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曦露 何振波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杭州 311300)
黃芳華(化名),女,18歲,2016級某工科專業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系父母養女。入校后,輔導員發現該生容易發生較大情緒波動,多次表現出悲觀厭學情緒,并常幻想周圍人在嘲笑和歧視自己,疑似有抑郁癥狀。學院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建議其母親帶女兒到杭州相關醫院精神科診療,但因其養母拒絕而未成行。在12月下旬的一個深夜,該生在室友入睡后獨自離開寢室,從學生公寓二樓通道小陽臺墜落,導致多處骨折,被發現后立即送往醫院就診。在醫院救治、家長陪護與學院關心的共同作用下,該生身心康復較快,并于2017年9月復學。目前,該生心理健康、人際溝通、生活起居、學習進度等步入正軌并明顯好轉。
該案例是一起心理問題、親子關系問題、經濟困難問題、大學生活適應問題疊加所致的高校校園突發事件,具有剖析價值。事件歸因分析如下:
(一)家庭生態復雜,成長缺乏陽光雨露。該生家庭出身比較特殊,其親生父母在其出生不久后便將她送給一農民家庭,其養父母年紀偏大,勞動能力薄弱,系當地低保戶。除此之外,養父母間關系也不融洽。且其家長囿于見識,諱疾忌醫,延誤了干預診治時機。該生在經濟、親情、生活經驗上難以得到有效支持,成長之路坎坷。
(二)學習期望過高,焦慮誘發心態失衡。該生認為學習是其人生逆襲唯一的出路,高中期間即全力應對高考,但僅勉強過一本線,并因此自責不已。由于自我要求和期望值過高,加上對大學學習生活方式的不適應,隨著第一次期末考試的來臨,該生感覺壓力明顯加大,開始懷疑自己能否通過考試,言行也隨之表現為高度緊張,乃至焦慮而無所適從。
(三)內心渴望溫暖,個性要強封閉自我。該生是一個內心渴望親情、友情溫暖但又不善于自我突破、轉移注意力、尋求幫助的女生。長期的內心孤獨,與同學間學習能力、生活水平差距的壓力,使得其往往陷入一種要強求勝但又得不到滿足,貌似強大的自尊心往往住在愧疚感、失敗感和不安情緒的怪圈之中。
該事件過程中,學院以人為本,應對積極,處置得當,主要做法有:
1.構建預警機制,早發現,早介入
學院在學生工作中,形成了學院(分管領導)-學生辦(輔導員)-班級(班主任)-寢室(寢室長)的校園突發事件預警和應對網絡。在新生班委和班主任反映黃芳華言行異常狀況后,輔導員當天即走訪寢室,并馬上與校心理健康中心聯系,對學生進行干預。同時,與學生家長經常溝通說明情況,爭取家長信任合作,安排室友和班干部日常關注和幫扶,嚴防事態進一步擴大。
2.堅持以人為本,有溫度,有力度
事件發生后,學校、學院及時送人就醫,墊付前期醫藥費,聯系該生養父母。面對養父母鬧情緒索要賠償等訴求,學院分析具體原因,傾注耐心與溫度,為其提供臨時困難補助,支付轉院救護車費用及慰問金。之后,學院領導和輔導員去該生家中看望,并為其及時辦理休學提供便利,保持微信、電話聯系。
3.維護雙方權益,講程序,講照顧
2017年9月,經專業醫院鑒定可以正常學習后,該生順利復學。鑒于該生尚行走不穩,學院要求其父來校陪同照應以減少次生傷害,同時簽訂家長陪讀協議書,維護雙方權益。此外,學校提供公寓單人間并減免費用,還為其父提供保潔工作崗位,學院安排學生志愿者幫助在課間輪流推輪椅,學院領導和輔導員經常走訪看望該生,做好精神撫慰、幫扶引導工作。
目前該生身心狀況恢復良好,學習動力強勁,期末考試成績平均分達85分,目前正積極準備參加2018年浙江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大賽。
在現代社會轉型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構建校園突發事件預警和干預機制,對于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具有重要價值。我們要密切關注和研究大學校園里的家庭經濟困難生、心理問題學生等特殊群體,家校聯系,上下通力,共同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保障。本案例揭示,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采取“預防為主、迅速反應、因人施策、處置得當”的應對策略,是處置疊加型校園突發事件的重要方法。對于有心理問題的貧困大學生,一定要在日常管理中傾注溫度,堅持協同共進,在事先干預中把握力度,做到有理有據,在事件處置中追求效度,踐行以人為本,從而讓學生工作安全網絡運行起來,切實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率、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