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宿遷“旱船”舞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一種,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起源于當地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種儀式,后來漸漸演變為邊唱邊舞形式來形象地塑造行船時的動作情景,是江蘇蘇北地區一種傳統民間舞蹈。“旱船”是以船的形狀為原型,以秸稈、竹竿等為基礎材質,外觀裝飾花哨的“船”。“旱船”的表演隨著時代變遷,形式上從傳統的一船表演,發展到多船表演,每逢春節或重大節日期間,作為群眾自發組織的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形式。
關鍵詞:非遺舞蹈;構成;價值
一、 江蘇非遺舞蹈宿遷“旱船”舞蹈的概述
(一)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的歷史地域性
“旱船”是江蘇蘇北宿遷、徐州、淮安地區流行的一種民間廣場舞蹈,據記載明末清初至民國初年,江蘇宿遷“旱船”舞蹈在廟會、鄉會、民俗節日期間十分盛行。
據史料考證,“在江蘇宿遷地區,原北有白鹿湖、南有倉基湖。明末清初時,因黃河泛濫,倉基湖漸淤成田。”當地漁民就用樹枝、稻草扎成船型,帶著船型互相跑動變換位置來祈求老天降雨,在求雨過程中,發現跑“旱船”的樂趣,就開始在表演中增加了“淺船”“撬船”“推船”等生活化動作,豐富了表演內容。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漁民以村或鎮為一組,各自組成“旱船”隊,每逢過年或重大節日期間,自發組織一起跑“旱船”作為娛樂一種途徑。有時會在節日閑暇之余邀周邊村或鄉鎮里的“旱船”班子進城表演,日久,竟成為傳統。直至民國初年,“旱船”舞蹈發展非常活躍,過年期間,很多“旱船”隊會一起進城相互競技展演,場面非常壯觀,引鄉鎮數十里百姓扶老攜幼前來觀看。
(二)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的形式和功能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是以邊唱邊舞形式來形象地塑造行船時的動作情景,唱詞以家庭瑣事為主,舞蹈表演帶有滑稽搞笑動作,場面熱鬧而倍受當地群眾喜愛,群眾以自娛自樂為展現形式。在舞蹈表演時,主要以調度、造型變化為主,主要模仿水上行船的動作,加以夸張表演,達到了很好的藝術展現效果,在表演中起船、撥水、撥浪、翻身等動作,讓人倍感真實。旱船是用秸稈、細竹竿、麻繩等材料扎成的船框架,船頂端為四方形,邊框以色澤鮮艷綢花為材料,船身周圍用色彩鮮艷綢布圍起。表演者把船里的背繩掛著身上,以穩定船身,雙手緊握船邊框,在做船的前行、后退或旋轉動作,以身體帶動船行進。從政府大力挖掘非遺舞蹈以來,這個具有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得到了重視,“旱船”舞蹈得到深入挖掘與整理,表演中增加了“船芯子”“老漢”“丑婆”等角色,人物的活潑、滑稽、夸張演繹形式,廣受群眾的喜愛。節目的主要內容以時代背景為主題,歌頌好人好事,抨擊丑陋惡習,以推動社會進步為主要目的。
二、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的構成
(一)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的本體構成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的本體構成主要由動作和調度兩方面組成。“旱船”舞蹈內容大都是家庭中的公公、婆婆與兒、兒媳和之間的瑣碎小事,有時會表現些男女之間的感情之事,具體人物角色有:“老漢”主要由男性扮演,展現的是公公形象;“丑婆”常為男性假扮女性,展現是婆婆形象,動作以滑稽搞笑為主;“船芯子”隨著時代變遷由男性改為女性表演,展現的是兒媳的形象。主要表現的是公公撐船,兒媳坐船,婆婆跟后推船的生活場景。“船芯子”“老漢”“丑婆”等人物的塑造以夸張、詼諧為主。“旱船”表演以模仿現實生活中船只在水中行進為基礎動作,“老漢”為頭,做撐船動作,船就跟著擺動;如船行進中突然停止,船頭翹起表示遇到坎過不去了,“老漢”就跑到船頭做翹船動作,翹完船頭跑船尾推船,一不小心,“老漢”就踉蹌跌倒,做個鯉魚打挺起來;如遇大風大浪時,船擺動幅度特別大,“老漢”就會緊緊抓住船幫,與其一起抵御風浪,一會轉圈,一會搖擺船頭、一會翹起船尾,各種招式、花樣變化多端。“旱船”的基本舞步為“四方步”“碎步”“弓箭步”“趾步”“矮步”“移步”。江蘇各地的“旱船”舞步都很雷同,只是名字的叫法有些不同。
