過理論知識去解決其他小范圍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情況。
三、 山地垂直分異規律的教學策略
建立理想模型,強化共性規律:
水是地表化學過程最主要的介質,熱量是化學反應的動力因素,水熱條件影響著自然地理過程的方向和強度。我們應由淺入深的給學生構建模型:海拔的升高會直接導致溫度的下降——從赤道向兩極的規律;降水量先升后降——從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及植被倒置;海拔過高對陰陽坡向影響的減弱——自然帶高度異常。典型的綜合應用是雪線高度問題:緯度低、陽坡、背風坡、坡度大會導致雪線升高,反之緯度高、陰坡、迎風坡、坡度小的山脈雪線高。
精做典型習題,推進體系構建:
關于圖中賀蘭山植被帶名稱對應正確的是()
A. 1—草原B. 2—荒漠
C. 3—針葉林D. 4—積雪冰川
本題難度較大,學生無從下手,那么我們從高至低逐一分析。
4并非冰川帶,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賀蘭山位于季風非季風區界線,夏季高溫,3600米的高山氣溫比地面低21℃,夏季山頂氣溫沒有低于0℃,所以不可能是冰川。
1帶據圖來看不是基帶,所以不是溫帶落葉闊葉林,那么在山的西側自然帶較寬,也就是背風坡寬,說明降水越少越優勢,判斷是荒漠。
2、3帶都是迎風坡一側分界線低,受降水影響大,3帶西坡消失,判斷是喬木類植物,根據海拔位置,3為針葉林,2位置兩側均有,判斷是草原。通過自然地理過程分析的引導,學生能夠大致的進行分析,就足夠解決高中階段的自然帶問題。
四、 低緯自然地理過程在熱帶雨林相關知識的應用策略
避免思維定式,對比區域特征:
在必修三熱帶雨林開發與保護的知識點中學生容易走進這樣的思維誤區——植物體高大,生物量大,當地的土壤就一定肥沃。學生僅從觀察或者按照自己的知識去理解都無法想明白這一點,那么教師需要通過自然地理過程講解,同時也需要圖解。
在赤道附近,太陽輻射強,全年高溫形成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對流作用強烈,因而降水豐富。在這種高溫高濕條件下,使得可溶性無機鹽滲入土壤內部進入地下水,發生強烈的淋洗作用。同時巖石化學風化強烈,風化殼可達100m,而且土體富鋁化作用高度發展。生物小循環作用強烈,周期短,熱帶森林植被每年可形成大量的凋落物,如云南西雙版納的森林植被凋落物可達11550kg/hm2,比溫帶高1.5~2倍。但是在濕熱條件下微生物很活躍,凋落物很快就會被分解,釋放出的營養元素又能迅速被饑餓的樹根和真菌所吸收。因此,這里的土壤其實并不肥沃。快速的地質循環和旺盛的生物循環產生了磚紅壤,熱帶雨林植被。
五、 總結
整體性思維是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關鍵,學生對現象的理解,要素的推斷,影響的描述揭示了整個地理學科的核心內容,也就是有什么——在哪——為什么——有什么影響——對人類的作用。教師精講的同時更多的把思考的機會留給學生是突破本部分難點的手段。切忌在必修一輕視整體性思維,重視課本。一定要多為學生呈現案例和模型等素材,以能力培養為主。
參考文獻:
[1]張晨.高中地理試題中整體性原理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2.
[2]楊柳.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在地理學科中的作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4):108.
[3]吳岱峰.地理學科能力的劃分與學生地理學科能力培養[J].地理教學,2013(16):8-13.
作者簡介:
袁帥,遼寧省沈陽市,沈陽市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