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覓哲 袁軍未
(1.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2.甘肅省隴南市深圳中學,甘肅 隴南 746000)
隨著國內外學習漢語人數的增多,我們也將面臨著一系列的考驗。其中最為艱巨的就是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是我們這項事業長遠發展的保障。如何培養出合格的滿足漢語國際推廣需要的教師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從事對外漢語事業的人深入思考。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在海外任教的經歷及對國際漢語教師相關調查研究談一談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
國際主義是一種跨越國界,超越種族的包容,理解,互助互愛的精神。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首先要樹立國際主義這種意識,才能在漢語走出國門的道路上立于不敗之地。愛國主義是個人或集體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是一種責任和使命,是每一個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國際漢語教師在海外這樣特殊的環境進行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更是要樹立自己的愛國主義意識,樹立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切以祖國為主,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所謂“文化自覺”,是借用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作為國際漢語教師,應該樹立文化自覺的意識,對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著深刻理解,清楚民族文化魅力之所在,同時意識到文化弊端之所在,預測到文化發展之趨勢。揚長避短,這樣在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才能避免思維定勢,唯我獨尊,文化優越等跨文化交際的“怪圈”,樹立文化自信,同時,將這種意識貫穿到處理其他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海外漢語教師一定要樹立角色多元化的意識。由于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個人的角色也就要隨之相應變化。海外漢語教師有如下幾種主要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扮演外交官的角色。一旦踏入從教國,你的言行就不僅僅是個人行為,而是國家形象的代表。你是周圍人們了解中國的窗口。人們往往會形成這種思維定勢,你的不當言行,會使周圍接觸你的人在潛意識里認為中國人就是這樣。在一些場合,對于涉及到民族自尊,權力權益的問題上,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卑不亢,以維護國家尊嚴為基準,同時兼顧不傷感情的原則。其次,扮演學生的角色。在海外從教,除了是一名漢語教師以外,還是一位學生。學生就是要學習。學習什么?學習當地的語言,風俗習慣,規章制度等。因為交際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教學的需要,順利順心地傳播中國文化的需要。最后,扮演藝人的角色。在海外從事漢語教學,教師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有時可能是導演,演員,歌星,手工制作者。
第一,標準的普通話。普通話是現階段漢民族的通用語言,也是我們進行漢語教學的工具,是學習者最終要掌握的目的語。雖然對外漢語教師的普通話要求都比較高,基本都是二級甲等以上。但是由于目前海外漢語教學師資力量遠遠不夠,我們在海外進行漢語教學的教師人員構成也比較復雜。科班出身的人數有限,很多志愿者或公派教師本身不是從事本專業的學習或教學,普通話不是很標準。這就對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第二,漢語言構成要素系統的掌握。漢語言構成的基本要素包括語音、文字、詞匯和語法等方面。漢語國際教師,應該系統掌握各種語言要素構成特點,原理等知識。具體而言,語音方面,海外漢語教師應該熟知漢語語音系統的構成,明白漢語語音的特點,特別是要知道漢語聲韻調的發音原理,在教學中通過與教學對象母語語音對比,有的放矢地教授漢語語音難點、重點知識。文字方面,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屬于表意文字體系,不同于其它表音文字或字母文字。漢字的方塊造型呈現給人們的是形音意的完美結合,漢字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漢字與漢文化關系密切,漢語教師應該對漢字的特點,構型,文化等系統掌握。詞匯方面,漢語的詞匯非常豐富。對外漢語教師除了系統掌握漢語的詞匯構成外,針對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的問題,應重點掌握同義詞近義詞的辨析,國俗詞語的研究。語法方面,漢語是缺少形態變化的語言,漢語的主要語法手段是語序和虛詞,在掌握漢語的這一語法特點后,跟學生的母語語法系統進行對比,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外漢語教師應該了解哪些文化內涵,一直是學界的焦點。筆者結合本專業特點以及自身教學實踐,提出國際漢語教師應該從以下方面重點儲備文化知識。
首先,傳統文化方面。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傳統文化是漢文化的根基,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歷史淵源流長,作為國際漢語教師,一定要本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辯證的繼承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古人的價值觀,為人處事之道,意識形態等。而這些就是要我們多了解古圣先賢的經典作品,從中提取,吸收,借鑒,創新。
