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時事述評因自身優勢越來越受到受眾的認可與歡迎,作為高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政課教學是培養學生三觀及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針對這一特征,本文認為應該將時事述評應用于高職思政課中,全面提高高職思政課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 時事述評 高職思政課 應用
【基金項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信息化時代時事述評在高職思政課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8JDSZK112。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076-01
引言
高校思政課是一門融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而時事述評是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時,不僅要充分關注思政課教學特征與學生主體地位,還要對信息化時代發展趨勢及時事述評應用提高重視。
一、時事述評概述
時事,即國內外近期發生的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新聞事件;時事述評,即基于新聞事實報道進行新聞事實評價與評估,將敘述與評價相結合,以事實剝析提高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認識與了解,由此可見時事述評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合理、有效的時事述評,不僅有利于加深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認識,而且對激發受眾思考具有促進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在這一背景下將時事述評與高職思政課教學相結合是激發學生課堂參與、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
二、信息化時代時事述評在高職思政課中的具體應用及注意事項
(一)具體應用
1.應用形式
時事述評在高職思政課中的應用形式主要集中于個體獨立完成與小組合作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這兩種應用方式在體現出一定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就個體獨立完成來說,該形式有利于促進任務的全面貫徹與落實,提高學生信息搜集、分析、整理能力,不足之處在于對時事缺乏充分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與滯后性;其次就小組合作來說,這一形式在激發成員潛力與優勢、提高成員對所學知識理解與記憶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不足之處在于成員責任心有待加強。基于此,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需要考慮班級狀況、信息技術特征等因素,保證應用形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
2.應用時間
時事述評在高職思政課中的應用有一定的時間要求,一般應用于課前,時間在15分鐘左右,學生自由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人數控制在4個之內,小組成員需要在3分鐘內完成自己的發言,剩余時間供其他同學分析與點評。在完成講述后,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提高學生思想認知。
(二)注意事項
1.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新聞知識講授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學生可以多渠道獲取新聞信息與知識,但作為特殊群體的高職學生對新聞知識缺乏正確的認識,針對這一特征,思政課應借助過媒體工具進行新聞相關知識講解,如新聞類型、新聞特征等,使學生對新聞相關知識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為時事述評應用做準備,從而避免在具體應用過程中發生選材不合理、述評效率不高等問題。
2.重視獎勵機制作用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時事述評參與,提高時事述評在高職思政課中的應用作用,教師應制定合理、科學的獎勵機制,在時事述評活動結束后,思政課教師應以公開投票的方式讓學生選出表現較為突出的時事評論員,在分析與整合評選結果的基礎上開展頒獎儀式,給予獲獎者一定的獎勵,這里所提及的獎勵既包括精神獎勵也涉及物質獎勵,從而激發其他同學參與時事述評的熱情與信心。
3.建立符合需求的考核標準
信息化時代的主要特征在于信息泛濫,人們可以多渠道獲取信息、分享信息,但信息泛濫在給予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影響了信息客觀性,只有掌握信息分辨能力,才能保障所獲信息的客觀性,因此在進行時事述評應用的過程中需始終保持理性,建立符合需求的考核標準。具體來說:一要選擇適宜的材料,進行應用的時事資料應具有普遍價值,是對學生學習具有啟迪作用的新聞事件,而非偶發性事件;二要述評結合,所謂述即敘述,學生需要在了解與掌握新聞事件引發關注與評論的原因的基礎上簡明扼要的講清新聞事件相關信息,所謂評即評論,學生需要結合相關觀點深層次分析與探討該新聞事件,并突出重點,表明主張。
結論
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強調信息技術作用,在高校思政課中應用時事述評具有切實可行性,不僅與信息化時代發展需求相符合,而且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提高思政課效率與質量具有積極意義。作為合格的高職思政課教師,理應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時事述評在高職思政課中的應用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偉國.政治課堂要與“時”俱進[J]. 學周刊. 2013(02)
[2]童亮.教師引導,時事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J]. 素質教育大參考. 2012(12)
作者簡介:
閆紅茹(1971年1月-),女,陜西蒲城人,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