“四方步”,又稱交叉步,第一拍左腳向前邁一步,第二拍右腳向前邁,第三拍左腳向后退一步,第四拍右腳向后撤一步,如此反復這四拍動作,連著做這個動作稱為“四方步”,四方步一般用在“花船”停住時的微微蕩漾感覺,更多的時候是準備有唱詞時,用這個動作邊唱邊跳,來展現船在水中平緩行進狀態。
“碎步”,又稱小跑步,第一拍左腳向前跑一步,第二拍右腳向前跑一步,兩腳速度比較快的反復做這個動作,稱為“碎步”,碎步可以做前進小碎步和后腿小碎步,這個動作一般用于“花船”換隊形時,大調度前行,急促的行船狀態或遇風浪時船左右搖擺幅度很大,船的大晃動與轉圈時演員用的步伐。
“弓箭步”,又稱拉船步,左腳弓步向前,右腳直腿向后,站在那像“弓箭”的形狀,稱為“弓箭步”,這個動作一般用于“花船”不動時,“老漢”雙手握船繩所做的拉船動作。
“趾步”,又稱墊腳步,兩腳并攏,腳掌立起后跟不沾地,第一拍立起第二拍落下,如此反復做這個動作,就是“趾步”,這個動作表示船遇到坎坷無法前行時,“船芯子”反復做這個動作,“花船”也會跟著有高有低的起落。
“矮步”,又稱蹲步,雙腿屈膝,兩腿半蹲狀態前行,一般這個動作用于“丑婆”,這個動作的形態特征告訴人們,老年人身體不如年輕人一樣輕快,兩腿彎曲,步法慢,行進艱難。
“移步”,又稱橫挪步,第一拍左腳向旁挪一邊,第二拍右腳向左腳并攏,如此反復向一個方向挪動做這個動作,稱為“移步”,這個動作用于“丑婆”的步法,當丑婆被兒媳訓斥時,表現婆婆又怒不敢言,有苦說不出的心理感受,她會低頭慢慢的挪動步子,不時用余光偷瞄兒媳的表情,展現驚恐與不安心理狀態。
“‘旱船舞蹈主要靠調度來展現船在水中行進的樣子,在江蘇地區跑‘旱船各具有特點,以下主要介紹幾個常用套路。”
“開船”又名“起船”。在敲鑼打鼓聲中,“老漢”在船左側右手握著船邊框,“丑婆”在船右側,用碎步跑到表演地方中間位置。“老漢”手持竹竿做左右大幅移動,也可稱為“邊撐”。“船芯子”和丑婆,做用碎步圓場配合,寓意船在平穩狀態高速前行之中。endprint
“蕩船”。“老漢”手持竹竿在船頭變搖櫓狀。三人“四方步”做悠閑行船動作。鑼鼓停,“老漢”“丑婆”上場說唱,唱詞詼諧、幽默,常引眾人發笑。隨后,由“船芯子”演唱或多人對唱,曲調以淮紅調為主。
“淺船”。“老漢”和“丑婆”說唱完,眾人隨旱船碎步跑一圈。“老漢”與“船芯子”依次下蹲,船頭一會朝三點方向翹起,一會船尾又朝7點方向翹起,俗稱“大小波浪”。這時,“老漢”打手勢或用竹竿向鑼鼓手暗示,鑼鼓聲止,船微停。“老漢”“丑婆”相互指責,作無可奈何狀。指責完畢,眾人又開始齊心撬船、頂船,使其進入航道。
“四門斗”。船跑完一周后,“丑婆”暫退場。“老漢”帶著船來回跑“十字”陣形。二人相對,按一點與五點方位“十位”陣形“對沖”。之后,“老漢”會做“鯉魚打挺”,接做個大翻身動作。這時,旱船原地“打漩”轉圈。最后,“老漢”在原地連續轉圈,旱船圍繞“老漢”做傾斜狀圓周運動。當“老漢”用竹竿“撩水”時,旱船在原地連續旋轉數圈。寓意行船時遇到風浪的艱難情景。
“三叩首”。“老漢”“丑婆”上場圍“旱船”轉一圈,鑼鼓聲停。二人分別說“恭喜發財”“新年大吉”等詞。說完,鑼鼓聲又響,旱船急向前行,老漢扶著船做叩首動作,船頭點地為拜。如此“三拜”后繞場一周,所有人依次退場。這個動作常為表演者準備退場時動作。
“旱船”這幾個套路表演時間大約半個小時,每地的表演都按各地的表演內容而定。
(二)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的非本體構成
旱船舞蹈除了主體構成因素外,還有服裝、音樂等諸多非本體構成要素。
表演者服飾,“船芯子”身著玫紅褂子帶著白色的小碎花,衣領斜襟配綠色盤扣,袖口是荷葉邊樣式綠色的邊,下身著淺綠色直通長褲,盤頭留篡兒戴花。“老漢”身穿灰色長衫,腰扎紅布帶,腰間還插根老式長桿煙袋。黑色裹腳長褲,頭戴黑色禮帽,手握細竹竿。“丑婆”頭戴粉色毛巾,上身穿藍色左斜襟大褂子,下身穿黃色直筒褲,右手持戴花蒲扇、左手拎竹編小花籃,籃中用紅布蓋住籃口。
“旱船”舞蹈的伴奏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鐐、小鐐、小鑼、小鐺、梆鼓,有時有唱詞時,會配以二胡和碟子敲擊聲。江蘇各地的鑼鼓點式套路大多雷同,只是名稱叫法不同而已,“如[西亭風]、[慢長鑼]、[快新鼓]、[游西湖]、[大樂生]、[醉八仙]、[青樹湖]、[富貴喜]等。”這些鑼鼓套路都是通過傳承人代代口述相傳,暫時未找到任何的曲譜資料,對于他們“旱船”曲調套路,有個不成文的慣例,不是傳承者不予告之。
“旱船”道具的制作是用秸稈、細竹竿、麻繩等材料扎成的船框架,船頂端為四方形,邊框以色澤鮮艷綢花為材料,船頂扎朵大花,船身周圍用色彩鮮艷綢布圍起。旱船船長接近6尺,船身最寬處約2.5尺,船高約4.5尺。船身重量達10斤左右,“船芯子”如果沒有較好的體力與耐力,幾個套路跳下來,肩膀會感覺很酸痛吃不消,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習慣。
三、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在非遺舞蹈發展中的價值和意義