其次,現代文化方面。現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漢民族的現代文化不僅有對傳統文化新的闡釋,也有對世界文化的吸收利用。漢語國際教師應該對中國的現代文化深入研究并發揚光大。由于文化傳播渠道的限制或其它的原因,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經常是以傳統文化,而且是落后的傳統文化為背景,而且在國人眼中,人們很少關注現代文化,直至近幾年來,隨著漢語熱,國學熱的逐漸升溫,人們才將目光轉向了現代文化,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等領域。
最后,民俗文化方面。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較之于前兩種文化能夠更具體鮮明的體現民族的文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有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即使漢民族內部,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漢語國際教師應該深入了解漢民族的民俗,它是最能體現漢民族特色的文化,也是外國人最為關注的一類文化。
上面提到的三種文化一脈相承,傳統文化是根基,現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辯證的繼承和對世界文化的吸收創造,民俗文化是以一種通俗大眾的方式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再呈現。
此外,漢語教師還應了解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尤其是從教國的國情文化,包括歷史,經濟,政治,語言文化,風土人情等。
第一,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教育學,心理學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理論基礎,作為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一定要儲備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為研究解決學科的教育現象、教育問題提供方法論指導。心理學為教師更好的了解教學對象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尤其要多了解第二語言教學相關的教育心理學知識。
第二,第二語言教學與學習理論。教學是一種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第二語言教學的活動與第一語言的教學既有共同又有差異。對外漢語教師一定要掌握這些差異,也就是第二語言教學學習的理論,原理。如:對比分析理論,中介語理論,偏誤分析理論,教學法流派。
第三,不同課型,不同語言要素的教學技巧。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不但要有理論知識的指導,更要有實踐經驗的積累。不同的課型,不同的語言要素,教學側重地內不同,教學方法也有所不同,聽說讀寫譯,語音語法文字詞匯的教學重點及教學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學習積累這方面的知識。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交際能力,交際能力通過語言能力,語用能力,策略能力體現出來。二是跨文化能力,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在海外從事漢語教學這兩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其中語言能力非常重要的,最好教學者會簡單使用從教國語言,至少會一種媒介語,有利于快速融入當地社會環境,更好的溝通,建立信心。同時,處理文化差異的態度,求同存異,包容理解,入鄉隨俗。
在海外從事漢語教學,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遠遠超出了國內的漢語教學。據一篇研究報告統計,海外漢語教師的壓力源主要有9種,(1)工作負荷(2)社會壓力(3)時間管理(4)跨文化教學與溝通(5)個人職業發展(6)學校管理(7)學生問題(8)學校環境(9)收入福利,其中工作負荷是最大的壓力,依此類推。可見,在海外從事漢語教學必須有良好的身體及心理素質。
自我包裝是對自我形象的設計過程。二十一世紀是國際化的時代,漢語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而作為漢語言文化的傳播者更應該與時俱進,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內外兼修。國家漢語教師除了扎實的漢語言本體知識,還應該具備良好的外在形象氣質,多才多藝,在漢語教學中,能夠適時地展示自己,樹立威信,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比如,能歌善舞,會一種古典樂器,剪紙,武術,太極拳,京劇等能夠體現中國特色文化的才藝,都可以作為展示自己的一種手段。
二十一世紀也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化的媒介就是計算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有效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對外漢語教師更是要掌握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能力,如,制作課件,音頻,視頻,播放電影,網上調研,測評等。
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責任和使命之重大。我們的學科是一個新興學科,成立到現在也不過半個多世紀,理論研究相對比較薄弱。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不僅要做好教學工作,傳播漢語言漢文化,更應積極投身科學研究中,應該堅持從理論到實踐再到更高的理論的原則,這樣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學這樣的良性互動中,我們的學科就會更好的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新形勢下的海外漢語教師任重而道遠,每位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成員都應該從嚴要求自己,從思想方面,知識儲備方面,能力培養方面全面塑造,為做好一名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而努力,為漢語國際推廣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