非遺舞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是從歷史淵源演變、基本內容、藝術特色、傳承體系、生存現狀和保護措施作了詳實的挖掘整理和介紹,被各群體或個人所重視的文化遺產,通過肢體表演方式,而表達出來的一種具有舞蹈美感的藝術形式。各個非遺現狀都隨著環境的變化和歷史、自然界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表演形式代代相傳,使他們自己具有很強的歷史感,是一種體現了歷史同時促進了文化宣傳,更激發人類創造力的舞蹈。
(一)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在非遺舞蹈發展中的價值
在二十世紀以前,江蘇宿遷“旱船”舞蹈表演非常活躍,每逢廟會、鄉會、民俗節日期間,名地區民間藝人自發組織旱船隊沿街過市,輪流表演,名顯其能,場面壯觀,氣氛熱烈,“據統計每年大約有60多支旱船隊活躍在鄉村和城鎮之間,特別受到老百姓的喜愛與歡迎。”但自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傳統的旱船表演受到了整個時代潮流的沖擊。因此,旱船表演開始萎縮,觀眾逐漸減少,藝人逐漸老化,年輕藝人紛紛改行。經政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將其列入非遺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收效明顯好轉。目前,江蘇“旱船”在江蘇地區又時興起來,現在已不僅是中老年人的一種自娛自樂表演方式,連小學、中學孩子都自發加入旱船表演隊伍。“江蘇旱船傳承人譜系:第一代:清康熙,名字不祥;第二代:清嘉慶,陳二‘關口會大領;第三代:清同治,吳景齋;第四代:清光緒,陳士賢;第五代:民國初年,錢祥、柴長慶;第六代:民國豐年,陳加棠;第七代:1949~1980李占魁、傅錦佩。”
現在,“旱船”舞蹈作為江蘇非遺舞蹈中的一種,除了表演者、舞蹈動態形象等外在表象,更重要的是其負載的傳統文化本質。在藝術價值上,表演場面壯觀、氣氛熱烈、情緒活躍,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準確地把握了民族舞蹈的符號特征和與之相關的文化形態,挖掘真正屬于民族精神氣質和文化精髓的內容;在實用價值上,是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廣場舞蹈,經過數百年的傳承和發展,已長期扎根于人民群眾中,成為群眾在節假日或廟會、鄉會、民俗節日期間自娛自樂的主要民間文藝形式。
(二)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對非遺舞蹈發展的意義
江蘇宿遷‘旱船非遺舞蹈的創造過程始終與發達的江蘇文明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它體現著江蘇文明的發達程度,顯示了江蘇人類在思想和實踐上所能達到的智慧高度。從歷史淵源演變、基本內容、藝術特色、傳承體系、生存現狀和保護措施對其做詳實的挖掘整理和介紹,不僅能使這個歷史悠久的民間廣場舞蹈得到保護和發展,而且將對地區經濟建設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其貫穿了一條抵御時間銷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它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深厚歷史意識是超越社會變遷、溝通思想情感的特殊紐帶。
四、 結語
江蘇宿遷“旱船”舞蹈具有強烈民俗性和地域性,對研究地區的風土民情、地理人文狀況及其歷史沿革、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目前,通過一系列措施,并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江蘇“旱船”舞蹈又重新迸發了新的生機,其已不僅是老百姓生活娛樂的一種途徑,更是祖祖輩輩代代傳承與發揚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劉建.拼貼的“舞蹈概論”[M].民族出版社,2010.
[2]江蘇省文化廳.文化新世紀[M].蘇新出版社,2010.
[3]江蘇省文化館.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匯編書[M].2009.
[4]地方資料.“旱船”舞蹈申報江蘇非遺舞蹈資料[Z].2008.
[5]地方資料.“旱船”傳承人譜系表[Z].
作者簡介:
楊靜,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化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